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麼樣才能算是「資深」工程師?

--

前幾天看到老莫寫的「成為 Software Engineer 半年後的小回顧 — 我遇到的困難與反思」,想到自己加入現在的公司也好一陣子了。雖然我的職稱是資深工程師,但老實說最近跟前輩一起開發專案後才發現自己根本就還不夠「資深」XD,尤其是在軟實力以及軟體工程方面都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所以趁這個機會,我想跟大家聊聊我身邊的「真.資深工程師」大概都具備怎麼樣的能力跟特質,以及身為普通的工程師,應該要朝什麼方向去努力。

實作能力

既然是工程師,不管你是上班時做公司專案,還是下班後自己搞 Side Projec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腦中的構想透過寫程式實現出來,所以實作的能力絕對是必要的。就像 Linus Torvalds 的名言「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光說是沒有用的,只有把程式碼寫出來了,那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件事情。

實作能力要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資深」呢?這也沒有標準答案,但根據我的觀察,資深工程師們的實戰經驗往往非常豐富,只要你的需求不要太過嚴苛(希望系統的可用性有十個 9 之類的XD),幾乎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

任何 ticket 對他們來說大概都只有「這個簡單弄一下很快就好了」跟「這東西我要花點時間研究一下」兩種,而且他們通常都可以獨立作業,不會突然跑來問你「為什麼我的 npm install 跑不過」、「我沒寫過 Dockerfile 可以教我嗎?」。

說了這麼多,那實作能力要怎麼練起來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並且真的應用在實戰中。

譬如我原本就很熟悉用 Node.js 寫 Restful API,那下次 Side Project 就可以試試 GraphQL 或是乾脆改用 Rust,雖然第一次寫 Rust 會被編譯器搞得很痛苦(想把電腦砸爛的那種),但寫了就會發現「原來這種地方可能會有 data race!」、「原來非同步不是只有 callback 跟 promise 兩種處理方法」,而這些事情做久了會慢慢提升你的技術深度跟廣度

有了足夠的技術深度跟廣度之後,既便未來遇到一些沒碰過的東西,也只需要花個五到十分鐘就能看懂他在幹嘛,甚至能猜到底層的技術原理,因此有需求進來時即便不熟悉也可以更有把握的把東西寫出來。

願意花時間做設計

雖然資深工程師很懂怎麼寫程式,但除了寫程式,我認為他們最厲害的地方其實是設計。這邊的「設計」指的不是 UI 上的設計,而是在真正開始動工之前的「系統設計」以及「技術選型」。

我身邊很多資深工程師在工作時並不花太多時間寫扣,因為對他們而言「事前設計」的重要性遠大於「實作」,錯誤的設計一但開始動工了,可能要花費設計階段所需的十倍甚至百倍時間來彌補。

就像我前陣子在幫忙公司的一個專案,那個專案最初是從 2016 開始的,也就是 Python 3.6 發佈那一年,但專案竟然是選擇用已經被官方放棄的 Python 2 來開發,導致後來很多套件都無法更新,整個專案也無法維護,只好重新寫一個版本。

因此在真的開始實作之前,好的資深工程師們會先仔細確認需求、設計資料庫 Schema、思考後端架構等等,等這些大方向都確定下來之後,才是開始寫下第一行程式碼,這種「先確定大方向,再慢慢完成小細節」的工作方式讓我非常欣賞。

要怎麼增強系統設計的能力呢?

系統設計這方面其實我也還算是新手,所以沒辦法給出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大家參考參考就好。我認為想要把系統設計做好,除了自己要有一定的技術深度及廣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跟其他人討論,不然很容易受限於自己過去的經驗,而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譬如說我多年前剛開始做 Side Project 時,都是用 AWS EC2 開機器來跑 API server。因為那時不知道有 S3 這種服務可以放靜態檔案,所以 server 收到的資料都是直接放在機器上。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我的服務沒辦法水平擴展,如果效能不夠就只能升級到更好的機器,現在回頭看真的很傻很天真XD。

因此我覺得在對於架構的掌握夠全面之前,盡量還是要多跟別人討論,真的沒人討論的話也可以多看一些文章跟書,像我前陣子看到「系統設計101 — 大型系統的演進」跟「系統設計入門」都很不錯,有很多東西用講的很模糊但圖一看就懂了。

而這些知識都備齊後就是靠實戰累積經驗了,只要每次開發新功能之前都有認真做設計,那必定可以感受到每一種設計在開發速度、部署流程、可擴展性等等各方面的好壞,久而久之設計出來的系統也就會越來越完整。

團隊先於個人

這點是我從其他「真.資深工程師」身上觀察到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好的資深工程師會去思考怎麼提升整個團隊的效率,而不只是個人的績效。

以寫文件這件事來說,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開發流程、部署流程、AWS 密碼放哪之類的。而我身邊的資深工程師就很樂意把這些東西整理成文件,畢竟如果沒有文件到時也是去問他XD,所以先花點時間寫起來不只省了自己時間、也省整個團隊的時間。

另外,他們也很願意寫自動化測試,當然測試不可能全部都測,但如果能把系統中絕對不能壞的地方用測試保護,那團隊內其他同事在開發時就可以更安心,而且也不會有人假日還要被挖起來修 bug XD。

除了寫文件及測試之外,在技術選型方面,他們也是以整個團隊為優先,認真考量各個技術的效益跟學習曲線。

比方說因為 Docker 很好學,花一個下午就可以學會寫 Dockerfile 了,所以用它來做部署的 CP 值就非常高;但如果說是要用 Rust 來寫 API Server,雖然可以提高效能幫公司省開機器的錢,但一來團隊內的新人要花更多時間才能上手、二來要找到會寫 Rust 的工程師真的不容易,所以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還有什麼要做什麼的嗎?

雖然「以團隊為優先」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做起來並不難,只要你抱持著推己及人的心態,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想一下「別人會不會也有相同的困擾?」,然後花點時間幫忙解決,那離資深工程師也就不遠了

總結

要成為資深工程師,絕對不是年資到了或是 Leetcode 刷得夠多就可以。好的資深工程師除了技術能力夠扎實之外,在溝通能力以及心態上也必須足夠成熟(這方面我也還在努力),才有辦法帶領整個團隊一起前進。

以上就是我從自己身邊觀察到的資深工程師,當然資深工程師還有很多種樣子,而且他們有些還會有自己的特異功能(特別會通靈、隔空解 bug 之類的XD),因此大家有空也可以多觀察身邊的前輩們到底厲害在哪裡,也許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哦~

延伸閱讀

--

--

Larry Lu
Starbugs Weekly 星巴哥技術專欄

我是 Larry 盧承億,傳說中的 0.1 倍工程師。我熱愛技術、喜歡與人分享,專長是 JS 跟 Go,平常會寫寫技術文章還有參加各種技術活動,歡迎大家來找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