2016義大利大地震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Published in
Jun 26, 2022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地牛翻身頻頻,石砌的牆看似固若金湯如今散落一地,像是破碎的蛋殼。

傾頹的衣櫥、倒斜的桌椅、凌亂的床鋪,私生活倉皇暴露在斷垣殘壁間。

地動山搖,高山裂開大縫

2016年8月24日凌晨斷送將近300條性命的中部大地震,只是這波不平靜的序幕。二個多月來,義大利搖搖晃晃,10月26日晚間的地震達芮氏規模5.9,隨後30日早上的強震規模6.5,是近36年以來最大的一次。

先前已經出現裂縫的屋舍、建築,經不起一再的搖晃,位在義大利心臟的諾爾恰(Norcia)處在震央,城中心的聖本篤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Benedetto)應聲倒塌。地質學家麥席納(Paolo Messina)說:「如果沒有先前的地震釋放能量,30日的地震甚至可能超越規模7。」不幸中的大幸,多數居民已經疏散,除了20人受到輕傷外,沒有人因此喪失性命。

維托雷山(Monte Vettore)出現一條長達10公里的裂縫,部分斷層的落差達一公尺,總計扭曲變形的地表約130平方公里。介於中部翁伯利亞(Umbria)與馬凱(Marche)大區之間的維托雷山隸屬於亞平寧山脈,猶如台灣的中央山脈,從波河以南貫穿狹長的義大利半島,因為非洲板塊擠壓歐亞板塊,褶皺起伏的山巒幾世紀以來地震頻繁。

諾爾恰在1979年被夷為平地後重建,避震的建物逃過1997年與今年八月底的搖晃,但30日的強震讓山城再次傾頹,當地的5000名居民中,有3000人被疏散。

不畏巍峨的亞平寧山勢,數千年來,義大利人在山林上開墾,山頭、峽谷間村落星羅棋布,八月底受創嚴重的阿馬特利切(Amatrice)是其中之一,歷經一連串的地動山搖,現在有300個聚落搖搖欲墜。

「斬斷後,才會重生」,災民要求原地重建

「必須把疏散的人們帶往海岸,我們無法在原地幫助他們」,民防署署長庫爾裘(Fabrizio Curcio)表示。馬凱大區的災民多被送往臨亞得里亞海濱的度假飯店,翁伯利亞的民眾則落腳地勢較平緩的特拉席梅諾(Trasimeno)湖邊。

蠢蠢欲動的地牛彷彿隨時要竄出地殼,許多驚慌失措的災民接受了臨時的安置。然而,不少人擔憂,一旦走了,就回不來了,家園只能荒廢。「我們不要住旅館,要就近搭建的帳篷」,飼養場主人向諾爾恰市政府抗議,一走了之,結果是牲畜餓死。農牧協會指出,10月24日的地震後,災區的牛奶產量已經下滑三成,這還沒有計入最新的災情。

諾爾恰是聖本篤的出生地,當地人重複著他的教誨「斬斷後,才會重生」,不畏打擊,堅信在浩劫後是復甦新生,在哪跌倒、在哪爬起,就像數代人在瓦礫堆間重新搭起牆、蓋起屋舍、修葺了教堂。

聖本篤首開先河,在六世紀時創辦了修道院,他也是天主教的歐洲守護聖人,「在基督文明的意義外,如同諾爾恰的許多義大利古城保存著西方文明的基因,原地重建是保存歐陸文化的重要一環,維持古城是維護記憶的關鍵步驟。古代羅馬人在征戰勝利後毀城,就是為了毀去迦太基的文明。」法國人類學家屋吉(Marc Augé)表示。

繼續閱讀:

義大利再次強震 古城山民堅守原地 以農業重建山林生機

--

--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生長在台灣,生活在義大利的記錄者和學習者,更多「地中海豔陽」下的新鮮事、前塵往事和鳥事,請到專頁繼續閱讀: https://medium.com/solemediterra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