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遊學 | 日惹 a.k.a 美食天堂
在日惹的16天,嘗試了一些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食物,可能是因為我這趟遊學前完全沒有做功課,一到日惹,就開始向計程車司機、老師、同學以及我們的學伴打聽當地知名的食物。
目錄:
1. Gudeg
2. Bakmi Jawa
3. Sate Klatak & Sate Ayam
4. Bubur Ayam
5. Kopi Jos
6. Jajan Pasar
7. Bakpia
來到日惹,就應該嘗試看看日惹獨有的菜餚。這16天來,幾乎每天遇到的當地人都會跟我提到日惹的食物。
先說結論好了,台灣人,尤其是南部人,一定會在日惹吃得很習慣!之所以會點名南部,是因為日惹菜總是少不了甜XDDD。作為南國女兒,在吃上面幾乎沒有適應困難。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我猜放在日惹,也是適用的。因為我們遊學的第一堂課時,教授閱讀的老師Mas Djalu 就跟我們介紹了日惹必吃的美食。有趣的是,Mas Djalu雖然是名副其實的印尼人,但他不吃辣哈哈哈。
⊙ Gudeg
那就先從老師上課介紹過的食物開始講起好了,因為上完課後,我們大家就乾脆擇日不如撞日,直接去問校門口的警衛伯伯推薦的Gudeg餐廳,於是開始了在地美食初體驗。
根據老師白板上面所敘述的呢,Gudeg 這道菜裡面有雞肉、蛋、天貝(一種印尼菜)、豆腐(有天貝就會有豆腐,他們是好朋友),以及不可或缺的飯。看到同行學妹May的分享,還發現Gudeg裡面還有滷波羅蜜,難怪整道菜都甜甜的。不過,千萬別忽略了老師白板上的Pedas,Pedas 是「辣」的意思,印尼人的辣椒真的不是開玩笑……但也別因為這樣就不敢嘗試這道菜,因為Gudeg裡面只有牛皮會是辣的,所以只要挑掉牛皮,就不會難以下嚥了。
這道菜真的是來日惹必吃,因為這真的只有日惹才有,是Khas Makanan,典型的日惹美食。但我其實只有嘗個一兩口,因為剛來日惹怕自己吃太多種口味的會消化不良。儘管如此,不得不說,它味道是真的不錯!也因此,Gudeg也幫日惹贏得一個新的外號:Kota Gudeg。
附上UGM好心的警衛伯伯們推薦的Gudeg 餐廳:Gudeg Bu Hj. Amad
繼續閱讀|回目錄
⊙ Bakmi Jawa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Bakmi Jawa,顧名思義,爪哇菜。根據老師的白板(強迫大家回去複習),分成Godog跟Goreng,也就是分成水煮跟乾炒。因為我比較不喜歡吃湯麵之類的東西,所以我試的是Bakmi Goreng。
這道菜就沒有像Gudeg一樣那麼超乎台灣人的想像了(滷波羅蜜真的大…開…眼…界)Bakmi跟我們平常在台灣吃到的麵應該差不多,有雞肉、香料、青菜、番茄跟蛋,不過這道菜依然是甜的喔!畢竟是日惹風味XDD。
覺得Bakmi的配料應該在日惹都大同小異,所以就不特別紀錄我是在哪家店吃的了。在日惹的街頭也可以常常看到賣Bakmi的攤販,如果真的真的十分不習慣日惹的食物,吃Bakmi就對了!
繼續閱讀|回目錄
⊙Sate Klatak & Sate Ayam
第三道美食是Sate,這應該在台灣也蠻紅的吧?就是烤肉串,有雞肉、羊肉、牛肉,當然,不會有豬肉。但,問題來了,Sate這道菜印尼哪裡都有,甚至都已經傳到台灣來了,那日惹憑什麼說Sate是他們的在地美食呢?
這個時候又要請大家回去看那張白板了。注意,老師上面寫的不單單只是平凡的Sate,而是Sate klatak。這種Sate與其他Sate有很大不同,食材上,主要用鹽和一點胡椒粉醃羊肉,或是山羊肉。不是我們常見的雞肉。作法呢,一樣也是燒烤,不過一般我們常見的Sate都是用竹串,而Sate Klatak的特殊之處是用鐵串,據說,這種做法是日惹獨有,可以從內部均勻烹飪羊肉。而Klatak這個字源自爪哇文,意思是用火烤Sate。
我們其實是誤打誤撞吃到Sate Klatak的,因為一開始Alan想去重溫Malioboro附近一家有64年歷史的Sate老店,可惜我們到的時候才發現他沒開門,只能含恨去吃別家Sate。到了另一家Sate攤販後,Alan想吃的Sate Ayam又賣完了,只能吃牛肉跟羊肉的代替。結果,就這樣迷迷糊糊的吃到最日惹的Sate Klatak了XDD。
不過,我們的美食老饕Alan表示,這家Sate還是沒有64年老店那麼讚,所以同場加映這一家日惹人們家喻戶曉的Sate Ayam Podomoro。
這是Silvia帶我們去的,作為日惹在地人,我非常相信他的眼光。雖然這家店賣的是雞肉,並不是完全起源自日惹的Sate,但這家店歷史真的很悠久,招牌Sate Ayam烤的外酥內嫩,搭配花生醬,真的會讓人一口接一口,甚至感受不到飽足感,只想再來一串。Google評論上面形容的更誇張:
這是日惹的烹飪傳奇,一種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典型日惹Sate Ayam。
除了主角Sate以外,也不能忘記Lontong,也是印尼的傳統料理,印尼人會把大米壓得扁扁的,包在香蕉葉內煮熟,然後切成小餅。Lontong常常會搭有花生醬的食物一起吃。Silvia有跟我們介紹印尼人都怎麼吃Sate:一口Lontong,一口Sate,配上底下的花生醬,來點洋蔥、檸檬汁,完美!當然,想更在地的話可以試點辣椒,相信我,印尼辣跟台灣辣絕對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這不只是日惹人心中的Sate 愛店,也是日惹遊客必訪的美食老店。難怪Alan會那麼流連忘返XDD。也托他的福,嘗到了Sate Klatak。
除了Mas Djalu推薦的食物以外,我也從計程車司機的口中、學弟妹的道相報、學伴的推薦,以及自己的摸索知道更多的日惹美食(或是酷食物)。
繼續閱讀|回目錄
⊙ Bubur Ayam
先從我自己私心推薦的開始說起好了,日惹的雞肉粥 Bubur Ayam真的很合我的口味。會特別在印尼吃粥,其實是因為我去婆羅浮屠的時候大爆吐,連帶著我的腸胃也很不舒服,所以我吃了好幾天的粥。
但是,我覺得根本就是因禍得福,誰會知道日惹人那麼會煮粥,可以把粥煮得軟軟糯糯的,幾乎看不見米粒,非常好入口。至於調味,也是無話可說,不會像一般的印尼菜那麼重口味,也不會太清淡,讓我這個沒胃口的病人都可以忘記我的嘔吐感。
配料的部分就有印尼style了:花生米、油蔥、雞肉絲以及一些蔥。但幸好他們都不會把料拌進粥裡,可以讓我輕而易舉挑掉油蔥。
繼續閱讀|回目錄
⊙ Kopi Jos
其實,來這裡幾天後就有聽到Kopi Jos的大名,Silvia也跟我們說一定要去喝。可是……UGM附近實在有太多家的Kopi Jos了,實在不知道要去哪一家,於是我向學伴David求助。
https://goo.gl/maps/ReSrijZH1XV2sVdw8
banyak orang yang datang ke situ untuk mencoba kopi jos.
David跟Silvia一樣,都是日惹當地人,所以他跟我推薦了一家許多人造訪過的小攤子。危機解除!
Alan顯然出門前有做過功課,當我們要前往David推薦的地方時,他跟我們科普了Kopi Jos名字的由來。Kopi是印尼文的「咖啡」,而Jos,只是一個狀聲詞,模擬燒紅的木炭丟進咖啡時的聲音。沒錯,Kopi Jos賣得就是一個噱頭,把炭丟進咖啡裡,僅僅如此而已。聽說發明Kopi Jos的人也只是一時興起,結果風靡整個日惹。
那說說Kopi Jos的味道吧!其實就是一杯咖啡,底下一樣鋪滿了一層砂糖,印尼Style。那個木炭不能吃,但炭灰跟咖啡合在一起時,意外有種芝麻的口感,有點粗糙,但香氣十足。
後來David有來關心我喝完Kopi Jos之後還好嗎,但我覺得很好喝呀!喝完晚上也睡得很香。結果David很驚訝我竟然會喜歡Kopi Jos wkwkw。Ngomong2,聽會話課的老師Mas Endo說,Kopi Jos其實很健康喔,因為他是熱的:)
繼續閱讀|回目錄
⊙ Jajan Pasar
如果有看過《世界小吃:亞洲》的話,又剛剛好看過印尼那集的話,一定對Jajan Pasar 不陌生吧! Jajan Pasar 是市場點心,有很多種類。May竟然七早八早就跑去市場,順利的找到紀錄片中的Mbah Satinem,跟她買到了其中兩種Jajan Pasar。
Mbah Satinem 的點心原本沒有那麼知名,曾經需要跟媽媽挨家挨戶敲門賣點心。直到印尼前總統Soeharto 吃到了 Mbah Satinem 的點心,從此以後,她聲名大噪,要買到她的點心,還得凌晨五點多去排隊呢!(覺得May真的超勇)
- Ketan Bubuk Kedelai
Ketan是印尼文的「糯米」,Bubuk Kedelai 的意思是「黃豆粉」。顧名思義,這道市場點心的主體就是糯米跟黃豆粉,除此之外,Mbah Satinem還會撒上椰蓉、糖粉和紅糖漿。
2. Lopis
這一道也是傳統的市場點心,一樣也是糯米做的,不過不是呈現飯般的散狀,而是塊狀,像小蛋糕一樣。Mbah Satinem 在桌邊用一根繩子,把糯米糕切成薄片,再配上椰蓉和紅糖漿。這一道也是Mbah Satinem 最有名的點心!
繼續閱讀|回目錄
⊙ Bakpia
最後,想跟大家介紹幾乎每個計程車司機都推薦的日惹伴手禮Bakpia,就是一種小蛋糕。在日惹幾乎隨處可見——觀光景點旁、普通的馬路邊、市場……都可以見到Bakpia的蹤跡。
雖說Bakpia是日惹有名的伴手禮,但這種糕餅其實是中式的,不覺得Bakpia聽起來很像台語的「肉餅」嗎XD。總之,無論Bakpia到底是哪個國家的手筆,它就是成為日惹的代表禮物了。
那Bakpia裡面到底有沒有肉呢?這是因口味而異,最經典的口味就是綠豆,也是大家公認最好吃的。當然,也有黑芝麻、巧克力、起司、班蘭葉、牛肉等各式各樣的口味。但要注意,肉類製品現在是不能帶回台灣的喔!
這大概是我在日惹吃到的經典美食啦!不過,看了《世界小吃》後才發現,我有好幾道經典食物沒有吃到,像是木薯麵之類的。但轉念一想,這種隨興的旅行其實才能看得更多更廣,赫然想起上傳播與當代思潮時,謝老師一直提醒我們,要以一種Theory的態度去看:
以旁觀者的態度、免除義務的遠遊的態度。因為旁觀者清,所以能比其他人看到更多他們看不到的;不期待自己一路上會看到什麼,就讓一切如實呈現在眼前。
一開始聽到這些話時,並不是很明白,直到實際體驗之後才了解,這種自由的觀看對我而言是多麼重要。這無關乎我吃了多少東西,而是,我看見了多少,超出我認知範疇的一切。
話雖如此,但我還是會期待下次我去日惹時,可以吃到木薯麵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