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怎樣影響我們學習語文?

Ryan Kwong
Speech therapists love toys
3 min readApr 11, 2019

我記得那一次是培訓老師處理SEN(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學生的講座,主題是讀寫障礙。突然老師與我談到普教中,討論完後,有教師對我說:「你哋(言語治療師)出下聲啦!」我頓時醒覺是不是應該不要那麼「離地」,運用這個平台說說自己的看法呢?

首先,我想用形音義的框架作為基礎,說明我們平日處理聲音與文字的過程。例如,如圖一,我們聽到聲音再理解當中的意思,是一個由「音」去「義」的過程; 相反方向的話,從「義」去「音」就是口語表達的過程; 而認讀文字,是從「形」去「音」的過程。

假設我們從幼兒開始主要是學母語(廣東話)。一般學習語文的發展階梯是先學「音」「義」,即是口語理解與表達,這是在入學之後學習「形」的重要基礎。如圖二,小朋友在幼兒的時候,媽媽告訴他們橙(caang2)的「音」是什麼,看過了實物,品嚐過之後就明白橙的「義」。當入學後,老師告訴小朋友「橙」這個字的讀音是caang2,因為學生之前對「音」「義」已有了基礎,學生就可即時明白「橙」這個字的對應意思。

普教中的問題是沒有好好利用父母為小朋友在入學前打好的語言根基,還令教師在解釋詞義上花更多時間。請參閱圖三,老師說「橙子」的讀音是chéng zi,小朋友不能將讀音連繫意思,因為從小學習的「音」並沒有chéng zi,只有caang2。因此,老師需要重新花時間解釋什麼是chéng zi,同時因為普教中的關係,老師是用普通話去解釋的,這樣學生是否能清楚理解嗎? 可能有人話可以用其他方法講解,例如圖片、動畫等等,但這會比老師直接講caang2更易明白嗎? 不要將簡單的事變得複雜吧。
除此之外,有些詞彙只在課本學過普通話,學生想說廣東話時會夾雜普通話,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呢度有一朵dù juān huā」「青蛙住係chí tánɡ」,這絕對不是理想的口語表達方式。

學普通話其實沒有問題,問題是將普通話強加於語文科裡,用普通話教授中文字! 還有,普教中並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讀寫障礙學生 (「形」「音」連繫較弱)以及語言障礙學生(「音」「義」連繫較弱)分別在理解文字以及口語有明顯困難,普教中對他們來說只是百上加斤。加上,其他初小學生母語發展尚未成熟,為何不先集中發展母語再學其他語言呢?

以學生角度出發,普教中對他們的學習並沒有益處; 作為家長,應了解先學好母語並不等於會影響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進度,普教中反而會窒礙學生在語文科上的學習,同時家長亦不應視用廣東話教語文的學校「教得淺」,這些學校只是採用一個較適合學生的教育政策; 最後,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都應該要對自己的母語有一份堅持。

--

--

Speech therapists love toys
Speech therapists love toys

Published in Speech therapists love toys

We are speech therapists from Hong Kong. We hope we can learn through writing and you can get something valuable through reading our articles.

Ryan Kwong
Ryan Kwong

Written by Ryan Kwong

Speech therapist from Hong Kong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