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佩泥:台灣郵政簡史及建築風格與郵務比較

Penny
story-building
Published in
Nov 19, 2019

台灣郵政簡史

台灣的郵局可追溯到明鄭時期,當時稱為鋪遞,主要的工作是傳送公文(維基百科)。直到清朝才正式設立大清郵政官局,當時的郵局已有郵票發行與收發民間信件(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

1895 年3月,日軍登陸澎湖,為了因應戰爭需求而在澎湖設置野戰郵便局,以利訊息、物資的傳輸,「澎湖馬公混成第一野戰郵便局」為日本在台首間郵局(陳郁欣,2008),爾後,也陸續在台灣島上設置。次年日本將野戰郵便局改為普通郵政,設立郵政制度並依照行政分區分級 (王祿驊,2003,轉引自《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郵政改由交通部管理,新設立了儲金匯業局並增設人壽保險業務。在1936年開始有較完整的郵政法。台灣收復後在1949年成立了郵政總局,2002年修法並在2003年從政府機關改為國營事業(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

郵局建築風格與材料

日本占領台灣後,由於戰爭需求而設置戰地郵便局,資源匱乏的狀態下,戰地郵便局只用幾張桌子簡單的擺設,就形成了處理郵務的機關。戰後因郵件數量增加和民政的實施,戰地郵便局開始轉為普通郵局。

依照盧穎的研究,日據時期郵局的建構方式大致分為3種:第1種以台灣當地的土和磚來去建構,如台南郵局(1912);第2種日本大量開採台灣木材後,木造郵局開始出現,台北郵便電信局(1912建)和宜蘭郵便局(1933)即為木造;第3種便嘗試以鋼筋混泥土來建造,像是著名的台北郵局(1931建)為當時代表 (盧穎,2007一流人,2017)。

傳統、現代、科技化郵局比較

而近期因為科技化的關係,郵局過去所提供的服務已經不完全符合現代人們所需,機器能節省時間、減少人事成本,也使不需使用的空間能更有效利用。因此,台灣郵局開始朝著物流智慧化、金融數位化和資產活化的方向發展(今周刊,2019),例如:倉儲空間改造、郵局通路行銷農產品,推動「業務網路化」及手機「e 動郵局」功能等(遠見整合傳播部,2019)。國外郵局案例則有提供24小時自動化服務、將重心轉換到網路包裹配送服務、販賣甜點、文具、服飾等,有別於傳統的服務(工商時報,2013)。

--

--

Penny
story-building

金大建築二年級。 "你看見的光亮,是因為誕生在黑暗" 我們總是努力想做好自己,才發現永遠無法到達,當所有話語都無法訴說時,文字就是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