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爹喊娘的APA引文

JILUNG
YangChuenAdvisor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l 17, 2017

我所遇過的學生經常在引文APA這件事情上哭爹喊娘的,我不例外。當正在寫第一篇論文時,我覺得編引文非常痛苦。

先說結論

其實是這樣的。作為學生、即使作為老師,除非信心爆棚,不然要下一個決定「我寫到這樣就好了」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作為學生往往還要「善察上意」。所以,都已經覺得自己寫到這樣就好了,結果突然冒出一個要把APA搞好的事兒;在這種覺得自己完成一個偉大創作(尤其是三年、四年、五年)之時,還要做這種「呆板」的功伕,不禁打開Facebook好好吐槽這「看似莫名奇妙」的制度。一吐、二吐、三吐、大家一起吐。

這個制度是否正確?

正確的是該把引文格式編好。原因其一,基於學術傳播的原則,前人有把文獻編好,你才找得到他;其二,文獻整篇論文的實證基礎,對追求實證的學科來說,把實證的源頭寫好,是該有的作為。其三,新聞傳播的書寫應該更有實證基礎,以避免產生假新聞或新聞內容流於網路文學。舉例來說「近年AR/VR技術大幅受到重視」,這句話就是沒有實證基礎的話。近年是哪幾年?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嗎?相較於2002年,這波是「大幅受到重視」嗎?

荒謬的是每家期刊各有引文格式。全天下的引文格式應該就Chicago、IEEE、APA三種大格式,其他期刊沒事細分出去幹什麼?不要浪費作者的時間了。但這點無關乎只寫碩士論文的研究生,那這個制度對研究生來說就是正確的了

如果你剛好是我學生…

編好引文格式。哭爹喊娘可以,但編好它。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工作,所以,沒編好就退回去編好再來。

引文格式大原則 — 至少別讓讀者看你不爽的原則

網路上有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林天祐編的APA引文格式規範(上網搜尋就有),許多原則可能都跟格式有關,例如卷期用法或者標點符號,或者期刊篇名是不是字字大寫,這種都可以事後修改。但有幾個刺眼的大原則,屬於看到了就會覺得作者根本便宜行事的

  1. 人名都是縮寫:姓名不同格式各有前後,但英文名鐵定是有縮寫。
  2. 中文原則上整個引文項目不會有半形與空白。看到中文文獻還有半形標點符號就更覺惱火。例如「林茂榮、楊士隆2002。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三版。五南出版社頁 7–15,66。」
  3. 前後不一致。通常出現在卷期或者頁數,從線上複製過來,眼睛不謹慎、忘了改。例如頁數有的有pp.有的沒有,卷期有的粗體、斜體,有的沒有。但,如果作者的名字格式或者年份的格式不一致,那就太扯了一點。

後話

曾經遇過最刁蠻學生曾說,引文,看不順眼就看不順眼啊!這種真的十分刁蠻,又不是我叫你唸碩士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