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怎樣選擇公司?公司文化才是重點

「Ruined by Design」讀書筆記 (4) ALL THE WHITE BOYS IN THE ROOM & CHOOSING WHERE TO WORK

ALL THE WHITE BOYS IN THE ROOM

設計師常常只在自身的經驗的範疇內做設計,即使嘗試跳脫這個框架,所提出的問題和想法,也往往受囿於自身經驗。

推特從來沒有想過要處理在平台上出現的「騷擾」問題,因為設計推特的人,從來沒遇過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是白人男性,非常低的機會遇到這樣個問題。這也牽扯到僅有四分之一個女性從事科技相關產業。

推特不處理騷擾和濫用問題,有兩個主因:第一個,他們根本不想修,因為這些其實會帶給他們利潤。第二個原因則是太難修了,日積月累的程式,要再回去修源頭,有點天方夜譚。

所以作者建議,一開始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要廣納多方意見,不同語言、文化、經驗、能力、需求的人,應該都要被考慮到。

作者也說,他不是在提倡同理心,而是覺得根本的方法,就是找這些人來一起做設計,而不是靠自己幻想。讓每個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參與設計,一起在會議室內討論。

作者對「Culture Fit」這件事也嗤之以鼻,覺得只是用來排擠少數人的借口。然後開始挖苦自己,其實自己會得到第一份設計工作,是靠自己膚色和性別。作者也把自己視為是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人士,因為他自己受惠於此的關係。

其實在產業界工作的大多數人,都活在無意識的偏見中。因為對這些想法太習以為常,而沒察覺到其實這算是自己的偏見。

然後作者開始抨擊這個產業對女性不夠尊重,女生在發表言論的時候,常常會被男性打斷。他建議男性應該好好閉上嘴,傾聽女生在做什麼,也要提醒同事,不要打岔。

我們要怎樣找到合適的設計師呢?

作者建議面試的時候,要問設計師,他們做的作品,他們想要怎樣的環境工作,喜歡跟誰工作,為什麼有些工作對你而言是重要的。

作者建議最好強調公司的目標,而不是個人的成就。也不要在職缺上說你需要幾年的經驗去做某事,而是應該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來討論你過去的經驗可以怎樣幫我們去做某事。

強調團隊的多樣性,把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他們看事情的面相皆有所不同,可以避免掉大家的盲點。

心得

這章某部分和我過去學的產品開發經驗不太一樣。因為很多時候第一代的產品,往往是設計師或是創業家自身的需求,他們會先將自己這一族群的使用者需求先顧好,才會再往外擴及其他族群。

這其實不是忽略或排擠其他組群,而是開發策略,先穩固自己的先期採用者,讓公司和產品能活下來,然後在商業擴展的時候,才再去考慮其他使用者個需求。我覺得作者直接抨擊產品開發時,沒有更多元的觀點,個人有點不完全買單。但我同意在產品開發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的確需要更多元的意見。

但是另一方面,或許他想要的是「通用設計」,如果是政府部門的相關設計,的確一開始就要考量各種不同族群的需求和能力。

另外讀書會也提到,很多產品現在都會考慮不同種族膚色,例如英國販賣的嬰兒尿布包裝,除了白人嬰兒外,還會有黑皮膚和黃皮膚的娃兒。而芭比娃娃也增加不同膚色。Tesco 也針對不同膚色,提出不同膚色的OK 蹦。而在數位產品方面,Emoji 除了考量不同膚色以外,針對多元成家的族群,也提供不同的家庭組合的 Emoji。

我覺得在台灣在英國生活,最大的差異在於多樣性,你在街上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事物,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品味、意見,而大家也尊重這樣的個別差異。台灣某方面來說,看起來稍微單一一點,畢竟以漢人族群佔多數,而過去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也只強調單一文化。近年來,台灣也開始強調多元文化的發展,原住民、客家、閩南文化等,對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尊重。鄉土教材的施行、原住民名字可以用羅馬拼音,不一定要使用漢字、或是戶政人名字數上的限制更加彈性等,都是包容性與多樣性的展現。

WHAT WE CAN DO TO FIX IT

選擇在哪工作 CHOOSING WHERE TO WORK

作者提到他去參加一個非營利組織的聚會,然後有一些設計師來參加聚會的目的,就是想彌補自己幫公司做的一些壞事。

但作者不買單,畢竟你整天為工作做了一堆鳥事,然後才要花幾個小時,然後讓自己心裡好過一些,而做一些補償。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容易真的補償的回來。

那麼我們要去哪裡工作,才能做真正對的事情呢?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在自己目前的位置上盡責。做好工作跟地點沒有關係,而是跟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心有關。

“Doing good work isn’t a matter of location. It’s a matter of craft and a matter of responsibility.”

如果你想要做好工作,因為要常常對你做的東西提出質疑,問問有誰會從中受益或受害。然後也問問你的經理,我們是不是有顧慮到其他人的權益。

當然你也會說,我們如果不作惡,還是會有人頂下這個坑繼續做。作者認為,別人要當混蛋,但你不見得也要跟著他當。而且更好的問題應該是,會不會有些人因為我們的挺身而出而受到啟發。

大家都很愛談論社會影響力。都會希望自己能夠對社會能有正向影響力。

作者認為,你可以在目前自己的位置上發揮影響力,比較資深的設計師比起剛出校園的新鮮人,更有能力可以站出來對抗公司錯誤的決策,建議在臉書和推特的員工好好努力做好自己守門員的工作。

如果你真的在考慮對社會有影響力,你有三個問題要先問自己。

第一個問題:哪個產業人們受害最深?(作者認為財經、醫療、教育、公民服務等)

第二個問題:你在那些地方,是否可以幫忙防止人們繼續受害?(這要看公司是不是有開放的心胸,願意接受員工的建議,而做改變。要做內部革新,是有難度的)

第三個問題:我工作的地方,真的可以讓我做改變嗎?

“Your desire to change things from the inside is only possible when a company is open to being changed”

第三個問題其實關於公司文化,即使公司害怕改變或是公司發現改變會帶來不便,你還是有機會改變這家公司。最怕的是公司根本不想改變,特別是領導階層拒絕改變。

“You can change a company that’s afraid of change. You can change a company that finds change uncomfortable. You cannot change a company that doesn’t want to change, especially when leadership doesn’t want to change. ”

作者指出,每個大公司的狀況不盡相同,他認為優步的做法,在前任執行長的帶領下,就是直接不管倫理。而推特則是在市場考量的壓力和不道德員工/老闆的決策下,做出不道德的決定,對川普的言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臉書則是好壞各半,因為公司太大了,總會有好事和惡事在內部發生。

但是只要裡面有員工有很強的道德感和堅毅的精神,還是有機會翻轉。

有一些原則也要記得,我們不可能有道德地,建立一座拆散家庭的水泥邊界牆。只要這個作品是用來傷害、欺騙、操弄人們,基本上就不可能成為好作品。

詐欺操弄和行銷廣告不同。如果你是販售給需要的人東西,並說服他們自家產品比其他家產品更有優勢,這就是廣告行銷,但是如果你宣稱的功能根本不存在,或是和使用者想要的東西不同,這就會詐欺。

你可能會問,能讓自己做好設計的地方存在嗎?

作者認為自己提出的點,其實並沒有特別困難或是昂貴。你只要找到一個地方有好的領導層,願意傾聽你的逆耳忠言、找到一個地方大家都很願意和你共同合作,而你也很喜歡和他們工作。如果你正好在經營一家公司,作者會建議你打造這樣的環境。

有些人又會問,我上有老下有小要養,還有房租要繳。

但這些原因都不足成為你作惡的藉口。你對你的作品要有責任,因為你的作品會影響這個世界。你不能因為自己想做,而讓其他人付出自由的代價。

回到原本的問題,問題不在於如果我有道德地工作,我要怎麼付房租,該問自己的是,為什麼你對不道德地工作,採取開放的態度。

心得

挑個自己喜歡的公司不簡單。公司薪資、名氣、福利、職稱,是我們優先考量,再來就是做的產品我們自己喜不喜歡,大概一般人簡單就是這樣考量。但是其實「人」才是公司工作快不快樂的重點,一天和同事相處的時間,比起家人還多出許多,如果和自己不合的同事和上司工作,其實非常痛苦。公司整體的氣氛環境,其實比自己想像的還重要。

公司的文化方面,是否願意傾聽基層員工的意見、是否有開放的態度願意做出改變,公司的彈性與扁平組織,有助於員工提出多元化的意見,刺激不同面向的觀點辯論,反而容易幫助公司順應市場變化、即時作出調整。

另外公司的願景是否和自己的價值觀相符,其實也很重要。不然你就很容易做出違心的事,而覺得困擾。有時候或許看到公司走向不太對的地方,其實一個小員工,有時候也很難鼓起勇氣反應,之後的章節作者其實有提到,必須找同盟,有越多員工和你有相同意見的時候,你就不會是孤單的。

省思自己,公司有時候有些小爭議的做法時,好像多半時候,我們也只在內心呢喃,或是和同事小抱怨,但從來沒有浮上檯面好好討論。也有認識一些朋友的公司,為了表面上減少加班時數,施行「打假卡」,偽造出勤紀錄,一到下班時間,就先去打卡,再回來工作。雖然朋友的公司都會說之後會在年終把加班費補回來,但是這個有透明的計算方式嗎?或是有些員工先行離職的話,也就拿不到加班費了,不是嗎?或許在公司面的考量,是想讓自己手上有多點流動資產可以運用。

我這邊看似稍微離題,因為作者講的是你做的設計以及公司的決策,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規範。但是公司對員工的作法,其實也會影響員工對客戶乃至社會。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公司文化中薰陶,把違法的事情看作正常的實務運作,未來他們面對其他人事物時,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習慣?雖然有些會為公司叫屈,畢竟或許是整個社會層面的習慣,公司也只是順應。回到書中的名言「別人要成為混蛋,不能成為自己變成混蛋的藉口」。

讓我又想到十年前的經濟衰退,政府推出畢業生 22K 的計畫,原本是政府補助企業 22K ,企業自己應該要在薪資上還要再自行付出局部才對,最後卻變成起薪 22K,企業自己一毛也不出,變成社會低薪亂象。結果有些公司反怪政府推出 22K,壓低畢業生起薪,然後說害自己也只能給目前市場行情價,是不是覺得這樣的邏輯有點奇怪,會讓人有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

當然我們也能體會其實這是種惡性循環,因為公司需要和別的公司競爭,如果公司的支出費用比起其他公司過高,反而不利公司運行,變成他的商品可能因為成本,也需要調高。但追根究底,其實是企業假借政府政策擅自壓低薪資。而政府制定政策時,也沒加上附帶條款(例如企業需要額外支出部分薪資,才能獲得政府補助),導致台灣好幾年的低薪現象。

要改變社會現象談何容易,就像要在公司中內部革新也不甚容易,唯有大家共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有機會改變。雖然彼此利益一定會有衝突,但在雙方溝通之後,我覺得應該會找到一個平衡點,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提出你的意見,會是推動整個改革的第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