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與2021/07/19【Thelonious Monk】

Hsinwei Chiang
TaiwanDigsJazz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Sep 28, 2021

2021/07/05

探討Thelonious Monk早期的生平,與當時重要的歷史與背景知識,參與成員分享並討論Monk作品與錄音。由爵士鋼琴家許郁瑛分享專輯 Thelonious Monk Himself (1957)中的 ”I should care” 一曲展開序幕。

第一次深入接觸Monk 音樂時是在我念研究所的時期。Monk 的音樂有自己的色彩與空間,就像是每個人的簽名獨一無二。聽他的音樂時我會不自覺得進入他的世界裡,完全不需思考。 ——許郁瑛

種族壓迫下的成長環境
在四零年代紐約的音樂家工會Local 802的登記本中,Thelonious Monk 的名字緊接在另一名鋼琴家Julius Monk之後。與Thelonious Monk同樣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的Julian Monk,是畢業於琵琶地音樂院與辛辛那提音樂院學院等知名音樂院的古典音樂家。追溯到兩代之前,Julius Monk的祖父正是Thelonious Monk 祖父(當時為黑奴)的雇主。擁有相同姓氏的兩位鋼琴家,因種族的差異有極為不同的生涯遭遇。

北卡羅來納州在美國黑奴解放運動後的「重建時期」有很多活躍在政治圈讀的黑人參議員,是即使在今日都很難想像的政治畫面(在1900以前,支持種族融合的激進派是共和黨)。但因政治角力的消長,支持白人優越主義的保守勢力開始回籠,而在1898年北卡威爾明頓發生的大屠殺,正是其中一個慘痛的歷史事件,這樣的事件直到1918年之間都在全美層出不窮。
推薦影視清單:HBO影集《守護者》 、電影《黑色大風暴》

Thelonious Monk生於1917年,父親與祖母在經歷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後,加上當時普遍美國南方黑人極為艱難的生活處境,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也使得Thelonious Monk的母親Barbara Monk一手撐起家計。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Barbara帶著當時四歲兒子的Thelonious以及五歲的Marion,舉家北遷落腳紐約的San Juan Hill社區。Barbara原本希望兒子學習小提琴或是小號,女兒學鋼琴。然而,跟著姊姊上鋼琴課時,Thelonious Monk展現對鋼琴高度的興趣,並在學會彈琴之前就會看譜,更在往後持續鑽研巴哈、貝多芬、蕭邦等古典音樂。另一方面,由於Barbara是一名極為虔誠的基督徒,從小隨母親到教會司琴,接觸到了詩歌的Thelonious(也可在他的作品中窺見一些元素)之外,增添古典音樂以外的音樂養分。

姊姊當時的鋼琴老師很快的看出Monk 過人的天份,但真正把他引入爵士的道路上,是一位他在Boys Club中遇到的一位黑人女性鋼琴教師Alberta Simmons。在她的指導之下,Monk認識並演奏Boogie Woogie與Strike Piano等曲風。

San Juan Hill ,位於Lincoln Center 一代。在當時治安非常差,時常發生街頭鬥毆,衛生環境惡劣連空氣品質也很不好,是嬰兒死亡率極高的一個行政區。五零年代中期過後,紐約市政府以都市更新計畫為名,原先在此的黑人社區被迫遷移。如今我們所見林肯中心摩登宏偉的建築,實難想像當年Monk 童年時的景況。另一則當時發生在San Juan Hill的暴力事件,起因於隸屬於369軍團的黑 人軍官因看到當地黑人遭遇歧視,於是路見不平挺身而出。這個著名的369軍團的團長James Reese Europe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將爵士樂帶入歐洲的重要人物。
推薦影視清單:電影《為所應為》

青少年時期的Monk在母親的支持下學習音樂,並經常在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彈琴因而小有名氣,在同儕團體中人緣不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曾經參與茱麗亞音樂學院在社區學校的甄選,雖然彈得比第一名的人還要好,但依舊因為地院關係僅獲得第二名,而未進入該校就讀。

18歲的Monk 第一次離家跟著教會去巡演。雖然媽媽是個虔誠的教徒,Monk 本身卻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以宗教角度來說,作為福音傳道者飲酒作樂是不夠神聖的,但他白天跟著樂團的工作,晚上則到當地的酒吧與爵士樂手Jam。當時的堪薩斯城是爵士樂的重鎮,Monk在那裡遇見了大他10 歲的Mary Lou Williams,與其他當時重要的爵士音樂家。他們也很快地發現Monk 音樂的獨到之處。Monk 的作品比起其他Bebop樂手如Bud Powell的流暢,更多了許多重複單音,節奏Riff 很強烈的元素,也或許是在這個時候受到了Count Basie 極簡主義的影響。

在結束了長達一年五旬節教派的巡演,Monk再以不曾做這類的宗教演出。

Thelonious Monk的生命中的幾位重要的女性:第一任女友Ruby,成為著名的爵士標準曲“Ruby, My Dear”的創作靈感;Nellie,Thelonious Monk的妻子,一生支持Monk的音樂志業。中年時遇到知音,五六零年代對爵士樂影響甚鉅的女爵Pannonica ;還有, 一直以來,Monk最大的守護者母親Barbara Monk。

三間唱片公司
從24歲起,Monk在Mintons Playhouse (人稱咆勃樂派的誕生地)當駐點鋼琴手,五、六年來不斷四處尋找表演工作的機會,直到30歲才拿到Bluenote第一紙唱片合約,五年後又簽給Prestige。當時的唱片技術是78轉,唱盤一面的長度只有三分鐘,所以曲子長度都控制在三分鐘之內,類似現在發行流行單曲的概念。直到五零年代後,LP的出現才有專輯的概念。在此時期,Monk已經灌錄了許多自己的原創曲,像是“Round midnight”、“Ruby, My Dear” 等等。Mintons Playhouse時期,曾經有位哥倫比亞大學電台的幫他錄音,但當時參與的錄音音樂家在往後錄音發行時,並沒分到任何一杯羹,在同業中受到不少批評。當時許多與Monk的合作樂手,也有因為Monk 寫的曲子太難演奏而拒演的事件。

或許是他自己的創作對於當時的樂界太過於前衛、新穎,不是這麼容易快速被大眾喜歡,他的唱片銷售量一直不甚理想,許多樂評人也給予他頗苛刻的評價,媒體圈也會替他塑造一種“奇怪”的形象。

他簽到Riverside 唱片時已經快要40歲,在製作人Orrin Keepnews建議之下,他先出了一張Duke Ellington 的作品,第二張也出爵士經典曲目;一方面能夠顯示出他的個人風格,熟悉的曲目也比較能讓大眾較易進入他的音樂世界裡,這才讓Monk 的銷量與能見度往上升。

要如何詮釋Monk的音樂
對於非鋼琴的樂手,是怎麼看待Monk 的伴奏手法?

電鐵琴手千千表示第一次聽到Monk 的伴奏手法很被激勵,原來演奏可以如此的做自己。並且反過來思考,在彈奏Monk 曲目的即興時,若依然用自己即興的語法彈奏,是不是就失去了Monk 的精神?

薩克斯風演奏家張哲嘉表示自己的經驗是,他覺得Monk 總是非常的swing, 不論是否為bebop或八分音符,他總是會被Monk曲子中強烈的Swing feel 與節奏吸引,不論吹奏什麼音都無所謂,自然而然會想用節奏去follow 那些句子。

鋼琴家許郁瑛表示,即使我們在聽Coltrane 吹奏Monk 曲子時,或許聽得出他在句法中的掙扎,但他聽起來還是很有自己的聲音。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管彈什麼都有自己的聲音,也可以適時的引述一些原本的句子或動機。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現,如果最近正採譜哪位音樂家的作品,這陣子的彈奏就會聽起來很像他。這在學習狀況下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是一位已經建立自己名聲的樂手,不太能夠聽到這樣隨意轉換風格。學視覺藝術的德蓉覺得,這和學習繪畫很像,初期要模仿大師的風格,最終要做出自己的東西。

Monk 的音樂獨特無庸置疑,而他獨特聲音又和別的音樂家非常難以形容的不同。有種儀式性,時而只簡單重複一個音,創造出一個全然不同的空間感;而且他從不用同一種方式彈同一首曲子,每個時期的詮釋也不同。這正是和古典音樂美學完全不同之處。

傳記中Monk 前半段的職涯因為許多他與樂評與媒體之間的微妙關係,而感覺不被看重,後來在經紀人推波助瀾之下日見起色,卻可惜他自己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早期被診斷為人格分裂症,吃了藥之後的副作用使得他無法積極創作與演出。

2021/07/19

Monk 的晚年
他風格獨特又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音樂,在前半生都沒有受到市場與大眾的青睞;承受著樂評們對他的苛刻與挑剔,唱片公司為了銷量不斷主打著Monk 的怪異行為來吸引大眾目光,使得他在業界中的形象變得不太可靠,許多演出不敢找他,深怕他會有什麼不可預知的突發狀況。

這樣的困頓直到他將近40歲才逐漸好轉,被媒體認可。而此時的唱片公司表面是給了Monk 豐厚的酬勞,實則把許多平日的錄音室開銷都算在裡面,真正拿到Monk 手中的薪水所剩無幾;而接近晚年時因為他的精神狀況不佳,也無法演出了。

Monk 自己的住所慘遭祝融三次。除了財務上的損失,他的精神狀況也因此受到頗大的衝擊。

在表演證被吊銷的那段時間,Monk只能接音樂廳的表演;除此之外,樂手熬夜彩準備巡演,卻會因Monk 的風評不佳被取消演出,損失時間和金錢,而對Monk心生不滿。

Thelonious Monk在病逝之前,與鋼琴家Barry Harris同住在女爵Nica位於紐澤西哈德遜河岸的居所。Barry Harris形容精神狀況不佳的Monk 幾乎完全不說話,偶爾開門聽他練習,長久以來兩人只有合奏過一首歌,卻是Barry Harris一生難忘的回憶之一。享年64歲的Monk 在當時的黑人樂手中算是長壽的,雖短暫享受過榮華卻也十分坎坷。

Monk 的教學方式與影響
Monk 的傳記描述了非常多他當時生活的細節,許多資訊來自攝影師Eugene Smith在自家公寓中佈滿了監聽系統,在當時錄下了許多爵士樂手來排練的過程,傳記作者就是聽了所有當時的錄音而完成此本著作;其中也提到Monk 在排練時對自己要的聲音是如此執著。

許多人說Monk在音樂上可以如此特立獨行做自己,是因為他沒有聽很多古典音樂。其實不然,他從很早就學了讀譜寫譜,也有受到一定程度的古典音樂教育。雖然在他的作品中常會聽到許多不和諧的聲響,像是亂彈的,實際上Monk非常清楚知道他自己在做什麼。

Monk在合奏排練或是教學的時候,總是習慣不給譜,一個音一個音的教,修到他要的聲音。樂譜可能在最後大家練好時亮出來一下,這是他的習慣的教學與合作方式。據合作過的樂手說,他其實是非常有組織力的人,只要提到某一段音樂,他可以立刻找出是來自於某一張唱片中的哪一個段落。

Thelonious Monk作品聲響獨特,連John Coltrane 與Miles Davis這樣的大師都會不斷向他請益,怎麼詮釋他的曲子才正確。而Monk在教學上,總是保持一貫的態度,也是一個音一個音慢慢琢磨,John Coltrane在就曾經仔細描述向Monk討教的過程。不管是在Thelonious Monk位於65街的住所還是女覺得住所,都常常聚集一群年輕音樂家坐在鋼琴旁,聽Thelonious Monk的演奏並一起研究音樂,其中包括薩克斯風家Sonny Rollins、鋼琴家Randy Weston等人。

這次的特別嘉賓,目前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絲竹空爵士樂團的音樂總監彭郁雯提到,譬如John Coltrane 的名曲“Moments noitce” ,一些特殊和聲進行的運用,都可在Monk 的曲子中窺見,許多例子都可以看見Monk 的音樂概念影響爵士音樂發展的軌跡。

Miles Davis 的傳記裡也有提到,他在和Monk 合作演出Round midnight 這首曲子時,也是彩排了多次都沒有看過譜。於是他會不斷的去Monk 面前詢問說:我今天這樣吹對了嗎?聽起來可知道兩人互動很微妙。畢竟爵士樂不是個非黑即白的事情,兩位大師都對音樂具有開放的心胸,若是今天吹錯了明天再改就好的實驗精神,或許是現今爵士音樂學習者值得思考的面向。

要當音樂工作者還是藝術家?
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音樂家們,尤其是現實的金錢壓力來臨時。

在爵士的領域,電鐵琴手,因為樂器移動的難度,很少單純只當Sideman;然而,低音提琴演奏家卻常常因為邀演很多,反倒沒有時間創作自己的作品。

有一位知名的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觀察,許多新一代的樂手學習能力極強,新曲子可在短時間內彈學的又快又好,老一代的樂手備感威脅。實際上,爵士樂與其他產業相同,隨著資訊爆炸的發展,與過去50年間相比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樣貌。Monk 身處的年代,從出道至過世不太需要改變太多風格;現代的人辛苦許多,幾乎所有行業都需要在職進修追上隨時變化的腳步。現代的神童與超人好像越來越多,但樂手的生涯似乎也越來越短;大家一昧的追求新的聲音,但是否要好好思考何謂新的聲音?

快速的學習,大家追尋同一套標準,容易讓音樂作品變得像罐頭式的失去自己的聲音;Monk 的特色與價值即在於有他自己的聲音,除此之外,音樂本身與市場的需求有時必須分開來思考。畢竟爵士樂的學習是沒有盡頭的,你要追著學校裡

練不完的功課,還是知道自己的方向且圍繞著目標來做學習?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學術方面與個人音樂風格最終還是要有所取捨,不太可能完全兼顧。

討論學習的方向與方法
傳奇爵士音樂家Steve Lacy,有一段時間在Thelonious Monk樂團中擔任薩克斯風手。與談人之一曾拜師Steve Lacy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張哲嘉,就描述Steve Lacy的教學方法就是選一首曲子,不看譜卻一句一句的抓音。在當下會覺得很沒有效率,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曲子在彈奏的肌肉記憶裡維持更久,比起速學卻可能很快忘記是很不同的體驗。而師事薩克斯風演奏家Antonio Hart的小提琴手江忻薇也表示,過去在課堂中,如何將bebop的語彙,一句一句讓學生用聽寫的方式練習演奏。其實在古典音樂的訓練,也是非常常見的教學法。

練習的方法因人而異,有時取決於是否對自己夠了解。有些人是屬於耳朵聽到,手做到才能回頭分析曲子。或是在跟別人合奏時,發現自己想要的某種聲音總是達不到,就會知道這個部分是需要回去強加練習的。至於何謂有用或無用的練習?其實琴都不會白練,現在練習的素材很有可能在往後的表演中會突然用上。

練習時的音樂要不要寫下來?還是純粹靠耳朵?其實也是因人而異。說到底爵士樂是一個很需要自學的學問,要自己積極的去找答案,而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存在,最終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才能解決問題。而不論是音樂工作者,或作一位藝術家,共通點是好好的思考自己要說的故事,找到自己的聲音。

結語
從文化和歷史的脈絡去對比,爵士樂最初期的萌芽,是為了表達生活困境而不得不做的藝術形式;相較於現在的孩子,可以從學校去接觸爵士樂;在這一百年間的差異竟如此之大。現今的爵士樂也被賦予了一個很有氣質的新形象,這樣的差異會讓大家在學習方式上造成困惑,所以值得討論與挖掘。

下周的場次,我們將與爵士鋼琴家Bertha Hope進行對談。Bertha Hope的先夫Elmo Hope,在當年與Bud Powell、Thelonious Monk三人交情甚篤,被稱作三劍客。期待在下週的訪談,能夠更深入了解當時的樂界氛圍與後來音樂環境的轉變與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