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好多很奇怪,很趣緻的巧合,香港有七姊妹道,倫敦也有。
香港的據說是神怪故事,但倫敦一個最近也很神奇。
今年3月,有人拍到剛好7個修女在倫敦地上鐵「七姊妹站」等車,這位下班人士在回家路上就捕捉了這個趣緻景象。
巴黎市地名很多,因此很多地鐵站都有雙名,好像台灣的忠孝復興一樣,用交界的路名來命名,之前都說過一些,例如列氏-敬城。
翻譯望文生義是非常危險,有時叫大家不要盡信維基百科,因為維基百科,也會有功力不足的編輯會中招。
香港本身的街名,可能相對不少城市不太外國來源,但比很多地方國際化。而另一方面,由於必定要有中英文名,外國地名往往都要翻譯。
很多人都覺得寰雨膠事錄是做英文以外的新聞,但最近發覺中文媒體已經敗壞到,很多英文新聞也不會做,最近紐西蘭航空的廣告,我們也可以慢慢寫。
因此看樣子,只有我們有時候會報導一些英語圈電視人的訊息,然後用所謂傳統的譯名,實在是太長。但這些又不是官員,除非英國廣播公司突然走出來定個名字,否則應該不會有「官方譯名」,所以在幾個常設顧問,例如陸龜等等的協助下,我們現在先公布一批。
(圖為有關地鐵站紀念門將的壁畫,簡單易明)
Martim Moniz,那些喝中共奶水大導致幽默感退化的「主瘤」媒體,應該會翻譯成馬丁莫尼斯。
這套名字,如果從發音其實大概可以估算到甚麼地方。而且,一新一舊,常常是一個歐洲,然後一個在另外一洲的前殖民地。
這個名字可以說說在歐洲的「珂涼」,歷史非常原古,還有拉丁文名。
不毛之地,不單單是一個形容詞,還真的是一國家。
非洲就算國家名字,往往大家就把音翻出來,完全就沒有顧及非洲大陸也有很多文化意涵。
香港有個無皇后像的皇后像廣場,但外國都很多甚麼像廣場。
巴黎以外,另一個大城市亦係接到錯綜複雜,就是羅馬。特別是城區古老,好多街道是不規則地發展,於是更加曲曲折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