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祭行銷跟吃螃蟹有關係? ── 一個廣告總監的自問自答

roronao
Sounds Wild 野聲部落
10 min readApr 10, 2018
福田敏也總監,取自奧能登藝術祭官網

當藝術祭結束以後,會留下什麼?許多討論和效應可能才剛要開始發酵。

距第一屆奧能登藝術祭閉幕已半年,我自己也是最近才寫完當時的遊記,而負責奧能登藝術祭整體行銷的傳媒總監,福田敏也先生,於今年一月時開始在Local.Biz網站連載一個關於藝術祭行銷自問自答的專欄。(Local.Biz是日本一個針對地方創生與活化提供大家一起創意發想的網路平台。)

福田敏也先生是2015年回歸博報堂的資深廣告人,目前擔任 Creative x Technology Center的 Chief Creative x Technology Officer。但這個專欄不談創意 x 科技,而是要談廣告創意 x 地方藝術祭

在這邊先整理目前連載的第一到三回,取其大意我沒有逐句翻譯,也歡迎指教。

第一回原文請見:https://local-biz.jp/works/1515

與藝術祭的淵源

福田先生跟藝術祭的關係是12年前第三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籌備時,博報堂作為傳媒的支援團隊,當時福田擔任網路方面的諮詢顧問、支援、和企畫等工作,但身為團隊中的一員,他並沒有太多機會能夠直接與藝術總監北川富朗先生對話。那次經驗在福田心中種下許多問號,因此此次接下奧能登藝術祭的傳媒總監,對他來說是個一解當時許多困惑的機會。

到底什麼是藝術祭?

據說日本現在有超過100個地方藝術祭,已經不只是每縣一個的程度了。如此大量又多元的藝術祭正在日本這個島國上熱鬧舉行中。但這是為什麼呢?是日本有為數眾多的藝術愛好者嗎?還是日本是藝術天堂呢?並不是。會買美術專門雜誌的讀者並不多,也沒有可以讓藝術家輕鬆分食的龐大藝術市場。

這個趨勢恐怕是因為:建立在「良好的感覺」上。

對拿著名為活化地域補助金的單位來說,打著「藝術祭」的名號,好像可以搞得很盛大,不只在學術方面令人有好感,還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對永續發展也有助益,因此對打通行政環節也頗有效,是可以想見的。但現實狀況相當嚴峻,許多藝術祭最終並未實現企畫書上所寫的預期效果,只是靜悄悄地落幕。

為何現在還要做藝術祭?為何選在珠洲?

藝術祭百家爭鳴的時代,被叫來奧能登藝術祭幫忙,福田最初的疑問也是:「為什麼北川先生還要做新的藝術祭呢?」「選在珠洲舉辦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福田擔任傳媒總監,負責為期兩年的廣告和公關活動,在首屆不能算多的預算下,也不確定該在哪裡和如何用力才能達到效果,懷著許多不安開始工作。

當時是2015年秋天,奧能登藝術祭開幕前兩年,福田第一次造訪珠洲。從羽田機場到奧能登里山機場,只有全日空每天兩班的飛機。從里山機場要再開40分鐘的車,才能抵達能登半島最前端的珠洲市。人口不到1.5萬人,是日本本州所有市級人口最少的市。人口減縮問題的嚴重性,在日本農村地區尤為突出,如果不盡快擬出對策阻止下降的趨勢,市鎮將馬上面臨存續的危機。

如果查維基百科可以發現,珠洲在日本史上初登場竟然可追朔至第十代崇神天皇時代(B.C. 97–29)創建須須神社時。越深入了解,越發體認到珠洲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有山海豐富的自然資源,並且延續著傳統生活方式、文化、和工藝。位在半島突出於日本海的特殊地理環境,被海圍繞的岬角形成獨特的景色,還有曾為海上貿易興盛時期一員的歷史背景,傳承先祖的祭神文化,珠洲有太多奇特之處了。這大概也是北川先生稱珠洲為「日本奇點(日本の 特異点)」的原因吧。珠洲多層次、多層面的特殊性,無法用三言兩語說完。

但由於日本現代化的歷史是以太平洋側為中心開展,珠洲自古以來的特殊性,好似在現代化開始前就凍結了。它沒有受益於都市化的過程,也沒有參與短期的破壞與重建。現代化之前原本的生活、時間、和文化都未遭破壞而得以保存原本的面貌至今。

福田將針對如何說明珠洲的特殊性,並將之轉化為廣告的語言、做出差異化為著力點來進行企畫。

第二回原文:https://local-biz.jp/works/1776

要如何運用廣告脈絡來傳達珠洲的魅力?

福田:如何在現存眾多的藝術祭之中將奧能登做出明確的差異化,並有效地傳達給大眾,讓它脫穎而出,我們的行銷溝通團隊一直以來,也都是在做像這樣架構出廣告脈絡的工作。藝術祭開幕一年半前,我們開始製作介紹珠洲魅力的免費刊物,規劃了以能登瓦為特色的珠洲街道風景、飽覽能登祭典、豐富的里山里海、能登名產海藻等不同主題,在一年間仔細地取材、編輯成冊,發送到石川縣各個美術館和咖啡店。

那麼,你們製作的刊物跟既存的觀光文宣又有什麼不同?

免費刊物得到當地人的好評如:「外地人眼中看到的珠洲好像很新鮮的感覺。」「專業人士做出來的東西果然不一樣。」或許這樣的刊物不管是攝影、文章、編輯和美術,在地方刊物之中質量算是比較高的。

不過在第二、三號發刊後,福田心中卻浮現一種消化不良的異樣感。「這跟現有的觀光文宣有什麼不一樣?」「只是透過藝術祭就能傳達珠洲的魅力嗎?」「是否有必要傳達藝術祭本身的價值?」「我的工作做到這樣就好了嗎?」當在製作第四號刊物時,這種煩躁的感覺已大到福田無法抑制。

所謂地域的豐富性是什麼呢?

就在那時,東京據點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了很有趣的話:「去珠洲好幾次了,但每次都沒有『啊,這次去,吃到了XX喔』的印象。」事實上福田也有同樣的感覺。說到日本海,冬天就是要吃螃蟹對吧?雖然這樣想著,但冬天到訪珠洲時,即使想吃得不得了,卻找不到螃蟹專賣店。於是問了當地人:「珠洲人不吃螃蟹嗎?」

對方回答:「吃呀!」

「那要去哪裡吃呢?」

「螃蟹季的時候,親戚中有捕魚的就會送來了呀!」

「咦?」

「對啊,我們是不會去店裡買螃蟹的。」

在被海洋和山脈等豐富自然包圍的珠洲,美味的螃蟹和漁產就是如此自然地出現在大家的餐桌上。隨著季節變化,可以吃到香菇、山野菜、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偶爾也會捕獲野豬和野鹿。這些都是如呼吸一般自然地存在於珠洲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市人所理解的、透過商品化在流通的物品,對當地人來說,是會與彼此分享、而非用金錢買得到的東西。

就是這麼回事。

不知不覺用都市人的思考模式來考量事情了嗎?

福田:至此我才恍然大悟。當產季來臨,美味的螃蟹就會成為商品而進入市場,餐廳就會把它放上菜單,我們只要去到店裡付錢,不用親自跑到產地就可以吃到螃蟹。這對都市人是理所當然的市場經濟常識。

當我以為自己與當地人站在一起時,實際上我仍然是用都市人的角度和觀點在看待地方。我以為,廣告的工作是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領航員,而我也一直是以這個方向發展,那樣的常識和標準可能已深根蒂固。當廣告人在做與地方有關的工作時,首先應該要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不自覺地用都市人的角度和常識來看待當地的問題。

第三回原文:https://local-biz.jp/works/2086

無法用金錢計算的豐富生活和「食文化」

上回提到珠洲人樂於分享大自然四季贈與的豐饒物產,都市人難以想像的、無法用金錢換算的豐富生活與食物,就隱藏在那裡。就算人口持續減少,平均年收入比起都市水準低落許多,但珠洲的豐富深度是都會區無法與之相比的。如果對此視而不見,就無法真正地思考珠洲的魅力所在。

「因為很可憐所以要幫助他」,是這樣想的嗎?

「因為是將淪為限界(註1)的農村,所以我們不得不出手相助。」這樣的想法不知不覺中又用了以上對下的優越態度。當然身為都市人,我們有能提供的意見和know-how,之所以組成行銷溝通團隊也是這個原因。但如果抱持著這種優越感,就無法真正察知珠洲的本質魅力,也無法將之傳達出來了。

採訪當地人時問說:「珠洲的特產是什麼?」

「特產什麼的搞錯了吧!?」反而被罵了。

「珠洲價值的本質,不是透過特產介紹就能夠傳達的。你們都市人的邏輯才會那樣想。」

一年四季從山海獲得的自然恩惠與祝福,所有人一起一點一滴地分享,並這般循環樂活著,便是珠洲豐富的生活根源。人們是如此珍惜這樣的生活,才有了現今的珠洲,這正是珠洲的價值和珍貴美好之處。那位受訪者是這樣告訴我的。

每個地區的成功指標不同

所謂「特產」的概念,指的是從當地產品中挑出具特殊性的東西向世人介紹、並想出能夠讓它熱銷理由的工作。投入資金、開創新的產業、設立新工廠、產生新職缺,年輕人就不用去大都市,也能在當地居住工作。那當然是很美好的事。但是,用多數經濟的邏輯開始規模經營時,可能就破壞了與自然保持循環機制的平衡。像珠洲這樣的地方,一直保持著共享大自然福祉的豐富性,若是這樣奇蹟的平衡被破壞了,反而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辦活動成功與否的指標,也許是參與人數,數字越高,越能證明活動的成功。這是一般我們工作的基本原則。但是,在活化地方的脈絡下,必須考慮的是依照地域訂出適當的規模指標。有些地區或許可以設定在100萬人次的規模,有些地區則可能落在10萬人左右。應該要抱持著設定能夠保持平衡的適當規模,為每案設想屬於它的成功情境。

重新設計地方產品時,最重要的是「尊重」

說到為當地產品重新設計時,對當地所持續守護的事物有「尊重」的態度很重要。這些產品,不像都市中的人氣暢銷產品,但數百年來與當地的歷史和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失去了這層意義,產品可能也就無法繼續存在了。如果不去思考,數百年來它持續受當地人喜愛的理由,光只考慮產品是否酷炫和夠不夠有型,用的還是都市那套設計觀點和命名方式,這麼做合適嗎?這個自問自答非常重要。

反覆思考後,仔細整理應該和不應該改動的部分,並為其設想符合時代的理想樣貌。聽取當地人的意見,了解其意義和背景,以綜合用在設計上。若有必要,則需壓抑設計師的工藝本能,保留住傳統的味道。當然,重新設計也包括針對活化經濟目的、做出能與都市商品抗衡的產品開發工作。我們的確也需要在以市場經濟規則為前提下,規畫能讓產品生存下來的計畫。重點還是要追求能持續受到歡迎、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

重新設計後的,包括鹽、汽水、吟釀等產品包裝

註1. 限界,指的是「限界集落」, 為日本社會學者大野晃於1991年所創的專有名詞,意指因人口外流導致空洞化、高齡化,65歲以上的人口佔半數以上,共同體的機能維持已達到極限狀態的村落。

以上為目前連載進度,若有新的文章我也會持續關注和翻譯。

讀到這裡,我想到的是,之前看過一些關於日本地域創生案例的網路分享,像是北海道霸氣樵夫的超帥海報,或是猛男漁夫為你morning call,總令人對日本設計團隊,創意與質感兼具、敢玩又能吸睛的企畫能力感到佩服又羨慕。當然地方藝術祭是完全不同的性質與規模,但看到日本有這麼多力量正在投入推廣地方觀光、地域活化創生,讓我們也來想想台灣有什麼可以借鏡學習的地方吧。

Local.Biz的六大關注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