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義大利人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Published in
Jan 18, 2024
(攝影/鄭傑憶)

義大利人將在300年後消失

「請多生一點義大利人,不能指望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在義大利兄弟黨(FDI)舉辦的活動上「催生」。這不是他第一次關注到義大利低迷的出生率,2022年的新生兒降到40萬人以下時,馬斯克在X(前推特)上發文:「義大利人正在消失中。」

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迎來嬰兒潮,1964年有超過百萬的新生兒,平均每個女性生育2.7個孩子。美國生物學家埃爾利希(Paul Ehrilch)在1968年發表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一書中預測,到了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有數十億人,人口過多將引發飢荒、傳染病。

若當前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趨勢沒有逆轉,義大利人將在300年後消失

聯合國的人口發展國際會議在1974年第一次召開時,全球人口已經達到40億,西方國家紛紛呼籲必須施行家庭計畫以控制人口暴增。半個世紀過去,現在義大利擔憂的是少子化、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媒體形容這猶如「人口寒冬」。

隨著嬰兒潮逐漸老死,每千人的出生率下滑到6.7人,平均每個婦女生育1.24個孩子,低於維持人口穩定的2.1門檻,陷入人口負成長的義大利現在約有5900萬人,到了2070年可能降到4800萬人。

智庫安布羅賽第(Ambrosetti)推估,若當前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趨勢沒有逆轉,義大利人將在300年後消失。近20年來,義大利出生率履創新低,在2000年每千人有10名新生兒,2014年有8名,到了2022年再下滑到7名,生兒育女再度從個人抉擇演變為集體議題和社會危機。

(攝影/鄭傑憶)

女性就業有助於發揮個人所長促進兩性平權之外,也挹注經濟成長、增加稅收,讓政府有更多財源和意願投入育嬰社會政策

提高生育率是極右派義大利兄弟黨的主要政策,該黨參議員門努尼(Lavinia Mennuni)表示,「我的母親總是告訴我,你有機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但你永遠不能忘記,你的第一志向必須是成為一名母親。」這番言論卻被批評是讓女性退回傳統角色,忽略低生育率的現代社會結構問題,並把生育歸咎為女性使命,而不是男女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義大利兄弟黨認為傳統家庭與母親角色式微造成了少子化,越來越多女性寧願選擇職業成就而不是當媽媽。該黨創辦人梅洛尼(Giorgia Meloni)在競選場合經常把「我是個母親」掛在嘴邊,並積極參與宣揚家庭、擁護生命和反墮胎的活動。她在2022年底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總理後,沒有忘記鼓勵女性生兒育女,調低尿布、奶粉和嬰兒車的加值稅,生二胎以上的女性得以減輕稅負,第二胎上幼稚園免費、提高生第三胎的育兒補助等。

調低尿布和奶粉加值稅的成果不彰,施行一年後取消,免費幼稚園政策並未落實,其他政策能否催生仍有待觀察,但統計局(ISTAT)的資料顯示,2023上半年度的出生人數比前一年同期減少了3500人,顯示義大利的人口寒冬尚未轉暖。

義大利仍停留在小孩上小學前,應該留在家由媽媽照顧的傳統思維,公立托兒所、幼稚園不夠普遍,大部分小學也只上半天課,假設有媽媽接他們下課或在家等候,約二成女性在生第一胎後的一年內辭去工作。

宣揚母職偉大的道德勸說很難打動現代女性的心,女性回歸家庭也未必多子多孫,必須在職業和母職之間抉擇也是謬誤的二分法,問題在於就業環境和社會福利網。東北部波爾札諾(Bolzano)的女性就職率超過七成,遠高於全國平均值的五成,由於公家幼稚園普及、完善的醫療和社會服務網、協助青年首次購屋,每個小孩每月有200歐元的育嬰費直到三周歲,波爾札諾的女性生育率為1.72,高於全國平均的1.24。相較之下,南義女性的就業率低於五成,生育率也偏低,最低的薩丁尼亞島僅有0.95。

女性就業有助於發揮個人所長促進兩性平權之外,也挹注經濟成長、增加稅收,讓政府有更多財源和意願投入育嬰社會政策。義大利少子化並非年輕人排斥生子,根據統計局的調查,46%的義大利人希望有兩個孩子,22%希望有三個小孩或以上,但難以在現實生活中落實。

(攝影/鄭傑憶)

無法相信明天會更好,激進的環保團體自稱是「最後一代」

年輕人低薪無力負擔購屋或租屋支出,女性平均在29歲離開原生家庭,男性更延後到31歲,一些人戲稱,「與父母同住是最好的避孕措施。」

立業成家晚,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2.4歲,生得晚,也較難生育較多的孩子,若工作和生活上有突發難題暫時延後生產,一拖延,錯過最佳生育時機後,結果是選擇不生。有120萬介於18到34歲的義大利年輕人選擇到國外就學工作,追求更好的職業生涯,許多人遠離家鄉後,也更有孕育新生命的意願。

梅洛尼說,「孩子是建立未來的第一塊基石。」生養兒女代表生命延續,是對未來最大的承諾,但不確定感讓義大利人不敢輕許承諾。2020年因新冠疫情封鎖在家無處可去時,有人揣測這可能帶來另一波的嬰兒潮,事實卻是相反,2020到2022年的新生兒人數持續下探。

疫情、俄烏戰爭爆發、中東動盪,還有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讓許多年輕人對未來悲觀,無法相信明天會更好,激進的環保團體自稱是「最後一代」。

然而,儘管生育率有所回升,一時之間也無法解數十年來少子化衍生的問題。為了緩解迫在眉睫的勞動力短缺、養老年金入不敷出、醫療體系的沈重負擔,人口學家建議必須引進移民,但梅洛尼並不歡迎移民。

梅洛尼強力鼓吹家庭觀念,但她鼓勵的是傳統家庭,即使她是未婚生子,僅和伴侶同居,並在去年底分手。隨著女權高漲,2022年超過四成的新生兒來自沒有婚姻關係的新式家庭;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不斷突破,也有不少同性結合的「彩虹家庭」,但梅洛尼上任後,地方法院取消33名女同性戀的母親身分,因為她們並非「生母」。

(攝影/鄭傑憶)

馬斯克抱著他的孩子站上義大利兄弟黨的舞台,呼籲義大利人增產報國,會後梅洛尼在總理府接見這位她稱為天才的企業家。

有11個孩子的馬斯克是催生的最佳代言人,他的好幾個孩子是由代理孕母生產,但梅洛尼反對代理孕母,她的政黨試圖立法,視代理孕母為「普世罪行」,即使是在國外進行,在義大利仍可被判處3個月到2年的徒刑,並課以60萬到一百萬歐元的罰款。

代理孕母涉及許多倫理問題,必須仔細斟酌,但梅洛尼稱「孩子不像是可以在超市選購的商品」,幾乎封鎖了理性討論的空間。

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也迅速演變,必須以更寬廣的角度思索政策,寄望返回傳統家庭和宣揚母職角色能夠鼓勵生育,恐怕是緣木求魚。

(本文2024年1月11日刊登在新加坡《聯合早報》)

--

--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生長在台灣,生活在義大利的記錄者和學習者,更多「地中海豔陽」下的新鮮事、前塵往事和鳥事,請到專頁繼續閱讀: https://medium.com/solemediterra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