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猩猩撞在一起 — Qualcomm x NXP

Lman’s murmur
ssxtalks
Published in
4 min readOct 27, 2016

http://www.streetinsider.com/Corporate+News/Qualcomm+(QCOM)+to+Acquire+NXP+Semi+(NXPI)+in+$47B+Deal/12172671.html

這恐怕是到年底最被關注的新聞之一了,就在今天正式宣佈了Qualcomm對NXP的收購合併。

交易金額 US$ 470億,換算每股收購價格為 US$ 110,等於是至今最高的半導體產業史上最高,在目前的新聞中也提到了預計能夠在2020年為Qualcomm帶來1380億美金的營收,比目前增加超過40%的業績。

在這些財務數字的背後,我想更關注的是對未來產業和世界的影響,以及其策略的意義。

在一些比較快手腳的新聞評論中提到了首要挑戰是供應鏈管理,我反倒以為這問題在初期反而不是問題,兩家都是賺錢的公司,若在合併初期數年財務上合併了,但在管理和業務上的整併甚至獨立都讓兩家本身繼續是賺錢的,筆者以前服務過的外商在購併上採取的策略就如同這種,財務合併,品牌行銷合併,管理和產品暫時盡量的獨立,而透過內部慢慢的消化來達成。而講說供應鏈是個大挑戰這是必然的,產品線和目標客群本來的不同也是本來就知道的,但為何這麼不同還要做這樣的整併不就才是重點?

對於企業來說,追求成長和尋求更新或者更大的成長動力是專業經理人得去做的,而對Qualcomm來說我的看法是要在能夠找到下一個如同手機這麼大的市場相對是困難的。而世界上的人都在談著IoT是個大未來,2020年以後及將會有500億個裝置連網,那麼在價值鏈上能做些什麼讓這500億個裝置跟自身有關,並且出貨數字和營業額都增加,那麼就是該做的事情。而Qualcomm在這一段上面擁有了核心卻在終端應用的產品線相對是缺少的,去任性的買下一個能夠把這個地圖補齊的也就自然。而這也可以說跟Softbank買下ARM的部份意圖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NXP從產品線來看就如同諸多新聞已經提到的,偏向應用各種垂直產業,在產品策略選擇上,剛好就是Qualcomm所欠缺的。

舉個例,車聯網大家都在談,而在接下來的未來進行式中,能夠有多少產品用到Qualcomm和NXP的產品線,就不難看出為何會有這宗購併的產生。

而覺得微妙的是,INTEL卻遲遲沒有出手做出類似的動作,但是INTEL卻也大談了IoT,但現實是INTEL的IoT相關業績在集團內是還未有太大的起色的。而這總覺得更值得INTEL做出類似的購併行為,因為對於INTEL還掌握了關於整個物聯網結構中兩端所必要的,在端的各種元件到雲端的伺服器是INTEL的cash cow。反倒覺得該好好觀察接下來INTEL的舉動了。

因為半導體的整併是必然並且已經在發生中。ARM和Softbank走在一起了,Qualcomm 和 NXP也在一起了,還別說早先的Avago 和Broadcom。還有哪個大咖還沒動作呢?

而身在台灣的我們,又有誰該是站上這舞台打這場級別不同於新創的戰爭呢?以產品相關性來看恐怕也只有聯發科有這本錢做這事情。

或許也會有人說鴻海也有本錢做這事情,只是從價值鏈的戰略角度就不同了。

而從政府角度來說,這一陣子剛好在談國家級投資公司,以及提到關於創新和分配的議題,對筆者來說這是不衝突的事情,國家用BCG Matrix來分析本來就該在不同的象限提供不同的策略和資源來支持。而這個新聞案例就是標準落在目前台灣的Cash Cow象限中的公司若要支持其躍上國際戰場,打世界級戰爭政府的所謂國家級投資是否就是該與相對應的企業合作來做這件事情呢?

而這麼做,身為公民的我們又會怎樣看待?是用酸民心態的說這是在幫助企業賺更多錢還是我們也能夠從更高的制高點來看到台灣的企業能夠站上重量級的級別來打世界級戰爭呢?

而當價值鏈中的有價值兩端都被國際大企業以及各種新創不斷的去搶占領土,擁有所謂製造優勢的我們是否真的是優勢?還是2020我們依然是製造優勢?

--

--

Lman’s murmur
ssxtalks

40 something, still having faith in Tech & trying to make some good impact to the world. Believe IoT & DLT can change the internet for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