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Come From Away》併記紐約911紀念博物館(2016)

這是一齣關於911恐怖攻擊事件的音樂劇,加拿大一個沒沒無聞的偏遠小鎮,在危機發生時跨越國籍、種族、性別和性向慷慨無私的對尋求避難的旅客伸出援手,向世界展示了在這樣的時候「人」該如何作為,展現了人性的慷慨善良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發光。

Susu Hung
Susu’s Journal 蘇蘇@愛爾蘭
11 min readDec 18, 2018

--

”It’s a story about generosity, it’s a story about people being good to one another and it’s a story about human kindness.”─ David Hein(故事/詞/曲作者之一)

“Welcome to the Rock!” 先來看看去年在東尼獎頒獎典禮的演出片段吧!
預告短片

《Come From Away》改編自真人實事。

故事敘述911事發時,有38架飛機無法順利飛往美國,他們被迫先降落在加拿大東方一座名為Newfoundland的小島,島上其中之一的小鎮Gander,只有9000名居民,卻要在短短時間內準備接待近7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他們先被安頓在圖書館、禮堂和教堂,居民準備了糧食、換洗衣物、電話甚至是電腦供他們和親友聯絡;接下來居民開始邀請旅客到自己家,讓他們住在客房有更舒服的環境可以盥洗和用餐……

就這樣困在小鎮的5天,居民和旅客成了朋友,痛苦的事讓他們聚集在一起,卻因此而發展出美好的情誼。911恐怖攻擊事件10週年時,許多旅客和機組人員再度回到Gander,感念這個意外帶來的失與得。

若我們說一個人有一個故事,那9000個居民和7000個旅客,至少就有了16000個故事,《Come From Away》的作者試圖在100分鐘的音樂劇內,用12個演員講述這16000個故事。作者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於911恐怖攻擊事件10週年時實地造訪Gander一個月,與當時的居民對談,慢慢建構這個動人的故事,也透過實際相處形塑更立體真實的角色。

作者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訪問短片
圖片來源:Abbey Theatre官網,Photo Credit:Matthew Murphy

《Come From Away》2013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Sheridan College首演,2015年起在聖地亞哥、西雅圖、華盛頓和多倫多等地演出,最後終於在2017年3月登上紐約百老匯,並且在隔年10月成為史上在紐約百老匯展演時間最長的加拿大音樂劇。2018年巡迴於北美各地,最後在12月初來到愛爾蘭作為歐洲演出的首演站,於都柏林的愛爾蘭國家劇院Abbey Theatre演出,同班人馬將於明年2月到英國演出;另一批演員將會在7月於澳洲墨爾本演出。

此劇在2017年的71屆東尼獎獲得7項提名(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女演員(Jenn Colella)、最佳音樂劇導演、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和最佳編舞),雖然最後僅獲最佳音樂劇導演一獎,但仍是極大的殊榮,且此劇撼動無數人心的事實無可動搖。

為什麼歐洲首演站會在愛爾蘭?演出前看了節目單我才知道,原來Newfoundland島上的許多小漁村有大量來自愛爾蘭的移民,進而影響了當地的文化、音樂和口音(順帶一提,來這裡快半年我還是搞不定愛爾蘭的口音orz)。所以當作者造訪Gander並且討論怎麼樣的音樂是他們想要透過此劇呈現時,許多來自愛爾蘭的樂團馬上於清單上一躍而出。

”Newfoundland owes much of its music,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Ireland.”作者如是說。

演員訪問短片

來都柏林後在Abbey Theatre看過幾次演出,雖然一直想說要寫文章但是一直拖(呃),昨晚看完戲之後太感動,回家路上不僅決定要再看一次、也決定把首篇看戲文獻給《Come From Away》。

當時在Abbey Theatre網站上看到演出訊息,發現此劇也在百老匯演出並大受好評,當時在紐約看《Waitress》和《The Color Purple》的震撼記憶猶新,所以沒什麼猶豫就買了票。在都柏林看演出並不比臺灣昂貴,這次買了最好的位置區,原價47歐元、早鳥票38歐元(折合台幣約1400元),1400元通常差不多也只能坐在臺灣國家戲劇院的二樓前排、或是一樓中間偏後,所以這票價可以讓我坐在這麼好的位置看到百老匯等級的戲,再滿意不過了。

很喜歡在這100分鐘內他們試圖講述的每個故事,篇幅有限雖然無法著墨太深,但也不流於粗淺的點到為止。

關於機長對於天空的熱愛和事故後的心態轉變、關於母親和在紐約當消防員的兒子、關於初來乍到不敢出櫃的同志情侶、關於獨自旅行的單親母親和準備參加研討會的中年男子、關於穆斯林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被試圖保持平常心和友善卻又無可避免地被差別看待、關於小鎮居民在接納這些避難的旅客後平淡簡單的生活是如何被改變……。

每個故事都是來自於真實人物的啟發、是一個人或數個人的綜合。

除了角色的個別故事之外,也不忘敘述旅客心境的轉變,被困在飛機上數十個小時的不明就裡、來到全然陌生的小鎮的驚慌、恐懼和防備心,如何慢慢被友善熱情的居民卸下;居民們又是如何想盡辦法幫助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如何克服語言隔閡乃至於飲食習慣的差異……他們一起烤肉、一起去酒吧、在教堂祈禱,相互扶持在如此幽暗的時刻不被噩耗打倒,發展了超越國籍、種族與距離的友誼或是愛情。

我也喜歡這齣戲的演員表現、燈光和舞台設計,尤其是表示在機艙裡的燈光線條令人驚艷;而演員更是善用桌椅和服飾配件上的小道具俐落的切換地點和角色,他們的歌舞動作也沒有一絲馬虎,那樣豐沛的能量讓他們在舞台上閃閃發亮。雖然無法精確了解每一句台詞的意思,但現在邊寫文章邊反覆聽百老匯原聲帶錄音版本,下次看戲前應該就能更輕鬆的享受劇情和他們精心安插的笑點了。

看戲或是看電影的時候總是非常容易被情節觸動(淚腺過度發達),導致這次大概有7成的時間都在哭,但還好有些溫馨可愛的笑點稍稍平復一下悲傷的心情,結束時真的會覺得心中充滿能量。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首演夜晚訪問觀眾的影片,有姪子在911事件中喪生的老婦人、有17年前人就在Gander的觀眾、有來自Newfoundland的居民、甚至劇中的機長Beverley本人來到現場,她和她的丈夫已經看了演出121次!事發至今她回去Newfoundland過5次,並且仍然與當地居民保持聯絡。

僅轉貼連結分享,影片版權歸GaysAroundTheBay所有。

關於911恐怖攻擊事件:

2001年9月11日早晨,紐約的世貿中心雙子星大樓被劫機撞毀,紐約的天際線從此被改變。

當天早上共有19名恐怖分子挾持4架民航客機,其中2架衝撞紐約的雙子星大樓,1架撞向華盛頓附近的五角大廈,最後一架飛向華盛頓特區,在機組人員的抵抗後墜毀於賓夕法尼亞州近郊,並沒有如計畫成功攻擊華盛頓的國會大廈。4架客機無人生還,全數罹難。

911紀念博物館中展出的照片

911恐怖攻擊事件共造成近3000條生命的罹難或失蹤,其中有1/3的罹難者的身分至今無法被確認,罹難者除了客機上的乘客外,也包含了建築物中的人、靠近事發現場的行人和警消救難人員;廢墟的火勢持續燃燒了3個月,直到6個月後遺址上150萬噸瓦礫才被清理乾淨,但工作並非到此結束,救難人員仍然得繼續進行地底下的清理工作。

世界貿易中心作為經濟貿易的重要場所,不僅價值數十億的辦公室被摧毀,也損失許多頂尖人才,甚至進而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股市;其所需的龐大救災資源與後續受害家庭援救,無疑重挫了紐約乃至於整個美國的經濟,更引發後續一系列對中東地區發動的軍事動作。

事發後紐約成立世界貿易中心紀念基金會,計畫於遺址設立紀念館,2004年建築師邁克·阿拉德和園林設計師彼得·沃克的提案《Reflecting Absence》於5201個提案中脫穎而出,在雙子星大樓遺址建立兩座大型的下沉紀念池,周遭種植大量的北美楓香樹和二色櫟,人工瀑布環繞著下沉紀念池,而紀念池的女兒牆上刻著罹難者的姓名,時至今日都能看到人們在名字旁獻上悼念的花束。

911紀念館在10週年次日對民眾開放,博物館位於紀念館之下,在2014年5月正式開幕。

911紀念館空拍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紀念池上刻著罹難者的姓名,姓名順序依照推測的遠近親疏排列,因為那很可能是事發當時最後陪伴在他們身邊的人。

看戲的時候我忍不住一直回想2年前造訪紐約911紀念博物館時的心情。911恐怖攻擊事件那一年我9歲,記得那天晚上全家人已經準備要上樓睡覺,爸爸的朋友打電話來要我們看新聞,我們又一起下樓,我記得新聞不斷重播飛機撞毀大樓的畫面,冒著黑煙。那時的我小到沒有意識這件事將會對整個世界造成多深遠的影響,更沒想到15年後我會站在當年的事發現場。

造訪911紀念博物館無疑是我生命中最特別的一次經驗,歷史上發生過無數的悲劇、即使也親身去過柏林的集中營,但911恐怖攻擊事件離現在最近,有鑑於科技的進步,資料保存的相當完整,許多事發時的紀錄直接赤裸的展現在眼前:人們無助打電話求救的語音檔、警用電台和傳呼器裡的一片混亂、張貼於大街小巷裡的尋人啟事、爆炸時的影片、罹難者的故事和遺族、來自美國各地祈福祈禱的藝術作品或是雙子星大樓底部的建築殘骸……,播放紀錄片的小房間裡甚至還提供衛生紙讓觀眾使用,原本就愛哭的我無法抑止的在博物館裡流淚,我甚至沒有勇氣看完大部分的影片,站在15年前喪失2700多條生命的地點,覺得真的好傷心、好傷心。

旁邊寫著,"我們仍然在尋找照片中的人,如果是你認出自己、或是有你認識的人,請和我們聯絡。"
圖片來源:https://www.getyourguide.com.tw/

這是展館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展品之一。”Trying to remember the color of the sky on that September morning.”藝術家Spincer Finch用水彩畫了2983張不同的藍色,以馬賽克拼貼的方式表徵那天早晨湛藍的天空;“No day shall erase you from the memory of time.”引用詩人Virgil的作品,鐵匠Joyce利用當時殘存的廢鐵製成字母拼湊成句,是鋼鐵般的聲明與承諾。

最後用作者寫在節目單上面的話作結尾,"Thank you to the little town that welcomed the world, and to everyone who made this journey possible. We will never forget those lost that day, and we hope that this show can continue to be a reminder of the positive impacts that we as individuals can have seen in the face of calamity. With every performance and new production opening around the world, we hope to honor what was lost and commemorate what was found."

但願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當一個樂意伸出援手、也不抗拒接受幫助的人。

--

--

Susu Hung
Susu’s Journal 蘇蘇@愛爾蘭

旅行重度成癮者。相信寫作和時間能療癒傷口,著迷於穿梭巷弄發現驚喜,以攝影和文學紀錄日常:不求完美,但求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