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明日青草工作坊】文本道具設計:啟發參與式的推測力

BoBo
推測居民-Speculatizen
15 min readJan 30, 2023

續上篇推測居民工作坊的「明日青草茶」,本篇邀請工作坊的道具設計研究者 — — 博雯,來自臺灣科技大學設計所博士生,分享他如何使用各種小說文具的拼貼,作為引導民眾進行想像未來的道具。

編者:鄭雨停

推測美感:懸置在虛構與現實的中間

打開《推測設計》這本書,不知是否有人跟我有一樣的感受,整本書中的設計作品有一種獨特的視覺風格。設計物中總是出現某些特定的顏色,或是幾何感的造型。也常常能看到,把使用者放置在像太空艙一樣的環境中,用怪異的姿勢使用推測道具的情境圖。

比如刪除細節,把日常物變成模型的效果;

Thomas Demand, Poll, 2001. 圖取自《推測設計》

或是用熟悉的事物,但組合成異常的模樣;

Tommaso Lanza, Shoe, 2009. 圖取自《推測設計》

亦或是請人扮演,在日常情境中擺出異常的姿勢;

Dunne & Raby, Designs for an Overpopulated Planet, 2010. 圖取自《推測設計》

一般來說人們常見的情境圖,是為了模擬產品在真實環境的經驗,以創造更生動地理解。而推測設計中強烈的形式感,卻總是表達出對產品意圖的刻意模糊,以及把人向非真實環境的引導。像這樣的在日常風景中加入一些怪異的、不和諧的元素,以試圖「使得日常事物陌生化」的視覺技巧在書中反覆出現。這當然不是在故意的玩弄一種視覺把戲,而是有其特別的用意。在Dunne的書中的第七章 — — Aesthetics of Unreality,特別地解釋了這種美感,並被Dunne稱之為推測美學,或技術詩意。

在speculative design 這類作品中,很多的作品擅長在人們熟悉的日常情境中,提出另類的可能性或解法。可能更多被人關注的是,作品中推測出了怎樣的方案:比如嘗試禁忌的生物技術、性別反轉的社會結構、或是另類的道德觀念。然而Dunne的書中刻意維持的美感風格,就是為了補足作品在論述之外的其他面向。讓其不僅僅是理念的論述,而是在視覺上生動地展現出「懸置與現實與非現實」的「推測美學」。

特別的是,Dunne認為這種美感並不是推測設計獨有的,在《推測設計》第七章 — — Aesthetics of Unreality中,Dunne介紹了這種「懸置」經驗在攝影作品中如何被體現,以及它如何在日常中被捕捉。

Mike Mandel 和 Larry Sultan 的 作品Evidence12 (1977),是一系列從研究中心、實驗室、試驗場和工業設施的檔案中收集的,為了不同實驗或目的被紀錄下的影相。這些圖片中沒有說明或其他信息,甚至也並不是為了攝影拍攝的作品。然而我們可以從這些所謂客觀的實驗紀錄中,感受到一系列想要懷疑的衝動。

“影相中的人是誰?他們拿著什麼工具?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穿成這樣?他們在哪?是誰在拍?”

這說明即使是客觀的記錄也很少是中立的,當影相開始處於熟悉但又令人費解的「中介地帶」,並迫使我們去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時,推測美感就在此發生。

For us, these are the proto-images for an aesthetics of speculation. They suggest a techno-poetic landscape situated somewhere between what we are and what we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Dunne & Raby, 2013, Speculative Everything)

Mike Mandel and Larry Sultan, Untitled, 1977, from their book Evidence
Mike Mandel and Larry Sultan, Untitled, 1977, from their book Evidence

若我們回到speculative的字典解釋,“based on a guess and not on information”,這樣的經驗當然不會是推測設計獨有的。只是在Dunne的書中,這種美感被第一次由概念設計的領域提出。可以想見,讓平常的事物呈現出一種抽離現實的、但又不知其時空語境為何的「中間狀態」。在這種「懸置」的技巧,當然還有其他的媒介的表現方式。

文本創造的推測美感

文本也是一種常被拿來使用的推測道具,且常被作為design fiction的研究工具。特別是科幻小說,以極低的成本,但可以有效的讓未來技術,從社會的、倫理的、生態的面向被生動地展現。

2013年Markussen發表的論文中,就試著請參與者寫下一段個人回憶,並編寫到一段科幻小說的劇情中去。Markussen認為把個人資料與虛構世界的文本相結合,可以促進人們的想像,以及幫助人們在熟悉的真實世界中發展出推測審美的視野。我們很欣賞Markussen的研究,並試著把他的研究設計使用到其他的媒介上。

推測美感回到在地日常——神經喚術士的文本組合

在2021年我們發表了論文,介紹了我們對日常生活風景與科幻小說的纏結經驗研究。在研究中,我們請參與者提供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照片,並與科幻小說《神經喚術士》結合,讓人從平凡的風景中感受到推測的懸置感。

設計中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讓台灣當地的日常景色看起來與小說中的科幻情節產生關聯。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們找到的一個作法是設計「引導」作用的通用開場句。也就是先從比較概括性的句子做開場。讓概括性的話語與日常照片中的內容有一些關聯(符合圖片事實),接著給拋出新的想像。因此我們在《神經喚術士》的小說中摘取了兩種句子,通用開場句、科幻情節句。並把句子重新組合。

摘句範例

一些文字組合與圖片的例子:

由「重量」、「夜晚」來作為對照片的同步,以引出「冰牆上的縫隙」,這個對巷弄影像的全新譬喻。

以「精品店」與百貨商場的照片來同步,讓人對當今的消費習慣與賽博世界中的改造人美學產生聯想。

「低頭凝視」、「看入眼」與照片中女孩的動作同步,接著與「連入冰牆的上線」的動作形成對女孩的重新想像。

例子中可以看到,先使用第一句概括性話語與照片同步,會幫助人們從日常風景到第二句科幻情節的理解。特別的是,我們認為這種推測想像與“brain storming”在經驗上是不同的。當進行創意發想時,人們需要非常主動地調動自己,破除舊有思維中的限制,而生出新的創意。而在例子中的想像,則把重點放在如何引發人們「對舊有現實的懷疑感受」,並在這種被引導的「懷疑」之中,創造這種介於真實與虛構之間的「中間狀態」。

這與Dunne在書中主張的推測美學有相似的效果,但我們使用了不同的素材。通過對非視覺媒介的嘗試,讓推測美感的表現有了其他的延伸。不限於一種特殊的造型風格,並可以融入人們其他的生活經驗中。這有助於推測設計在其他的領域被實踐。

推測美感回到在地日常 — — 明日百草文字工作坊

時隔一年,我們繼續發展了推測文本的技巧,並使用在青草茶的文字工作坊中。青草茶在台灣已經發展了400年的歷史,在醫療還不發達的年代是家家戶戶都知曉的民間醫療簡方。傳統青草茶在近年來逐漸進行現代化的轉型,在這次「明日百草」的推測設計工作坊中,我們就試著結合「國家文化記憶庫」中關於青草茶過去的歷史資料,結合文字故事的推測設計方法,把人們過去對青草的記憶融合新的敘事情境。

文字的推測實踐我們已有經驗,在青草茶的案例中我們使用了更複雜的文字結構與文本組成,使用了更多的連結句式與故事素材。我們的推測文本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故事模板和故事內容。故事模板就是4種連結局的組合,以「起、承、轉、合」為基礎,分為開頭句,連結句,繼續句,結尾句四個部分。

這樣的故事模板我準備了20種,分別由完全不同的句子組成。除此之外,為了給青草茶的主題提供更新鮮的視角,我們還準備了以青草為敘事視角的故事模板。模板中出現例如「當我喝茶的時候,我開始昏昏欲睡…」的句子;另一類以青草的角度展開故事,會在模板中出現例如「身為青草,當我散發香氣的時候…」的句子。

同步與引導

按照神經喚術士工作坊中的經驗,一個現實中的題材想要與虛構情節發生關聯,同步與引導的文本策略是可以繼續嘗試的方法。在青草茶的文本創作中我們使用了更多的同步句,分別來自「國家文化記憶庫」以及村上村樹的各部小說,他們分別起到不同的作用。

1.1 在地同步 — — 青草茶的歷史與原理

「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多個博物館與典藏機構共同匯集的,台灣在地知識的資訊網站。青草茶的推測創作首先建立在台灣青草茶的歷史脈絡中,在文化記憶庫的網站中我們摘錄了關於台灣青草茶的歷史故事、藥草知識、傳承脈絡等內容。

文化部記憶庫網站文獻摘錄——青草茶傳承脈絡
文化部記憶庫網站文獻摘錄 — — 青草茶歷史故事
文化部記憶庫網站文獻摘錄 — — 青草茶草藥原理

1.2 情緒同步 — — 喝茶經驗

除了青草知識性的資料外,為了讓整個文本的創作更能代人進入情境,我們另加入了情緒同步句。為了跟青草茶產生同步的效果,我們特意選擇了跟喝飲品相關的內容,因為想到村上村樹常常描寫喝咖啡的情境,因而我們把他小說中的咖啡店相關文句轉換下來,用「青草茶」代替「咖啡」。簡單的文本替換後,就讓青草茶的情境更個人化,具有與作者情緒同步的效果。

從村上春樹各部小說中,收集關於咖啡館的文句,並把關鍵字「咖啡」替換成「青草茶」。

2. 虛構引導句

除了「飲茶句」和「青草知識句」,是與青草茶相關的文本,引導參與者進入青草茶的情境中。這類句子主要描寫人們在喝茶時的心情、或青草茶的藥理知識等。另有「懷舊句」和「科幻句」,是引發參與者展開推測的文本。其中「懷舊句」摘自《天橋下的魔術師》,描寫1980年代的台北,為融合青草茶與過去生活的推測。「科幻句」摘自《神經喚術士》,賽博朋克經典小說,為融合青草茶與未來科技的推測。

描寫1980年代的台北,用懷舊句把青草茶的意象與老台北的其他生活情境相連接。摘錄自《天橋上的魔術師》
賽博朋克小說,用科幻句把青草茶的意象與賽伯格式未來相連接。摘錄自《神經喚術士》

在工作坊中我們請參與者分成4個小組,並請每個人都有參與故事模板的拼湊。

青草視角的想像:

在仁清路和千葉市的青草

在文本組合的故事中,青草茶融合了歷史上的特點又結合了小說中的時空背景呈現了多種樣貌。特別是科幻小說《神經喚術士》,賽博朋克世界觀中的景色,開始與台灣青草茶融合,給了青草茶非常嶄新的風格。左圖中作者選擇了921地震中關於青草茶的報導,並以青草的口吻紀錄下地震後的景色,其中賽博世界中破敗的技術景色夾雜其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幅在青草眼中的災後的混合世界。右圖中的青草時而在千葉的黑市茶點時而又想起聖化堂的藥籤傳統,把民間信仰與身體改造融合,青草在這裡變得神秘又危險。

成為神經毒素的青草

賽博朋克的小說的主題少不了身體與大腦的改造的情節,神經致幻也是常見的元素。被用在青草茶的組合中,也讓青草擁有了這樣的能力,比如左圖中青草侵入人的脊椎,看到天橋上的風景。右圖中,青草茶被煮沸後似乎能進入母體並與人產生交感幻覺。在這裏青草似乎變得有意識,成為可以入侵意識的神經毒素。

青草眼中的日常風景

除了受賽博朋克影響的組合外,也有偏向現實世界的故事。這些組合把青草只是與更為常見的日常景色融合,也創作出了青草內心的詩意風景。下左圖中,由青草的口吻把《本草綱目》的知識與青草職人的日常講述一番。右圖中,則是描寫了青草看到的茶店景色和喝茶人的樣子。從非人存在的角度描述日常風景,也別有一種趣味。

喝茶人視角的想像:

遊走在萬華、開封街與仁清路酒吧的人

與青草視角的結果類似,當小說中的不同地點名稱被組合起來後,空間就開始在小說與現實間進行蒙太奇式的切換。以喝茶人為敘事者時,就像有人一邊喝茶一邊神遊到不同的事件中去。喝青草茶的當下就變得不再是為了療效,而變成了像電影道具一樣的,意識流中的錨定物件。

不尋常的喝茶人

在喝茶人敘述下的另一種推測的方式是描述一種不尋常的喝茶人。比如圖中搶劫青草店的人。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推測思路,以人物角色的重新定位來想像另類的青草茶場景。

結語

在《推測設計》這本書中,我一直很欣賞DUNNE在第七章 — — AESTHETICS OF UNREALITY的觀點,並認識這是推測設計的一個核心主張。畢竟關於Critical Design是Dunne在1999年的書中《Hertzian Tales》就已經提出的設計概念,其出發點是對技術進步背後不加批判的擔憂。《Hertzian Tales》這本書中主張通過設計而不是文字思考,並用與常態設計不同的另類方案,創造與現實對立與辯證的機會。

而在2013年的《Speculative Everything》中Dunne又給我們帶來了除了批判之外的新觀點。我認為這次的Dunne回到了設計更純粹的屬性,即對「非常態使用」本身的重視,處於虛構與現實之間的、中介態的詩意。我確實很喜歡這種觀點,甚至在我參與的推測設計工作坊或是研究計畫中,如何設計一個優質的中介態啟發物總是我最關心的項目。因為我總希望帶給參與者的是內在的過程,同樣的我相信「推測」也是一個內在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世界觀設定。我們不僅僅在討論中得到關於未來的觀點,伴隨著這些新的創意,推測也是參與者在經驗上的,對所處現實的重新定位。我們短暫地懸置起自己與現實世界的互相鎖定,並放下對虛構世界的懷疑態度,重新配置自己,相信並置身其中。

Reference:

  1. Anthony Dunne and Fiona Raby. 2013. 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 The MIT Press.
  2. Thomas Markussen and Eva Knutz. 2013. The poetics of design fi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and Interfaces (DPPI ‘13). ACM, New York, NY, USA, 231–240. DOI: http://dx.doi.or g/10.1145/2513506.2513531
  3. Bowen Kong, Rung-Huei Liang, MengChi Liu, Shu-Hsiang Chang, Hsiu-Chen Tseng, and Chian-Huei Ju. 2021. Neuromancer Workshop: Towards Designing Experiential Entanglement with Science Fi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21).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New York, NY, USA, Article 625, 1–17. https://doi.org/10.1145/3411764.34452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