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故事】移居他鄉的風格問客棧——設計師在鄉村實踐情懷

文/沈婷茹
圖片提供/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走走池上

「我是在到了池上之後,才開始想我的家鄉——關西。」 - - 大白

圖|由過去醫院改造的走走池上,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人都是要出去繞了一圈後,才會回頭看自己的故鄉。在現代化高度發展下,城市越趨擁擠,高壓力,高工時,密集的步調讓情緒憂鬱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生活型態也讓人們開始反思,究竟想過什麼生活?除了汲汲營營的追求財富,是不是其實能有其他選擇?

花東縱谷擁有優美環境,近年來形塑一種新的移動形態,除了返鄉的U型人外,更多了移居的I型人。他們沒有選擇回去自己的家鄉,而是運用所長,將他鄉視為新的故鄉。定居池上,經營「走走池上」空間的大白,正是典型的代表。

大白是一位靦腆的男孩,和他對話如沐春風,溫和,謙虛,卻又不乏水瓶座的古靈精怪與設計師的反叛精神。台東製造創辦人祐笙說:「大白是縱谷之神,走走的粉絲頁黏著度超高的。鹿野博雅齋的秋伶姐提到:「大白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年輕人,人超NICE,和他合作非常愉快。」縱谷以外的朋友這麼形容:「 大白是個用感性在縱谷騎車遊走的年輕人。」他的害羞,認真,及對地方的熱情,讓周遭的人都看在眼裡,更願意爭取更多與他合作的機會。

圖|萬物糧倉規劃團隊,在走走池上與大白對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幾年前,受到電影「練習曲」單車環島的影響,他也愛上了機車環島。幾乎每個月都會騎車繞台灣一圈,在騎車的過程中,靈感奔馳,心情特別放鬆,往往在環行一圈後,對設計有了新的靈感。大自然是最厲害的藝術家,「自然世界裡的顏色絕對是和諧的。」大學老師這麼告訴他,後來他也在棲居池上的日子中,驗證了這種神奇。

人生的際遇總在不經意之處轉彎,許久之後回頭,才會驚覺,在每個當下都是一種轉捩點。

30歲離開設計公司後,他的工作形態開始相對自由透過機車環島,他常常住在池上,直到有位朋友問:「你這麼常來池上,怎麼不乾脆租房子比較划算?」這樣的建議,讓他心中萌起在池上租屋的念頭。後來,他就真的搬來了。

現在所見的「走走池上」,在過去是一間醫院。保留著舊式鐵花窗和懷舊磚牆,這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後頭還有一個大院子,走進空間裡可以發現,在古樸的建築中帶有現代感的設計思維,讓人難以想像,在大白入住以前這裡是間在普通不過的老屋。大白說,他在看第一眼看到這屋子,並知道它的地址是「中山路99號」時,就決定租下來了。原來早在移居池上之前,他就希望用「走走」二字來作為品牌名稱,正巧現址的門牌號碼也是「99」,這讓他憑著直覺,一次簽下「9」年合約,可以安心整頓房子,讓這裡成為他實踐夢想的開始。

跨越城鄉差距,創造池上 - - 台北連線的工作模式

自從兩年前來到池上,大白的生活開始有了轉變,在鄉下的人情味,給他許多新方向和靈感,遠超過他當初所設定的。最初的念頭,只是想要開一間工作室,他評估作為設計師,並不一定要在哪邊成立工作室,在台北和在池上,都可以做設計。有這種大無畏的決心,他開始了在池上的工作室。那時候剛開始經營粉絲頁,工作室還未開放,直到夥伴依真加入。依真也是外地人,因為想學習設計,因此和大白合作,也因為對於飲料的興趣,讓走走池上從一間工作室,變成一間在地的咖啡館。

大白運用自己的專長,將走走佈置成一間擁有風格的店鋪,他的工作的情況下仍大部分與台北的廠商合作。「池上設計,台北印刷」成為他的模式,專業設計師不僅在平面設計的圖形,彩度上需要著墨,從設計到印刷油墨與紙材的選擇,這當中的功夫相當細緻。他在專業上的認真,使他獲得台北顧客的信任,即便人在池上,客戶仍安心將設計稿交付給他,這也使他創造出不同的棲居模式。不依賴地方的經濟鏈過活,但又關心地方的議題。

設計師在某種程度上,腦袋和一般人不同,他們總會想要透過設計,創造出一點「不同」。從設計作為出發點,是一個立基。近年來,社會設計(社會設計)和社區設計(社區設計),在日常中是屢見不鮮的存在,生存在快速轉變的時代,更需要透過設計思維,來讓生活有點不同。

圖|走走池上店鋪一景,時常可見設計者的巧思,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大白和在地的合作,約有一半是義務性質,透過「交換」的方式,來讓彼此過有更創意合作型態。他開始替池上附近的店家設計名片,也在自己的店內,自發性的作介紹看板,以及小農的簡介板,免費推薦池上的在地好店,這也和他後來推展的「問客棧」文化有關。這樣也使他結交到在地朋友,他免費替大家做設計,大家自然也用自己所擅長的方式來回饋他。可能是在颱風天屋子漏水時自發性的幫忙,或者是帶自己所種植的蔬菜水果,作為一種友誼的交換。地方的連結,常在這種非正式場合中有了開始,而後更進一步的,才有深談公共議題的可能。

問客棧文化,來自對異己的合作與包容

池上是縱谷最後一個開發的鄉鎮,早期來到池上的居民大多貧窮。物質上的貧窮並未造成他們心靈上的貧困,反而因此更團結起來,共同度過現實生活所遭遇的困難。這使得池上擁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性格,在花東縱谷中相對特別。目前在池上幾條主要的街道上,都可以看見移居青年所開設的店,也許是設計師,或者賣雞蛋糕,各式創意都在鄉村開始實踐。返鄉二代的青年,也因為這些刺激,而激發想要回家的念頭。大白也曾經和池上在地人聊過,對於這些移居的年輕人,你們的看法是什麼呢大哥這麼回答:「。我覺得很好啊,雖然這樣說有點自私,但是弱有更多的人願意移居池上,我們的孩子,就多了回家的機會和可能」

這讓池上組成了青年社群(社區),池青團三不五時的聚會,討論,也成了讓地方通往繁榮的道路。大白也提到,在鄉村每一間店雖然都小,但是每個經營者,都是一個老闆。每個人就算理念不盡相同,但是若都朝著好的方向去思考,就會讓地方有好的發展,從不設限的開放心態,這使他在縱谷交了許多朋友。他也提出「問客棧」的概念,概念來自讓每一間小店都成為問客棧,外地旅人若想深度認識地方,可以透過問客棧,了解​​池上除了伯朗大道外,還能探索與認識的地方。去到每一個問客棧,也認識了在地的新朋友,在旅遊與生活間,開闢一條新徑。

圖|池上好店樂米燒,店內也介紹池上的其他店家,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返鄉,移居鄉村是一種遼闊的新選擇

在鄉村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多元與差異。與城市發展不同,要在這裡糊口是簡單的事。有一個住所,有一畝小地可以種些蔬果,在自己家裡烹飪,三餐日子就這樣過了,日子過了也就好了。但除此以外,其實鄉村是有別於城市生活的一種新型態生活,有夢想者可以返鄉經營出淨土,愛好自然者可以在鄉村生活中實現理想的生活方式。早期的返鄉人士,有許多是因為在城市混不下去,高昂的房子與難以增加的薪水,讓城裡的日子顯得苦悶。

礙於現實的壓迫,無法調適者便選擇返回自己的家鄉,在家鄉有習慣的人與環境,重新擘劃自己的生活。而近年來,更多的返鄉者是因為具有自主意識,他們也許在城市裡坐擁高薪,但高工時讓他們的生活失去平衡,因為這樣的失衡與不斷的反省思考,究竟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他們的人生又要依循什麼的價值?為他們事業的新起點,回家並不是示弱的選擇,而是一種重返的遼闊。

圖|池上的遼闊,來自於民間一望無盡的山與田,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老池上人張天助大哥,也是大白的好朋友。他除了經營自己的天助香柚園,也是資深導覽農夫。對於池上的地質斷層,講起來生動活潑,他稱讚大白憨厚老實,只有生活有閒,也常到走走池上坐著,和大白聊聊天。

圖|張天助大哥導覽,親切又生動,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不只在縱谷,橫跨整了花東的山海,只要有新鮮的活動,騎著一台機車,他就去參與。海邊的奔放,有藝術的波希米亞風格,縱谷的風情,也有每個聚落自己的樣子。參與了越來越多的活動,使他發現縱谷的「相同」與「相異」。相同來自於地形與氣候,且因縱谷是稻米匯聚之地,且都以農業為主,因此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相異則來自於在地居民的實際生活,唯有透過認識在地的人與生活,才能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些落差。

他最關心的,還是居住在地方,過著最日常生活的文化

而他最關心的,還是比較批判性的地方議題。在縱谷中常出現許多遊走並熱衷參與在地活動的朋友,但也有另外一群在地人,他們通常待在地方,他們可能沒有太多的休閒,但樸實的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那些「無聲」的實踐,卻是留住鄉村根本的開始。我們可以用許多創新的方式,透過節慶活動舉辦,策展串連,但無一不是希望在地生活的人,都能過著更好的日子。前陣子大白在走走池上後院,舉辦「在鄉下生活的日子」,這是一個概念型市集,在市集舉辦之際,邀請縱谷的朋友們,帶著自己家產品,或是想分享的故事,讓後院也成為一種展示平台。未來的日子,他即將發行自己的刊物,透過他的眼光關心在地,讓池上的風情能被更多人所見。

圖|“在鄉下生活的日子”走走池上後院市集意像,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攝

從平面設計作為出發,大白也在縱谷做了許多策展,他所經營的粉絲頁的質感圖文,更讓眾多粉絲每每期待。除此之外,他也跨足到空間設計,不僅在池上,更在花東縱谷的其他地方參與設計。

在鄉村,凡是外來的快速工具或手段,都可能造成破壞,在創新與破壞間,常存在一種難解的界線。唯有全盤的思維可以避免,因為偏頗或對單方面的喜好,而使地方變質。這之中的地方連結相當重要,而在地方連結中,也需要避開所謂地方派系問題,這當中隱含著許多對自我生命的突破,與棲居地方的智慧。

--

--

Creative Taiwan Project
Taiwan Puzzles :畫一張創新城鄉地圖

邀集每位內容創作者,以「個人名義」加入議題討論與內容撰寫,透過「一篇文章」撰稿支持,協作台灣城鄉創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