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的回到大廳到底是回到哪裡?!」

新・初心者の口述建築練習檢討與建議之雖說評分標準是聽得越久越高分還是要認真地學術地檢討

珍黃教學媒體
story-building
Nov 2, 2020

--

「有的案例真的找不到出處或名稱,希望可以提供」(II330回應),可是瑞凡,這題目只要你「參觀」,不需要你知道是哪一棟房子啊。

依著教學進度在開學後第3週發下任務單。下一週上課前一晚收件並開始閱聽,除了簡單的登記分類外,也請了《地下事》的主持西卡學姊協助挑選。本只想讓西卡聽聽,沒想到西卡學姊每一則都認真聽過並給予建議。既然如此,那就整理一下學姊的建議成篇;然後計畫就變成:那乾脆加上案例平面一併剪成影片吧。

(待補)

幾乎等於從零開始備一堂課的非常難剪之敘事架構才是資訊重點的還是先上文字等影片剪好了再補吧。

嗓音特質

不久前瞄到一則文章提議著所有的公司都該建立podcast頻道;應該是指當前的電商生態所需,不過,也說明了一個組織也有發言的必要。所以。

有播客/podcaster潛力,或是「口條聽起來很適合播報新聞(現場記者)」「很適合錄有聲書 很像紀錄片會聽到的聲音」的有12位;其中II341的「聲音很正能量!很適合聊天、訪談類型的內容」。

雖然嗓音適合,但其中也有幾位,大概是3到4位吧,畢竟是第一次面對機器播報,聽起來「很像在唸課本」。嗓音可以「再自然一點,放鬆一點」的,總共有11位,也有「聽不清楚在唸什麼」的。

特殊一點的有:「剛睡醒?!很適合冥想類型的頻道」,有3位。顯然可以獨立出來開發新節目;比如說,偶爾也會有正圖躺著卻睜著雪亮的雙眼想著「老師到底在說什麼」的窘境。這些聲音似乎適合解救翻來覆去睡不著的系上同學。

敘事架構

文章與口說這類資訊特徵為有起始也因而有結束,以及在其中的內容。文章可以跳著看,但口說便必須要有前後脈絡。

也因此,以口語敘述建築與空間便極適合作為建築設計的邏輯推演與創作構思訓練(也可以訓練更為客觀地檢視自我作品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敘事的結構還不錯」的有II330對案例7的介紹,以及「敘事的『架構』很棒」的II309對案例1的分析(不過西卡希望「分析內容的比例可以再多一點」)。

還有「講「建築人」的語言,敘事很有畫面感,內容有層次,結構簡潔乾淨俐落!如果加上一點幽默感會很吸引聽眾的耳朵」,是II303講述案例4的特色。顯然值得一聽。

學術標準

  1. (很不幸地與許多人的認知有極大的差異)讀得出來、得其實證,見其明據,方寫進報告中(不論其呈現的媒介),這是學術工作中應有的標準。不知道多久就別說久遠,尤其是真的不久遠。
  2. 藉由平面的判讀與述說,包括此案與其他案例相當不同地提供了大量敷地的資訊,便足以讓聽者了解該案例中可能存在的空間需求與平面組織。也足以好好地述說了,完全不需要用到年代資訊。
  3. 甚而,若敘述者的能力足夠,也就是腦中的資料庫容量夠大也收藏了大量的案例,那就可以藉著平面與敷地的特徵判別其落成年代。大學程度應該可以達到50年的精度吧?

就這幾點而言,案例2的陳述都有不錯的水準,或許是因為平面明顯讀得出是學生宿舍較容易引起共鳴吧?「就大量的大面積廣場的應用是為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誼空間,可為當時學術相互討論的風氣較為盛行,擴大了學術的活動範圍」(II324),若該案例真是學校的話倒是挺合理的。

不過仍有一些引申過度的力道拿捏失準的小問題,如因為有儲煤場所而認為「年代久遠」(II301);也有認為是磚造(平面中哪項資訊指出是建築磚造呢?)因而指認是「歐洲的」「貴族學校」的(II301、II325)。

也有僅看平面就推測出「學生宿舍的建造背景是大學生數量增多,學生在校園周邊租屋產生亂象,形成學生貧民窟的現像,學校不得不買下周邊房屋或興建提供給大學生的宿舍」(II342)這種完全天外,極適合寫科幻小說的才能表現。

當然,第3點學術標準對大二的初心者而言是過於困難了,但是第2點的期待則是所有念建築的都該要有的自我訓練;至於第1點中的學術標準(或堅持)則是所有在大學唸書的學生們都該從現在便開始的自我要求。

大學就是學術單位,不是職訓中心。離開前請只少帶走不被股市業務鴻海藍海騙得團團轉的能力。

以語言呈現設計

以影片呈現建築或空間,有聲音有影像可相互補助;以縮尺模型呈現更是常見作法,觀者可自行移動確認各項設計內容。podcast(與廣播)僅有聲音一項訊息,聽者也僅能藉由聲音接收諸如左邊右邊前面後面與高矮等空間資訊;如果講出來的資訊未經嚴謹組織,便極容易讓聽眾迷失在聲音的迷宮中。

沒有圖面輔助其實是無法立即在腦中勾勒出建築的平面的。比如說,西卡聽了33則報告後,問道「大家說的回到大廳到底是回到哪裡?!我還是沒聽懂😂」(II306、案例6)。II309也得到了「在講平面的時候「上半部、下半部」可以改用方位來敘述」的建議(案例1)。直到II319對案例3的介紹,西卡聽過後,說道「終於有人用方位說配置了!」。

就這點而言,〈打開台北第一彈〉裡的阿光描述兩廳院的配置時就做得很不錯

以上,是對「新・初心者の口述建築練習」這2020年為了支援系友會podcast線上廣播任務(方格子FirstoryFacebook)而增加的新課程操作成果的初步檢討。成果的音像剪輯與論述就得再等等了。

--

--

珍黃教學媒體
story-building

始於2017的真大箭竹工作紀錄,課程資訊、簡報備忘。鐘園建築學士碩士、鱈飛餌建築博士。2011起歷任一二年級設計召集;至2024年止指導歷年畢業設計。教授圖學、文化與軍事地景調查實務、台閩建築史、東南亞建築史學與文化細節創作。主持3D設計實驗室。曾支援院必修當代文藝思潮。曾授景觀規畫設計概論與世界建築史。工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