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The 4-Hour Work Week(一)

Sylvie Lee
Sylvie 寫作中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Jan 28, 2019

在本書開始前,作者提出下列三個問題:

  • 如果退休不是選項,你的決定會有什麼改變?
  • 如果可以不用工作四十年,而是預先進行迷你退休、先享受延後人生計畫的獎勵呢?
  • 真的有必要像奴隸一樣苦幹,才能過著百萬富翁的生活嗎?

接著作者在書中以 “D-E-A-L” 原則,一步步引領讀者採取行動、改變人生:D (Definition,定義人生)、E (Elimination排除旁騖)、A (Automation自動進帳)、L (Liberation自由逍遙)。今天第一部的讀書筆記將涵蓋第一章「D-定義人生」的內容。

延後人生足 vs. 新富族?當個笨蛋 vs. 挑戰現狀!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新富族」的概念:簡單來說,便是預先進行迷你退休,將假期平均分配在一生中,而非囤積在最後(退休後)。以下是作者建議大家成為「新富族」所提出的理由:

一、退休是為防後患的保險 — 不該將退休當作目標的三個原因:

  1. 人生的巔峰都在自己厭惡的工作中度過
  2. 真的退休之後,退休金卻無法維持「夢想的退休生活」
  3. 如果你成為工作狂,退休之後反而閒不下來

二、興趣與精力都是週期性的
穿插工作與休息是生存的必要條件,也對健康有益。新富族的目標是在人生中平均分配「迷你退休」,而不是將休閒與享樂囤積到最後,只為了退休的愚人金。

三、做得少不代表懶
少做一點無意義的工作,好專注在對你更重要的事情上,這並不是懶惰。讓我們重新定義「懶惰」 — 忍受理想外的生活,讓外在環境或他人左右你的人生;或是累積大量財富,卻虛度人生,像個站在辦公室窗口旁觀的局外人。

四、時間點總是不對
對於所有重要大事,時間點總是糟透了。條件永遠不會完美。「等到有一天」是一種惡疾,害你將夢想帶進墳墓。列出優缺點的做法也一樣爛。如果這對你很重要,而且「總有一天」要實現,那就儘管去做,一路上不斷修正。

五、請求原諒,而非准許
無論是父母、伴侶或老闆,如果這些人會很情緒化地拒絕新想法 — 那就讓他們在成為事實後學著接受。如果潛在的潤害輕微,或是可以修復,不要讓別人有機會說不。

六、強調優點,不要改進缺點
大多數人有幾項拿手的專長,其他項目則拙劣不堪。你可以選擇以強項倍增成果;或是選擇改進缺點、逐步成長,但最多只達到中等的能力。著重在使用最佳的武器,而非不斷修補。

七、物極必反
原先可望得事務太常出現,或出現得太多,都會變得毫無吸引力。不僅物品如此,時間也是。因此,生活型態規劃不在於創造多餘的無聊時光,而是積極使用自由的時間,做你想做的事,而非做你覺得有義務要做的事。

八、光是錢不能解決問題
金錢代表的購買力確實不容忽視。但不同我們常認為的,賺到更多錢並非解答,因為這種心態有部分是懶惰作祟。「如果我有更多錢」是不斷延遲自我省思、下定決心去營造享受的人生最簡單的藉口 — 就是現在,別再等了。將缺錢當成代罪羔羊、讓工作佔據所有時間,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阻止自己做任何改變。

九、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
絕對收入只使用一個神聖不變得變相衡量收入:全能的、赤裸裸的金錢。
相對收入使用兩個變項:金錢與時間,通常是以時數計。 — 當然,相對收入必須達到能實現目標的最低標準。

十、避免惡性壓力,樂於承受良性壓力
惡性壓力 (distress) 指的是有害的刺激,導致你更為衰弱、自信低落,能力也降低。惡毒的批評、嚴苛不講理的上司都是惡性壓力的例子,也都是我們想避免的。
良性壓力 (eustress) 不斷鼓舞我們超越極限的行為典範、讓我們更大膽的風險行為,都是良性壓力的例子 — 這些壓力使人健康,並能刺激成長。

對剛進到職場一年多的我而言,「退休」似乎顯得遙遠無比 — 我爸媽都還沒退休呢!還記得被裁員前十天,我和朋友S聊到工作之後我變得比較容易生病了。我這樣開玩笑地形容:「歲月催人老,上班使人癆」。朋友則回答:「妳才上班幾年而已,還有30–40年可以工作呢!」結果整整十天後,我就不用上班了!說來幸運,我領了一小筆暫時不愁吃穿的補助、被強制趕出公司,展開了我的迷你退休生活。

在這十項理由中,有幾點我特別有感:
「一、退休是為防後患的保險」中敘述人生的巔峰都在工作中度過,存下的錢又不足以實現夢想的生活 — 就算足夠,體力也不一定能夠負荷了。這點實在駭人 — 所以我們這麼努力只是為了老了之後得以溫飽嗎?

「三、做得少不代表懶」也讓我心有戚戚焉!在公司時,每天的工作時長都是八小時(以上),無論工作多寡。我記得有時候剛好各項進度都還在等待他人回覆、我什麼都不能做時,我只能自己想辦法找點事做 — 拉拉圖表、整理信件、做一些明明給工讀生做也無傷大雅的事好撐過八小時;也有些日子事情多到無法負荷,不得不加班處理,卻又不希望別人覺得我「效率不佳」,所以不敢申報加班費 — 對大多數主管而言,「為什麼其他人都不用加班你就要加班」會是衡量效率的重要指標。整體而言,我耗費了大於理論的時間在工作上(工作少時不能減少工時、工作多時不得不加班),但礙於體制也不得不然。(這是體制的結構性問題,不是單一部門、主管的問題。)

「四、時間點總是不對」也讓我深有感觸。做很多事的時間點總是不對,做了一堆分析、設想了各種可能、比較了各種優劣,最後往往就是拖延再拖延,永遠都沒有行動的一天。今天讀完這段立刻傳出了一封猶豫很久的訊息,也立刻得到了正面的回覆!很多時候,想了很久的事就是需要引用NIKE最有名的那句標語“Just Do It!”,靠著一點衝動採取行動 —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不要再拖延了!同樣,在(八)光錢不能解決問題這點也再次重申,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拿「錢還不夠」作為拖延的藉口,卻不曾認真查過採取行動總共需要花費多少錢?有的時候達到目標所需的金額其實比想像中要小得多了,不肯認真計算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只是一味地想要「賺更多錢再說」、不斷地延宕執行的時機。

界定恐懼,擺脫麻木

恐懼有許多形式,而我們通常不稱其為恐懼。恐懼的本質令人害怕。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會將恐懼妝點成其他的模樣:樂觀的自我欺騙。

許多不肯辭掉工作的人,總巴望他們的境遇會隨著時間或收入增加而改變。當工作只是無聊或缺乏成就感而非煉獄時,這點似乎有效,而且也是個很誘人的幻想。煉獄般的生活會迫使你行動,但其他較輕微的情況,只要能睿智地稍加合理化,就可以接受。你真的認為情況會改善?這會不會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或是不願改變的藉口?你現在的情況比一年前、一個月或一週前好嗎?如果沒有,可見情況不會自行改善。如果妳還在愚弄自己,立刻停止,開始計劃跳出現在的牢籠。如果期待中的救贖沒有成真,朝九晚五地工作四十到五十年實在是久斃了 — 別以為你會英年早逝,你的人生還長得很!

如果對採取行動依然猶豫不決,或是害怕未知的情況而不斷拖延,這裡給你一帖妙方。直接隨手寫下你想到的答案,不要刪改 — 想太久其實也不怎麼有用,也不會讓你多想到什麼。

  1. 寫下你的噩夢,寫下如果你(脫離現在的生活、)做了考慮要做的事,會發生的最恐怖的狀況。
  2. 你能夠採取什麼步驟彌補傷害,或是讓事態好轉(即時只是暫時的)?
  3. 在比較可能發生的局面下,會出現什麼暫時和長久的結果或好處?
  4. 如果你今天被開除,你會做什麼事避免財務出狀況?
  5. 你因為恐懼而拖延了什麼?
  6. 延後採取行動,對你造成什麼代價 — 包括經濟、情緒和健康方面?
    不要只評估採取行動後的潛在風險,評估不行動的駭人成本也同樣重要。如果不去追求能讓你開心的事物,在一年、五年、十年後,你會在哪裡?如果任憑外在環境拘束你,在你有生之年,繼續做十年缺乏成就感的工作,你會有什麼感受?將風險重新定義為「無法取消的負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7. 你還在等什麼?
    你害怕,就像世界上其他的人一樣。評估不行動的代價,明瞭大多數的失足慘劇不太可能發生、而且也大多能夠被修補,進而採取行動吧!

這段讓我想到在《失業33天,Day25》中那位充滿自信、自稱有流浪漢體質的朋友。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比想像中更大的承擔風險的能力,只是我們的大腦有點過度自我保護而強化了這些風險會帶來的後果。在看完這段,我想了一下:最糟的情況我會怎樣?答案是付不出房租,必須搬離現在住的地方。但其實我在入住時付了兩個月的押金,就算下個月付不出房租必須立刻搬離現在的住處,我也有這些錢可以做緩衝。因為爸媽北漂去了,桃園的住處其實是空下來的,真要搬回桃園也不是不行,甚至不需要擔心安置兔仔的問題。
再來呢?我也不可能「完全」賺不了錢。除了到便利商店打工外,我還可以忝著老臉回SK2 TOEFL當超資深助教、到補習班當解題老師、接家教,這些方法讓我之前能夠(還算好過地)生活過,真的一時找不到工作,用這些兼職也可以暫時過下去不致斷糧。這還沒考慮到我要厚著臉皮尋求爸媽接濟的慘況呢!
事實上,我比想像中的還要能夠承受風險,只是我沒仔細計算過罷了。更別說我還有失業的補貼和一些儲蓄,單就經濟層面考量,我比想像中還不需要立刻將自己塞一個職場,反而更應該審慎地思考:有這樣的本錢,我想要挑戰做什麼、過著怎樣的生活?

重設系統 — 重新定義目標

不實際的事做起來比實際的事還簡單。世界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深信自己無法有偉大的成就,因此以平庸為目標,導致「實際的」目標反而競爭激烈,最耗時又費力。你覺得很沒有安全感嗎?事實上,其他人也是。不要高估競爭、也不要低估你自己。你比自己想得還要優秀。擁有無比宏遠的目標比較容易達成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它能夠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也讓人更有抗壓性,好讓人面對不免會遭遇到的試煉和磨難;偏於實際的目標將野心限制在一般的眼界,既平淡無奇,也只能夠激勵人克服第一或第二道試煉,在那之後人們就會舉雙手投降。

大多數人畢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你想要什麼?」這問題太模糊,無法得到具有意義、能夠追求的答案。「你的目標是什麼?」同樣讓人困惑不清。什麼結果是讓我們想要得到的、讓我們覺得付出一切很值得的?最常見到的答案是「快樂」。然而快樂的概念太過模糊,因此我們要從快樂的反面 — 無聊 — 來思考。「什麼讓我不無聊、什麼讓我覺得興奮?」,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快樂的反面是無聊」!我很喜歡這樣的說法,也相當認同這個說法。追求有趣、興奮、刺激的事情,比追求「快樂」要來得清晰多了。什麼事讓我覺得有趣、興奮、刺激?除了顯而易見的極限運動外,還有許多事情讓我覺得興奮,比如寫作(雖然今天還是拖到最後一刻,但我從開始打字後就沒有再拿起手機了!)、比如說約我覺得有趣但不一定很熟稔的人進行談話(有時候因為不那麼熟,光是要約就讓我覺得很刺激)、比如做出離開自己舒適圈的事,像是作為背包客旅行。(呼應前段所述,現在便宜的機票真的是超乎預期的便宜啊!)

夢想時間表

一、 如果完全不會失敗的話,你會選擇做什麼?假如你比其他人還要聰明十倍,你又會做什麼?

官方網站提供的自動計算機和表格,創造兩個時間表,分別包含六個月和十二個月。依序列出你夢想擁有的五件事物、想成為什麼樣的五種人,以及想要做什麼樣的五件事。

二、 一片空白?試著回答以下幾個關於「做」的問題:

  • 想去旅遊的一個地方
  • 在死前要做的一件事(回味一生的回憶)
  • 每天都想做的一件事
  • 每週都要做的一件事
  • 你一直想學著一件事

三、「成為」想要成為的人,需要做什麼事?
將「成為」轉化為「做」,讓目標變得可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想像,但這是幫助你想出你想「做」什麼行動的輔助欄位。例如:想要成為厲害的廚師→獨立烹煮一頓高級牛排大餐。

四、哪四個夢想可以改變一切?
在夢想清單中標出最刺激和/或最重要的四個夢想。

五、決定這些夢想的代價,計算兩個時間表的目標月收入
如果經濟能夠負擔,每個月需要多少花費支撐這些夢想?將收入與支出換算成每月的現金流動(收進多少錢、付出多少錢),而不是加總計算。計算若要實踐你的夢想時間表,目標月收入要達到多少。官方網站的線上計算可以幫你輕鬆地計算出這筆花費。

六、分別決定四個夢想在六個月內實現的三個步驟,現在就開始採取第一個步驟。
設定現在、明天(早上十一點前完成)與後天(也是早上十一點前完成)要進行的簡單、定義精確的行動。

我還沒完成這個表格。我認為這是本書設計得不太好的地方 — 書本中沒有提供讀者能輕鬆地用紙筆寫下這些內容的輔助(比如說夾在內頁的空白的表格)、或是讓人更容易進入那個網站的方式(有個東西叫做QR code,你甚至可以埋短連結追蹤有多少讀者掃了這個QR code進入網站填寫!),所以我看完之後只有很約略地思考一下而已。不過我明天會花時間來回答這些問題,也建議讀者諸君可以直接點連結進入網站、一起進行以上六個步驟!

【延伸閱讀】
The 4-Hour Work Week讀書筆記(二)
失業33天
失業33天,Day33 (內含系列各篇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