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皮與夥伴們的冒險:都柏林郵政總局回顧

電波拉P
story-building
Published in
Jan 11, 2021

--

現代郵政普遍認為是從16世紀的英國開始發展至今,而都柏林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 Dublin)在這當中歷經了兩個政權(大英帝國和愛爾蘭共和國),經過一次的大火,無數的修增改建,儘管內部隨著時間而不斷的改變,但它的外觀依舊保留最初的風貌(National Inventory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HIAH],2016)。

都柏林郵政總局於1814年由Francis Johnston (1760–1829)設計並開始建造,後在1818年正式啟用(維基百科,2020;檢視時間2020)。這棟建築位在奧康奈爾街,是貫穿都柏林中心的主要街道,從古至今一直是此地的通訊與商業中心。

也因此這地區與這棟建築於1916年成為愛爾蘭起義軍的佔領目標成為了反抗軍的總部(維基百科,2020;檢視時間2020),並在此發表了愛爾蘭共和國宣言。而在這之後英國與愛爾蘭之間越演越烈的抗爭中,郵政總局被英軍投射的燃燒彈燒毀,只剩外部立面殘存。但郵政業務在燒毀後短短三天內就恢復了營運(HIAH,2016)。

重建過程中,由 T.J. Byrne 主導和公共工程局 (OPW)一起開始整個重建的計畫工作,工作從1923年持續到了1925,直到1929年開放(Irish Architectural Archive,2016)。他們保存了當時留下的立面,整體風格也維持最初 Francis Johnston 的設計,但在內部配置上則是因應需求而有所調整:起初以服務辦事處及辦公室組成,辦公室包含信件分類室、運送室和信紙公司(HIAH,2016);改建後加入電報及儲金服務(An Post;檢視時間2020),並在愛爾蘭獨立後於1984成立 An post 為國營郵政公司,接手這棟建築繼續過往業務(維基百科;檢視時間2020)。

現在的郵政總局新建了兩個不同的展覽中心到原本的建築內,除了在庭院四周的畫廊展示外,增加了地下室作為郵政博物館,提供人民閱覽郵政相關資料,也在此作為愛爾蘭郵政資訊典藏(ArchDaily,2016;檢視時間2020)。

復古運動於18世紀興起於羅馬,人們開始發掘並模仿遠古時代的藝術創作,尤其深受希臘古典的影響,被其簡樸及理性的風格所吸引(李賢輝,2015)。都柏林郵政總局的建造者 – Francis Johnston (1760–1829),在19世紀初以新古典風格與希臘建築形式融合創作(維基百科,2020;檢視時間2020)。

空間由前列後柱式發展,在平面呈現動線單向封閉,以大廳作為交流場所的中心,兩側分流其他服務性質空間(HIAH,2016)。大廳屋頂結構以鋼條為拱肋,打造寬敞的大廳,並架設高側窗、鋪設大面積玻璃屋頂以利採光及通風,在新古典主義平面及屋頂結構特徵中也可看出其關聯性(王其鈞,2017)。

立面設計來看,整條 O’Connell Street 以愛奧尼式柱式為建築的立面,造就街上整齊的樣貌。愛奧尼柱式屬於古希臘建築柱式之一,柱頭呈現兩個渦旋(段智鈞、趙娜冬,2017),我們也可以從都柏林郵政總局門廊前的柱上看見此裝飾形式。

第二項特徵為柱上山花,亦是屬於當時設計風格的特徵(王其鈞,2017)。山花上原有英國皇家的徽章,但於20世紀因衝突而將其移除(HIAH,2016)。

以都柏林郵政總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對於這塊土地人民而言,郵局(郵政空間)不僅是寄送郵件的地方,更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所。空間設置的歷史資料也可看出郵政總局所提供的服務空間,從單單的為政府機關服務的空間,到現在成了所有當地居民、外地訪客,都能使用的公共場所。

郵政歷史博物館也在2016年成立,而成立博物館的空間主旨不僅為保存郵政相關歷史資料,更是愛爾蘭政府想傳遞郵政資料的手段。資訊傳遞與人際交流在都柏林郵政總局裡清楚得知,交流空間、商業互動更為顯著,因此我們認為傳遞訊息是郵局一項重要的意義,而這份訊息不只是郵件或包裹,也同樣包含著歷史與人文,這也是我們從探討都柏林郵政總局所觀察之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