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大地下城爆肝的我們是否搞錯了什麼:二十世紀郵局動線分析與未來趨勢

Órla✩
story-building
Published in
4 min readNov 19, 2019

對於郵局好壞,除了服務態度與品質外,動線是一個很直接的表現,二十世紀是建立郵政系統後穩定並使用率極高的時期,因此我們從二十世紀的郵局切入。在歐洲地區,郵局從1516年創始的皇室專用,到後來1653年開放服務公眾(維基百科)。1840年第一張郵票出現,郵局開始使用預付制度(維基百科),郵政系統趨向成熟。之後,為了統整國與國之間郵遞系統郵遞系統,在1874年簽署《伯爾尼條約》,成立「郵政總聯盟」,隨著加盟國的增加,1878年更名為「萬國郵政聯盟」(UPU, 2010)。1932年郵政編碼的出現,實現了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絡數字化,加快郵件的傳遞速度(維基百科)。但是,1990年代網際網路出現(維基百科),使得來往書信逐漸沒落,被即時通、Facebook等即時通訊軟體取代。

我們依據蒐集到的15張郵局平面圖,依服務動線分為以下四類。

一、四向往中央型:

代表案例:1905,the Federal Building, Chicago,設計:Henry Ives Cobb

19世紀末期,美國南北戰爭導致芝加哥人口遽增,特別是1893年世界哥倫比亞博覽會過後,龐大的郵務需求,導致需要將原有的舊郵局與辦公處重新規劃( Eric, 2016)。透過四向大門能讓民眾輕易進入到中央服務空間,以環型室內路線,讓民眾能到達各業務空間。

二、單一動線型:

代表案例:1931,東京中央郵便局,設計:吉田鐵郎

郵局面向車水馬龍的東京火車站,於大日本帝國時期間建立,為了傳遞大量信件與物資,郵政設施與交通相鄰能減少運送距離。透過一條式窗口形成的單一動線,讓民眾能更簡單易懂的使用郵局空間(建築資料集成-集會.市民服務篇,2005)。蒐集案例中,單一動線型為最多,且日本設計多為此型式。

三、多重動線型:

代表案例:1962,Post Office buliding for the Marin County Civic Center,設計:Frank Lloyd Wright

此為馬林縣政府中心內設的郵局,以圓形曲線為主要外觀造型,服貼地面以融入自然環境(建築資料集成-集會.市民服務篇,2005)。多重動線將不同性質之業務分開,以門、牆或寬路劃分區塊,進而讓業務間不會相衝撞,但也能保有交流性。

四、分開兩側型:

代表案例:1994,大阪國際郵政局,設計:近畿郵政局建築部(建築資料集成-集會.市民服務篇,2005)

隨著交通網絡發達便利,位於大阪國際機場南邊的國際貨物地區建設國際郵政局,為國際型郵務做整理與收發(建築資料集成-集會.市民服務篇,2005)。服務動線分為兩側與中央的辦公室,透過辦公空間將空運收發與陸運收發做業務上的劃分,讓事務處理與交接貨物有明確區分,有助彙整與分發。

二十一世紀即時通訊軟體及手機的普及,使得書信來往愈漸沒落,新式電子設備的出現,例如:i郵箱(中華郵政,2019),降低了郵局櫃檯的負擔,也使得寄件更加快速,如此一來櫃台與排隊所需的空間量會減少,郵局的服務動線會因科技化趨近單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