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Lou’s Mass Part 1(Soul on Soul第十一章)
1967年,基於為天主教青年組織募款而成的匹茲堡爵士音樂節所帶來的一致好評,匹茲堡教區主教John Wright決定聘請瑪莉露威廉絲到一間天主教白人高中任教。看到正值血氣方剛高中生們對於爵士的好奇心,瑪莉露決定譜寫符合天主教教義並結合爵士樂的爵士彌撒曲。在這之前,她的神父好友們就一直央求她寫作爵士彌撒曲但她從來沒有考慮過作這樣的事,現在身為教育者的她領悟到爵士聖樂也可以是教育天主教年輕人們的管道。
同年六月,受到主教的邀請,瑪莉露的第一套彌撒曲"匹茲堡彌撒曲"於聖保祿主教座堂的彌撒禮儀中首演。這場關鍵的演出,雖然瑪莉露對作品本身並不滿意,卻為當代天主教禮儀音樂賦予了新定義,風格上更加包容與多元。民謠、搖滾與爵士風格與樂器上的使用逐漸脫離了傳統禮儀中管風琴、銅管重奏團與小型管弦樂團的演奏規範。吉他、鼓組和鋼琴等節奏樂器雖然在以往的基督教教會禮拜中常常見到,但在梵二憲章頒布前的天主教會幾乎沒有使用。結合爵士樂與藍調的天主教禮儀音樂(甚至其他黑人傳統音樂)能幫助教會與常常被漠視的黑人教友族群建立連結,更讓來自其他少數族群的教友對於教會裡包容、接納不同的人的溫暖氣氛留下深刻印象。
瑪莉露仍舊得面對不少生活上的壓力。繼她的信仰導師Father Woods過世之後,二手雜貨店的經營接二連三出現問題導致她不得不決定閉店。音樂市場的聽眾群不再關注爵士樂,反而是最新崛起的放克、靈魂和搖滾樂,使得她的事業再度擺盪。但此時的她仍不放棄將爵士聖樂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能夠聽見。她立定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 — 讓爵士樂在梵蒂岡的教會響徹雲霄。
1968年初,瑪莉露接受在哈林區的聖多默使徒堂本堂神父委託,創作第二套爵士彌撒曲"四旬期彌撒"。雖然演出獲得廣大迴響,但正逢民權運動者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遭暗殺,使得她不得不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懷疑。
1969年初,瑪莉露風塵僕僕來到羅馬為她的爵士彌撒曲爭取演出機會,儘管好友Mario修士與Peter O’Brien神父為她竭盡心力與當地的主教們和媒體牽線,計畫最終因為一位樞機反對鼓組的使用而落空。她的彌撒曲不被允許在禮儀中演奏,反而是在彌撒後的音樂會呈現。雖然失望,但瑪莉露接到了另外一個爵士彌撒曲的創作委託,也就是後來的"和平彌撒曲。"這套彌撒曲發想於瑪莉露本身經驗過的種種社會上的不公平對待,包含教會雙重標準的政治風氣 (當她得知艾靈頓公爵的聖樂音樂會受到贊助得以順利在巴黎聖母院演出時感到憤憤不平)。這一回她希望她的彌撒曲至少能夠在紐約市聖派翠克主教座堂演出。這套彌撒曲於同年七月於聖家堂首演,為了紀念被暗殺的肯亞領導者Tom Mb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