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故事】天助香柚農園-張天助

文/沈婷茹
圖片提供/微構創意整合有限公司-羅正傑

「我們不要忽略人與萬物生態的關係,人類的智慧就是二十四節氣。」 — — 張天助。

圖|池上人文的推廣大使-張天助 羅正傑攝

今年七十歲的張天助大哥,談起池上的人文歷史如數家珍,因為交通不便,池上在台灣算是最慢開發的鄉鎮。現在最流行的自行車大道,在早年全都是河床流域,河床下切後改道,才形塑今天的大道。早年的池上,匯聚了許多退除役官兵,也因此是全台灣茶室最多的地方,在車站後方的茶室中,或商談生意,或打發時光,古早味的池上,是熱鬧中顯風華。

從國中開始學習種稻知識,張天助大哥最大的夢想,是要種十公頃的田地。現在的他,有自己的果園和稻田,從民國85年開始推動柚子認養,是串連消費端與生產端的先驅。當時喊出的口號:「認養一顆果樹,你可以擁有一片果園的享受。」這樣的商業頭腦帶動柚子銷售,也使他獲得了成就感。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屬於農村的生活型態。走在農村裡,只要一家戶有困難,大家都來攜手相助,這種互助、合作、分享的精神,是他成長過程所經歷的,他更希望能持續下去。

圖|池上水稻 羅正傑攝

以農業和導覽解說為發展重心,張大哥不僅是一位農夫與導覽解說員,他更是池上人文的推廣大使,他總將故事說得栩栩如生。他說,在大坡池畔,每天定時播放古典音樂給稻子聽,不要忽視萬物與生態間的關係,每個看似不經意的善意種子,只要從自己開始種下,就可能長成一片樹蔭。

從認真務農的過程中,他領會許多人生智慧,他會在樹下和農友們討論如何種稻,也會細心協助鄰田管理病蟲害。現代社會的人情淡漠,但絕不能吝嗇於從自己開始去做一件善事,他希望能讓池上,成為一個最溫馨的鄉鎮。這是他的人文情懷!

--

--

Creative Taiwan Project
Taiwan Puzzles :畫一張創新城鄉地圖

邀集每位內容創作者,以「個人名義」加入議題討論與內容撰寫,透過「一篇文章」撰稿支持,協作台灣城鄉創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