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苦短

StartupLumos
創業路摸思
Published in
8 min readFeb 27, 2020

作者:Paul Graham/Y combinator 創辦人

原文網址:Life is short http://paulgraham.com/vb.html

譯者: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陳祐琦

譯者前言:
我們總是說生命苦短,但人的一生也有7、80年吧,那要多長才算夠長呢?

也許不是生命不夠長,而是我們明明知道生命的可貴,卻還是常把時間花在繁瑣的例行公事、帶來短暫娛樂但無意義的消遣,或是符合他人期待、符合主流價值觀等對我們來說根本不重要的事上,結果一晃眼就發現時間稍縱即逝,好像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想做的事,或陪伴重要的人。

“In the end, we only regret the things we didn’t do.”,生命的可貴就在於其有限性,這一生我們不為別人而活,如果不想徒留懊悔,找到對自己來說真正要緊的事,然後放手一搏吧!好好珍惜能和身旁我們愛的人相處的時間吧!

本文:

如大家所知,生命是短暫的。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常常在思考,到底生命是真的短暫,還是我們抱怨的其實是生命的有限性? 如果我們的壽命有現在的十倍長,我們是不是也同樣可能感覺生命短暫?

由於似乎得不到解答,所以我停止思考這件事了。直到後來我有了孩子,而這給了我解答-生命真的很短。

養育孩子讓我得以把生命這種連續性的長度切割成獨立可計算的區段:你和你的兩歲小孩只有52個週末相處;如果聖誕節只在三歲到十歲間被視為魔法,那你只能看自己的孩子經歷8次。我們沒辦法去定義一個連續性數量的多寡,但8這個數字本身就不代表有很多,比如你手中有8顆花生,或一排書櫃有8本書讓你挑選,這數量再怎麼看都是有限的,不管你的生命週期有多長。

好,所以得出生命著實短暫的結論,知道這個會造成任何不同嗎?

對我來說是的,這表示「生命短到不值得花時間做XXX」是個強而有力的論述,他不只是個修辭,也不只是「惱人的」的同義詞。如果你發現自己認為生命短到不值得花時間做某件事,表示你應該盡可能屏除這件事。

當我問自己,什麼是我認知到生命短到不值得做的事時,我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字是「蠢事」。我發現這個答案本身就有些多餘,可以說蠢事的定義就是生命短到不值得花時間做的事。但即便如此,蠢事還是有個可辨識的特性 — 它的虛假,就像是生命經驗中的垃圾食物。 [1]

如果你問自己有哪些你花時間做的事其實是蠢事時,你大概早就有答案了:沒必要舉行的會議、無意義的爭執、官僚主義、裝腔作勢、處理別人犯的錯、塞車,還有令人上癮但不會帶來實質益處的消遣。

這樣的事物由兩種方式進入你的生活:一種是你被迫接受的,另一種是藉由欺騙你的方式。某些情境下,你必須一定程度忍受你被強迫做的蠢事,例如你需要賺錢,而賺錢往往由許多蠢差事組成。的確,供需法則確保一份工作帶來的滿足越大,人可以接受的酬勞就越低,這種滿足可能來自於身上沒有被強加那麼多蠢事。總是有一群人選擇退出,離開充滿苦差事的既定生活模式,去生活在一個以傳統觀點來看機會較少,但生活感覺更純粹的地方,這個現象有可能會越來越普遍。

在不移居、遠離塵囂的情況下,你還是可以做到小規模的改變。你所需要花在蠢事上的時間長短取決於你的主管,大部分大型機構(以及很多小機構)充滿了蠢事,但如果你有意識地將避免蠢事置於其他如金錢、地位的因素之上,你或許能找到不會浪費你那麼多時間的主管。

如果你是個自由工作者或一個小公司,你可以在個別客戶的層面上做到減少蠢事。如果你和令人不愉快的客戶解約,或避免接這樣的客戶,你在生活中減少的蠢事能夠高過你收入減少的幅度。

強加於你的蠢事是你避免不了的,但那些悄悄潛進你的生活、拐騙你去做的蠢事就是你的責任了。然而,你自己選擇的蠢事可能遠比那些強加於你的更難消除,因為他們很擅長誘使你浪費時間。另一個對很多人來說很熟悉的例子是在網路上與人爭吵(筆戰),當有人反駁你時,有種在攻擊你的意味,有時甚至是非常明顯的,受到攻擊時,你的第一直覺是替自己反擊,但就像很多直覺一樣,其實在現今的生活並不合適(編註:我想作者是想要表達人類很多的”直覺反應”是源自我們人類始祖的生物本能,但是這樣的反應在此情況並沒有作用)。儘管違反直覺,但大多時候不替自己反擊才是更好的作法,不然這些攻擊者就真的對你造成影響了。[2]

如同我曾寫過的,科技進步的副產物就是人們變得越來越容易成癮,在網路上爭論只是伴隨的其中一項,還有遠比它造成更多危害的成癮,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更頻繁、付出有意識的努力來避免成癮-以旁觀者的立場問自己「我真的想要這樣花費我的時間嗎?」

除了避開蠢事,一個人也應該主動找尋真正重要的事。但什麼事重要因人而異,絕大多數人必須透過學習來發掘對自已重要的事,只有少數幸運的人很早就認知到自己對數學有熱忱、喜歡照顧動物或熱愛寫作,然後找出一個能讓他們投入大量時間在這些事物的方式。但開始時,多數人的生活中混合了重要和不重要的事,只能漸漸學習著如何區分孰輕孰重。

對年輕人來說尤其如此,很多年輕人都會被他人所塑造出來的情境給迷惑了:在中學階段,其他孩子對他們的看法似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當你問成人們在中學階段搞錯了什麼時,幾乎所有人都說是過分在乎其他孩子看待他們的眼光。

一種啟發人自行分辨事物是否重要的方式,就是問自己未來還會不會在乎這件事。那些看似重要但其實無謂的事通常會有個看似重要的高峰,這就是他誤導你的方式,這條曲線高峰下的面積其實很小,但它的形狀就像個尖銳物刺激著你的知覺,讓你很在意。(見下圖)

陳祐琦@創業路摸思

那些值得花時間做的事不一定是人們會認為重要的事,但你做了以後不會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比如花時間和重要的朋友喝杯咖啡敘敘舊。

家裡有小小孩的一大益處,是他們會逼你花時間在真正重要的事:他們。

在你準備要開始滑手機時,他們會拉著你的袖子問:可以陪我玩嗎?很有可能就讓你改變選擇,去做一件比較不蠢的事情(陪他們玩)。

如果生命很短,我們應該假設它會短暫到讓你出其不意,而這正是很容易發生的事。你把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然後就來不及了,他們已不復存在。你認為你總有機會寫完那本書、爬那座山或做其他事,直到你意識到機會已經消逝。人去世時就是最令人難過的一種消逝,這時你才發現他們的生命也很短暫。我母親去世後,我多麼希望我在她生前有花更多時間和她相處,一直以來我生活得好像她永遠都會在,而在她一貫的默默生活的方式,其實也變向鼓勵這個假象。但那僅是一個假象。我想很多人都犯了和我一樣的錯誤。

避免被某件突如其來的事所嚇到的常見方式,就是開始有意識地的察覺。在過去,生命比較脆弱,人們對於死亡的意識高到在現在看來有些病態的程度。我不確定為什麼,但我總覺得時刻提醒自己死神在我們周圍徘徊,似乎不是個好做法。也許更好的做法是從反面看待問題,也就是培養對自己最想做的事的「沒耐心」,不要等著爬那座山或寫那本書或拜訪你母親,你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該等候的原因,就是不要等直接做吧。

我可以再想到另外兩件人們在手中握有的某樣東西不足時會做的事:試圖獲得更多,並享受自己所擁有的。這兩件都適用於此。

你怎麼生活會影響到你能活多久。大多數的人都能再做得更好,我也不例外。

非常專注在你所擁有的時間,應該可以帶來更好的效果,否則讓日子過得像流水一樣是很容易的。有創意的人的人很喜歡「心流」的概念,但它的黑暗面就是讓你無法在每日的差事和鬧鈴中停下腳步,去品味生活。讓我讀到最震驚的事物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書名:《燃燒的日子》 (詹姆斯.索特)

把時間走慢倒是有可能的,在孩子的幫助下我也越來越擅長,因為當你孩子還很小時,會有很多太完美的瞬間,讓你不得不留心。

從某些經驗來看,深切感受到自己有將日子過到極致也很有幫助。我母親的過世使我難過不只是因為我很想念她,也是因為我們本能一起做的事有那麼多,但我們卻都沒有做。我的長子快七歲了,即便我也懷念三歲時的他,但至少我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我們度過了一個父親和三歲小孩能度過的最好的時光。

把生活裡的蠢事毫不留情移除吧,做重要的事不要等待,珍惜你僅有的時間,這就是生命苦短時你該做的事。

註腳:

[1] 剛開始我很不喜歡腦中冒出的是個還帶有其他涵義的詞,但我後來意識到其他涵義彼此存在相當的關連性,「蠢事」作為「你浪費時間所做的事物」這層涵義其實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

[2] 我是刻意選用這個例子來提醒自己。我在網路上受到很多攻擊,人們常會捏造關於我的、不能再更離譜的謊言。在壓抑自己不去回應「嘿,這才不是事實!」,這種違背人類天性的事上,我目前的表現普普。

特別感謝:

謝謝讀過這篇草稿的Jessica Livingston和Geoff Ralston。

譯者簡介:

陳祐琦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就讀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三年級,2019年YEF海外參訪代表。關注貧窮、教育、環保、性別等議題;喜歡透過故事認識他人、反思自己。對不同領域的知識保持好奇,勇於嘗試新事物,希望能溫柔而堅定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

--

StartupLumos
創業路摸思

在創業的路上摸索也思考著,可能顯而易見,可能若隱若現的智慧之光 — 創業路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