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顆顆
Sudo Ninja
Published in
7 min readJul 14, 2016

--

Peter

聊聊 Sudo 的名片吧

其實 Sudo 名片製作是一系列複雜事情的集合, 從設計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一連串的任務清單。

從印刷流程上看 Sudo 名片

手上拿到的名片總是覺得很普通很一般,單色的名片,看不出什麼特別。 實際跑過印刷流程之前,我曾經覺得拿在手上的設計品,製作起來好像很簡單。

對,設計品製作可以很簡單,但也可以很困難。 市面上很多印刷一條龍服務,是許多設計品產出的 total solution, 應付大量的印刷、快速完成、便宜,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印刷流程簡化成: 交檔案 -> 付費 -> 收成品

印刷品製作變成如此簡單,快速完成如此理所當然。

直到製作 Sudo 名片,將自己的雙手弄髒,跳進去參與印刷流程,才發現印刷流程是:

交檔案 -> 開版(按照印刷品顏色,這裡指開獨立版) -> 調色 -> 試印 -> 正式印刷 -> 墨乾

上述只提到「印刷」的流程,但沒提到的是「紙張」, 沒有紙或是墨的載體,你要怎麼呈現設計?

所以要得到載體「紙」,我要做到:

確認印刷尺寸 -> 研究紙張 -> 向紙廠買紙 -> 裁切成可印刷大小 -> 送印 -> 視情形而定再裁切

當上述兩個流程合併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印刷流程, 既然印刷流程那麼麻煩,為什麼還要親自參與其中?因為參與其中才可以控制許多細節, 例如: 1. 選擇質地更好的紙,而非印刷廠準備好的紙張。 2. 調整墨色,設計檔案中的顏色與實體墨能呈現的顏色必定有差距,而我們只能盡力的調整墨的顏色近似設計。 3. 實際接觸印刷廠,更能把關品質。

然而,這樣參與印刷流程耗費的是時間與人力,製作 Sudo 名片需要花上兩個多禮拜(還很緊迫)。 人力花費則是不斷地要確保每個環節沒問題,確保流程持續進行不中斷,才可以在兩個禮拜內完成。 更重要的是 Sudo 名片的印刷方式不是一般的平版四色印刷,而是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因為金屬版面是凸出的,將墨水滾上金屬版後壓上紙張,凸金屬面將顏色印上紙面的同時會使紙面出現凹痕, 使紙張更有層次與立體感, 而隨凸金屬面壓入紙張,墨有時候會微微溢出凹面,行程手作感的溫度。

從公司營運上看 Sudo 名片

凸版印刷讓名片更有人的溫度,但合作的廠商卻都是以小型工作室型態生存的印刷廠商。 小型工作室的缺點: 1. 無法開立發票,因為規模較小,進貨墨水時上游廠商沒開立發票,因此印刷廠無進貨成本,更沒辦法有銷貨收入。 2. 規模小,產能較低,若剛好在同一時間有很多案子排入生產流程,印刷廠會消化不良,拖到名片完成的時間。 無發票是公司營運最無法接受的,無法開立發票,公司也無法報帳。

尋尋覓覓凸版印刷廠商,大多使用老式的凸版印刷機,收費方式也多以一千次(師傅重複一千次動作)估算印刷費用, 也因為一次一張的特性,使名片製作成本上升,較平版四色印刷昂貴。

總結

目前 Sudo 名片製作遇到的問題: 1. 製作時間長 2. 需要人力協調流程環節 3. 無法開立發票

製作時間長

製作時間長我認為是可以妥協的,因為基本上印刷廠的師傅已經熟悉 Sudo 名片的製作要點,Sudo 名片的配色, 因此不需要親自去監工(但有時候趕案子品質下降還是要反應)。 基本上要確認的是公司名片的資訊, 要分英文版、中文版,還是統一用英文版? 要不要放地址在名片上? 統一編號真的需要嗎?

當公司名片資訊確定了,就可以量產個人名片, 一個人印刷一次三千張,將名片的庫存保持在一年,如此一來名片製作時間長的缺點可以被彌補。

更重要的一點,新人進公司,不論如何應該都要配有名片,而非參加活動時才緊急出名片, 這種緊急需求,唯一的解法就是找大量便宜快速低品質的廠商印製名片。

此外公司的每個人都需要管理自己的名片, 例如一綑名片是 100 張名片,當自己剩下五綑名片時,就要趕緊提出名片需求了。

需要人力協調

負責協調印刷廠,專跑印務的人,我們稱他「掮(ㄑㄧㄢˊ)客」。 掮客可以解決人力協調的問題,但掮客會額外收取服務費,通常都是依照設計品直接報價,例如: 完成五本作品集冊子,一共多少錢(其中包含了紙張成本、印刷成本與掮客服務費)。

雖說掮客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是掮客的服務費不便宜(他們就是靠這吃飯的啊), 會讓名片的成本不合理地上升。

而且掮客通常也是個人工作室接案,開立發票也有困難。

無法開立發票

無法開立發票是整個流程最無解的問題, 一來是合作廠商都是小型工作室,都沒有辦法開立發票。 整個印刷流程:開版(無發票)、印刷(無發票)、購買紙張(有發票)。 只有紙廠可以開立發票,如此一來公司報帳就非常困難。

如果要有開發票的廠商,通常都是印刷一條龍服務的廠商, 卻又和 Sudo 名片製作的精神互斥, 這個是需要公司取捨的地方。

ocowchun

例外處理

笑談軟體工程:例外處理設計的逆襲,這本書買很久了,不過最近才開始看,一直以來對於例外處理一向就是try catch,然後在 catch的地方記錄錯誤訊息 然後做一些簡單的處理,並沒有很認真的去考慮如何處理例外。在書裡面

將發生例外的前因後果分解成三個部分 Failure,Error,Fault

Failure

是指軟體提供的功能失效,比如你寫了一個加法函數,正常的情況他應該要回傳兩個參數的和,例如 add(1,5)應該要回傳 6,如果回傳的結果不是 6 的話就代表這個函數失效(Failure)

Error

表示元件內部處理錯誤狀態,此狀態可能會導致 Failure

Fault

是經過判斷後導致 error 發生的原因,根據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設計缺陷與元件缺陷 設計缺陷就是你的程式裡面有 bug 所以你的程式無法正常運作,元件缺陷則是元件與元件間的互動不正常導致的錯誤,例如呼叫的Facebook API時,Facebook發生錯誤,這類型的問題必須要先釐清發生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的方式。

三個部分串連起來就是說缺陷(Fault)會產生錯誤(Error),而錯誤(Error)會使程式的執行結果失效(Failure) 於是你會從 Fault 去檢視說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 Error ,要如何應對才能避免程式 Failure 我覺得這樣子好像比較清楚知道該怎麼去做對應的處理, 非常建議大家買這本書

Amazon CloudWatch

這禮拜在玩 CloudWatch,研究使用 CloudWatch 搭配 AWS WAF 來監控每個 ip 的請求量,然後當超過一定數目的時候(例如每分鐘請求一百次以上)使用執行 Lambda 去修改 rule 來 ban 掉特定 ip 。不過研究之後也發現了使用 CloudWatch 來記錄指標(metric)還蠻方便的,有內建的統計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根據間隔來整理數據,本來有想要使用它來取代 Elasticsearch 不過很可惜的是他的 Dimension 功能在搜尋上不夠好用,在官方的文件寫到 You could not retrieve statistics using combinations of dimensions that you did not specifically create. 也就是說 如果你建立了一筆 metric 他的 dimension 是 Server=Beta,Domain=Rio, 搜尋時就一定必須要兩個 dimension 同時存在(Server=Beta,Domain=Rio) 不可以只搜尋其中一個 dimension(i.e. Server=Beta) 可是在實務上我們很常會進行這種類型的彙總計算 ,當你只能針對特定指標去做分析時,實用性就降低了很多,這點我覺得很可惜,而且就其他 AWS Resource 的 metric 來看,這樣的功能應該是早就做出來了才對,不太懂為什麼沒有辦法做,這時候又想到了另一間做資源使用間空的公司 Datadog 其實如果 Datadog 願意在監控 server 之外,另外獨立做一個類似 CloudWatch custom metric 這樣的功能(不需要相依於 server) 我覺得會是個不錯的產品。

ref

Amazon CloudWatch Concep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