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盡力嘗試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磨蝕尖銳的稜角而獨留溫潤的邊緣,但還是過著貌似得過且過的生活。

Follow publication

One-Forty 年度攝影展 Voice of Migrants 展場一隅。

志工旅程 | One-Forty 年度攝影展 Voice of Migrants

One-Forty的志工觀察日記 Part 12

Mintawati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Feb 18, 2024

Voice of Migrants,移工之聲攝影展,由One-Forty主辦,向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工徵集攝影作品,並在茫茫的作品海中挑選優秀的作品,而我們這些觀者,能以「他們鏡頭所定格的瞬間,看見移工在臺灣發生的故事」。

深受大家喜愛的小板板。

在這種大型的對外活動上,One-Forty常常邀請志工投身於活動的準備,我們也不例外,剛好我也有時間,所以臨時在展覽的最後一天早上當起志工,住在木柵那永遠荒涼的山下,一如既往的得早起。不過,有夥伴住在淡水,更是要5點多就起床準備,才能如期前往剝皮寮進行佈展事宜。

我們的工作人員證。

我在這次活動中負責站外場,因為我自己對展品不甚熟悉,接待客人以及計算進場人數反而是我的強項所在。不過,早晨的剝皮寮沒什麼人,所以我們志工可以先自行參觀展覽。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離鄉背井移工們的小物品,桌上擺著移工們的相片,還有幾本筆記本可以翻閱,我在那邊翻了很久,一邊敬佩著這些移工女性的堅韌,也訝異他們竟願意提供那麼私人的物品做展覽。

除了日記本以外,泡麵跟可蘭經也是必不可少的心靈依託,我雖然少回去印尼,卻也時時想念那邊的食物,想念制約我作息的禮拜聲。BTW,當初看展的時候,發現辣醬也在這些代表鄉愁的物件中,對我來說,應該沒有什麼能比辣醬更懇切,畢竟大多印尼人可是無辣不歡。

左:其中一位移工的日記本,雖然是學中文,卻也蘊藏了很多他私密的感受;中:移工在台的相片集錦;右:印尼麵、椰奶、可蘭經。

藉由第一個展區,觀者能夠初步勾勒出這群人的輪廓,而接踵而來的影片欣賞,更能加深、強化觀者對移工群體的認識。讓我至今仍歷歷在目的是,來看展的人通常不會把影片好好看完,但是在我看展的時候,周身來來去去的人是願意坐在螢幕面前,完整的把影片看完,去認真的聆聽,在這些移工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雖然我也和他們一樣,只不過是待得比較久的看客,卻也因這一幕而深深動容。

再來就是在攝影徵件中脫穎而出的優秀作品了,他們幾乎都是業餘攝影師,卻一個拍得比一個好,每每看完攝影作品,再去讀他們的自述,都會莫名湧上想哭的衝動。這股衝動平息之後,又默默反省自己真的很不會拍照,這學期靜影拍得一團糟。

展場中周身來去的人們。

離開展區之前,當然也不免俗的宣傳One-Forty在議題上的耕耘,不過他們的行銷方式是真的傑出,沒有刻意的大外宣,取而代之的是團隊洋溢溫暖的合照,還有在移工人生學校中大家所使用的課本。但聽說前幾天有人蓄意偷盜,就...蠻瞎的。不過,我完全可以理解想要One-Forty周邊小物的心情,畢竟我來做志工也有部分是衝著公關品來的。所以,這或許也代表他們課本非常吸引人吧,不然才不屑偷XDDDD。

左:One-Forty製作精美的小物跟課本;中:就算坐輪椅也來看展的人;右:我好愛他們的公關品

最後的最後,離開展場前,必定得經過一串藍白相間的布條,這裡不得不欽佩設計的巧思,第一是可以當網美打卡聖地。第二,我覺得這種分割的布條把這整個展場塑造成一種模糊、曖昧氤氳的場域,打破內與外、自己與他者的分別,除此之外,展場中坐落著各式各樣的鏡面裝置,當我們細神凝睇時,其實自己早已也成為展覽中的一部份,芸芸眾生,無所遁形。

左:我很喜歡的簾子;右:展場中出現的鏡像裝置,你能分的出誰在窗外誰在窗內嗎?

在顧展的這幾小時中,覺得展覽的選址非常重要,雖然我從來沒去過剝皮寮歷史文化園區,但這裡似乎是來台遊客的必訪之處,歐美日韓面孔不在少數,更讓人驚豔的是有許多來自泰國的遊客,其中一位就在聯合國工作,關注人權相關的議題,他逛完展之後還鼓勵我們做的事,尤其讓正職夥伴內心暖暖的,畢竟經營非營利組織就是一個燃燒熱情的工作,常常會有自我質疑,惶恐和不安,這個時候,外在的肯定就能拉人一把。

但也可能是因為選址問題,我發現願意在看展後跟工作人員多交流的往往都是外國人,像是泰國女士,以及一些歐美遊客,他們會很好奇我們的起心動念,好奇台灣移工的組成結構,目前遇到什麼問題,但是台灣人,通常看過,就走了。不過這也無錯之有,無論如何,我相信這個展覽應該或多或少都讓更多人更認識移工。有趣的是,有一間新竹某高中的學生,要來看這個展覽寫作業,他們大可以交差了事,走馬看花,打卡過個場,但他們沒有,而是駐足在展場內,久久,像生根的老樹,像移民工議題真的有在他們心中發芽。

所以,每個人表達在意的方式,可能張揚,可能內斂,但都是無所分別的。

新竹的學生們走後,展場難免變得冷清,此時,我們也要走出展場拉客。赫然發現,「最後一天」、「免費」這兩個詞真的是行銷殺手鐧,至少台灣人一聽到這些,就會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而這也讓我下崗之前可以累積近200人的觀展人數。

計數器,證明我曾在。

很開心我曾經在這裡,以一個介於當局者和旁觀者的角度觀看這一切,而這帶給我的悸動也無法再被複述,像窗外清風一般。雖然現在已經從One-Forty畢業,但還是想好好把這些終究會淡忘的記憶記錄下來,無論是拍照,或是寫字。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Published in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盡力嘗試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磨蝕尖銳的稜角而獨留溫潤的邊緣,但還是過著貌似得過且過的生活。

Mintawati
Mintawati

Written by Mintawati

乘桴浮於城,在政大漂泊,行在那些行不通卻還是行著的歲月,是來自山與海間的異人。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