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物語】連結人與土地──池上是一座生態博物館

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沈婷茹
圖片提供/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走走池上、台東製造

池上鄉位於花東縱谷的核心,南來北往都相當便利。許多旅人受伯朗大道的農田景觀吸引,騎著單車欣賞搖曳的稻穗。錦園村有條浮圳,浮圳上的涼亭大觀亭是避暑勝地,冬日則是遮風避雨的歇腳亭。從大觀亭一眼望去,是或綠或金黃的稻田,整片映現眼簾,沒有電線桿的遮蔽,座落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純粹的稻田之美令人屏息。

一望無際的稻田,給人身心安適的遼闊

池上的穀倉 大家的藝術館

多力米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梁正賢捐出家中 60 年歷史的老穀倉,無私、無償地開放過去農民的藏富之處,讓灰撲撲、缺少生命力的穀倉,經過一年多的整修後,變身為明亮而質樸的鄉村美術館。

2015 年,台灣好基金會啟動「池上藝術村」計畫,邀請蔣勳成為第一位駐村藝術家。穀倉也在蔣勳的建議下,轉向藝術館發展。建築師陳冠華率領元智大學學生進駐創作,經過長期陪伴,深耕調查,藝術館空間與設計概念逐漸成形。「池上穀倉藝術館」於 2017 年 12 月開幕,首期展覽便可見席慕容等大師之作。站在穀倉藝術館的迴廊,陽光透過建築設計的縫隙竄入,感受特別幽靜。而除了穀倉藝術館,池上還有許多展現地方文化的店家。

左圖:池上穀倉藝術館中仍可見舊時建築結構。右圖:池上穀倉藝術館開闊的展覽空間。

店家作為主題展館

「多力米故事館」展示米食文化;再走幾步路的「池上書局」創立超過一甲子, 是老池上人的共同記憶。窩在書局轉角,心情跟隨故事情節起伏,是學子生活中的小確幸。車站附近的小吃店沒有華麗的裝修,卻有道地的好滋味。

除此之外,移居池上和返鄉的青年,開了一間間特色小店,規模雖小卻很有個性, 更是外地旅人能結交到好友的「問客棧」,讓旅人走進店裡,和老闆交換人生故事, 分享彼此對城市和鄉村的想法。「走走池上」便是一間這樣的店,設計師羅正傑從臺北移居,溫馨店舖展示池上好物;他還為池上設計地圖,於自家後院舉辦市集,串連 縱谷地區的朋友,共同實踐心中的夢想。

走走池上的前身是老診所,現在是充滿人文設計風格的小店

池上除稻米之外,還栽種其他作物。人稱「豆腐哥」的張志中種植有機黃豆,研究如何種出好豆子,更料理一手好菜。他的店面「豆芳華」的豆腐餐中有黃豆、黑豆豆腐以及季節時蔬。豆腐哥甚至從機械設備下手,只為開一間理想的豆腐店。「天助香柚園」的張天助是誠懇樸實的農夫,每一顆肚臍橙和香柚,都是他用心栽培的心血。 池上人腳踏實地,擁有開放的心,鄉村的生活不只有愜意浪漫,而需要決心、毅力, 奮不顧身地向前行。

豆芳華的豆腐餐,運用在地食材變化出舌上美味
棲息著許多珍貴物種的大坡池

想像池上就是一座生態博物館,農業景觀是畫作,人文店家是主題展館,讓來來往往的人都能感受天地賜予的恩惠。讓人與土地連結,使人與萬物都在土地上棲息。 這種安居樂業、心靈上的富足,就是萬物糧倉所強調的精神。

文章刊載於《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

詳細網址:http://www.countryroad.tw/agri/article_inner/200

--

--

Creative Taiwan Project
Taiwan Puzzles :畫一張創新城鄉地圖

邀集每位內容創作者,以「個人名義」加入議題討論與內容撰寫,透過「一篇文章」撰稿支持,協作台灣城鄉創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