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狼狗:比較施洛德宅與范裘利宅建築風格與生活型態之異同

呈穎蕭
story-building
Published in
6 min readNov 28, 2018

前言

1924年完工的施洛德宅與1964年完工的范裘莉宅,40年間建築風格由現代主義步入後現代主義。現代主義的施洛德宅不只在其建築型式上跟隨機能產生變化,平立面的切割手法與色彩運用更融合了當時荷蘭風格派的藝術語彙,後現代主義的范裘莉宅則用了許多矛盾的元素對現代主義提出反抗。

由於兩者業主為不同年齡的女性,我們關注的是施洛德太太因需要撫養三位孩童,設計者如何能滿足將孩子們同時需要開放式的交流遊戲空間與顧及隱私的休息隔間。以及年紀稍大的范裘利母親,需要能夠方便起居飲食的動線,范裘利的對其的安排手法。

一、施洛德宅與范裘利宅在其時代背景影響下的建築風格

施洛德宅屬於現代主義建築。現代主義主張可預測、可計量、可大量生產製造且發揮最大效益的理念,以功能與實用為主。施洛德宅的平面設計可以看出施洛德夫人所需要的「可變化的空間」,利用隔板製造動態空間,這種機能性設計正好是現代主義所主張發揮最大效益的理念,並以機能性為主,也符合現代主義建築師提出的「少即是多」、「形隨機能」的論點。設計元素融合荷蘭風格派,主張抽象、純樸,用色即如蒙德里安的畫作以紅、藍、黃、黑、白的幾何形狀作為建築元素,甚至平面機能切割也如荷蘭風格派畫作將數個規則的矩形將中央樓梯圍塑成不規則的塊體,功能與形式都打破了傳統建築的框架。

四十年後落成的范裘利宅則為後現代主義建築,寧可雜亂豐富,也不願簡單統合,寧可扭曲變形,而非直接了當。建築物從內到外充滿矛盾性,簡潔中帶有複雜的隱喻性,這是後現代建築主義的核心價值,也是對現代主義建築的反抗。其平面機能的切割在長方形的外框中,有看似對左右對稱的輪廓線,卻是以不規則的線條切割成五個不同的空間。我們從正立面也可以看到,明明左右兩邊各有五個大小相同的窗戶單元,但一邊雜物間側將四個窗戶單元組合成十字型開窗並與一旁落單的窗戶單元形成對比,另一邊廚房側直接將五個窗戶單元橫向並排,讓兩側斜屋頂構成的對稱式量體在開窗上又形成排列的對比及矛盾。而室內給人堅固穩定印象的樓梯,下方卻鑲嵌入一個巨大中空的壁爐。

二、平面安排上的異同

施洛德宅一樓規劃成廚房、工作室、保母房,以及書房,除了大門口,每一個隔間皆有通往戶外花園的門,將身為連棟房屋最末端三面通透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二樓為可變的動態空間,是施洛德太太與孩子們主要活動的空間,有餐廳、起居室、臥室、書房。正如把空間分解成平面,以及無限座標的概念,一個生活機能空間可藉由滑動及旋轉的隔板在二樓平面上任意縮放,在白天孩子們將隔板移開後,進入公共且開放的空間交流、玩耍;夜晚移動式隔板將空間分割成不同私人空間,也就是臥房,並且在每間分割後的房間都配置了插座及儲藏櫃,其中起居室東南方的兩面連接於轉角的窗戶不僅高度能讓身高160左右的施洛德太太方便觀賞戶外,更將轉角的框架破除,讓視野不被牆角限制。

范裘利為了年邁的母親著想,將幾乎所有的生活需要的機能都放置在范裘利宅的一樓,范裘利本人則將自己居住空間安排在二樓,穿過入口門廊迎面而來的是餐廳,左邊連接廚房,利用平面安排為母親塑造從食材採買到下廚到飲食非常方便的流程,通往二樓的樓梯也面向著入口,創造方便而直覺性的動線。穿過餐廳與之相聯卻無實牆區隔的起居室(客廳),合併兩個機能在一個通透的空間,心理上產生了進入小房子卻有大格局的矛盾感。動線最後設置其母親的主臥室和雜物間,臥房位於入口的最深處和建築物的背面,確保了臥房該有的隱私條件。

雖然平面機能分割的概念因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而有不同的形式,但兩者皆將不同的空間圍繞著中央樓梯排列,強調垂直空間擴散性的連接平面機能,且都讓樓梯的開口面對入口的方向。在臥室的安排上,兩者也都兼顧了隱私與安全,就算施洛德宅有無實牆通透的二樓,需要睡眠時也可透過滑軌牆分割私人空間,范裘利宅則將一樓臥室安排在離入口最遠的區域。

結語

施洛德宅深受現代主義影響,主張功能與實用的機能性設計,沒有冗贅的牆面與裝飾,並以荷蘭風格派的紅、藍、黃、黑、白這幾種顏色區分不同空間,主張純樸與抽象的設計概念。平面上二樓的主要活動空間以無限座標的概念,以可移動的隔板縮放活動區域,白天移開隔板製造通透性高的公共空間,夜晚拉上隔板以保有私人空間。可以說在機能與風格的設計上都發揮到極致,顛覆當時傳統建築的框架。

范裘莉宅則以和現代主義對立的後現代主義呈現,從內到外使用了許多矛盾的元素,將巨大中空的壁爐安排在堅實的樓梯下方,左右對稱的量體卻有著左右對立的開窗,從入口到最深處的臥房,整條動線皆照顧到母親下廚飲食的方便性,也關注到臥室隱私的隱性需求。

參考文獻:

madestyle65,2016.4.26 致母親的包容─建築師打造後現代「母親之家」,在痞客邦,(訪問時間2018.11.12)

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2017,寧可雜亂豐富‧而非清晰統合範裘利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於2018.10訪問)

劉玟廷,2011,後現代建築 (accessed on 2018.10.23)

維基百科,2018.10.5, 現代主義維基百科 (accessed on 2018.10.24)

簡秀枝, 2018.10.6, 千里馬遇伯樂:里特費爾德枝施洛德住宅成為不朽, in 典藏藝術網(accessed on 2018.10.25)

樹狀模式, 2014, 美國栗子山住宅,in 樹狀模式(accessed on 2018.10.25)

羅伯‧范裘利,1997,向拉斯維加斯學習(p.20),田園城市文化(accessed on 2018.10.26)

羅伯‧范裘利,1980,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p.34),尚林出版社(accessed on 2018.10.26)

老硪,1996,後現代巨匠建築(p.96),揚智文化出版社(accessed on 2018.10.26)

無名, 2004,現代與後現代的建築的差異性, in yahoo知識網 (accessed on 2018.10.26)

Kenneth Frampton,2014.10.8, 現代建築史:一部批評性的歷史 (accessed on 2018.10.30)

as88650mi (布丁), 2013.6.11, 現代建築分析, in Xuite網 (accessed on 2018.11.2)

戴鎂珍, 2010, 建築 / 世界遺產裡的當代建築_Rietveld Schroder House, in 痞客邦 (accessed on 2018.11.6)

筑視,2015.7.28,施罗德住宅全套方案筑視網(accessed on 2018.11.12)

周家緯,2013.12.8, 以塔夫里四評論評論 Vanna Venturi House, in Xuite網(accessed on 2018.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