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Build Strong Product Teams

如何打造強效產品開發團隊?團隊的十項關鍵原則、組成與職責

「INSPIRED — How to Create Tech Products Customers Love」讀書筆記(2)

這本書第二部分作者來談談設計團隊的組成、運作原則、以及其個別職務內容。

Principles of Strong Product Teams

  1. 充滿熱誠:團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聽命行事。一種則是擁有使命感,真心相信公司願景,並努力解決顧客的問題。
  2. 團隊組成:主要有一位產品經理、一位設計師、二到十位工程師。另外可能還會有產品行銷經理、自動測試工程師、使用者研究員和資料分析師。有些更大的公司,還會有交付經理(Delivery manager)。
  3. 團隊授權與責任感:給予明確的目標,然後讓團隊自己決定達成這個目標的做法,亦讓他們自己為最終結果負責。
  4. 團隊人數:以八到十二人,兩個比薩可以餵飽團隊為原則。
  5. 團隊報告架構:設計師、工程師、產品經理各自還是跟各自部門的主管報告。記住一點,產品經理並不是團隊的上司主管。
  6. 團隊合作:不應有階層關係,大家就是很單純聚集在一起,想要共同解決一個很難的商業問題。
  7. 團隊工作地點:最好可以坐在附近,自然而然就會有比較親近的關係,可能會一起吃午餐等,比較容易建立團隊感情。
  8. 團隊的工作範疇:每個團隊應該負責什麼可以由兩個面向決定,一個是工作類型(專案、功能、修 Bug、效能運作、最佳化、改內容),另一個則是工作範疇(每個團隊負責一個比較小但有意義的產品經驗,例如:臉書的話可能就是分成動態牆、好友…),新創公司還很好分,但大企業就複雜多了。也還有其他切分的方式,用可以用不同顧客、裝置、顧客旅程分,但作者指出,沒有一個完美的切分方式,哪一個對你比較重要,你就怎麼分。
  9. 團隊持久性:團隊可能合作好幾個月到好幾年都有可能。只要團隊更認識彼此,在一起合作久了,工作就會越順暢。而且有些議題,就是需要時間累積足夠的專業,才能迸發創新。
  10. 團隊自主:讓團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以他們認為適合的方式工作,去解決問題。

The Product Manager

作者指出,通常產品經理有三種工作方式,而只有第三種才是成功關鍵。

  1. 產品經理可以把問題上報給 CEO,讓 CEO 做決策。產品經理在這個情況下,變成只在管開發庫存清單(Backlog)的人。
  2. 產品經理可以開會,廣邀各部門的利害關係人來開會,在會議上讓他們互相辯論、然後做決定。這個狀況下,產品經理只是 Roadmap 的管理者。
  3. 產品經理做他真正該做的事。

作者認為,產品經理應該是公司裡面最厲害,有最強才賦的人,他必須身兼多項技能與強項,才能領導團隊成功。產品會成功,歸功於團隊中每個人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當產品失敗時,就會是產品經理的缺失。產品經理需要評估和決定要做的產品和開發庫存清單,建立開發清單很簡單,但找出真正值得開發的清單才是最困難的,往往需要一些證據佐證。

產品經理真正的關鍵職責:

  1. 產品經理必須深度理解顧客:知道他們的問題、痛點、渴望還有他們如何思考、怎樣決定購買產品等,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2. 深度理解數據資料:產品經理除了質化技能,也需數據分析的量化技能,包含會使用分析工具,看銷售分析、使用分析、或是看得懂 A/B tests 的結果。
  3. 深度理解公司商業:知道公司內利害關係人的想法與他們的限制,包含管理、銷售、行銷、財務、法務、商業發展和客服。
  4. 深度理解該市場和產業:知道競爭者、科技趨勢、顧客行為和期待、相關產業分析、社群媒體對你的市場和顧客扮演的角色。而有些更為特定的產業,會需要一些特殊的專業知識,產品經理最好同時是這些領域的專家。

產品經理需要的特質:

  1. 聰明:必須有足夠的好奇心,能快速學習並運用新科技,幫助顧客解決問題,同時能吸引新顧客,或是可以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2. 創造力:能跳脫思考框架,不被產品功能束縛,想出解決商業問題的方法。
  3. 持久力:即使遭遇抵抗,仍努力把公司推出舒適圈,藉由取得關鍵證據、持續溝通、建立跨功能團隊的橋樑。

總結產品經理的需具備的能力與職責

  1. 一開始,必須深知你的使用者和顧客,知道他們各樣質化和量化的數據,並勇於分享你對這群人的理解,無論是好是壞。
  2. 和公司其他利害關係人及商業夥伴建立強健的關係:說服他們你理解他們需在某些限制下做事,而你帶給他們的解決方案,不會違反這些限制。
  3. 成為你的產品或是該業界的無庸置疑的專家,並且樂於分享你的知識。
  4. 最後,辛勤工作,和你的產品團隊建立成熟且強健的合作關係。

所以其實產品經理和 CEO 的角色非常近似,差別只在於產品經理不是任何人的老闆。

The Product Designer

身為產品設計師的職責包含:

  1. 產品前期探索:會和產品經理一起探索產品。而且衡量設計師成功與否的關鍵,也不在他們的設計產出,而是產品是否成功。
  2. 全面性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不單單只有介面設計,而是更全面地思考整個使用者與產品和公司的互動,包含不同時機點會接觸到的各種服務。
  3. 原型製作:好的產品設計師會利用原型工具和內部和外部人員溝通。
  4. 使用者測試:產品設計師也應該常常測試他們的點子,看看他們真實的使用者和顧客的反應。使用者測試比易用性測試定義更廣,包含使用者如何評價產品點子、他們是否願意購買等。
  5. 互動和視覺設計:互動設計著重於使用者的基本的心理概念模型、任務流程和控制元件的排版等。而視覺設計則是視覺元件組成、字體選用和視覺品牌表達。

如果公司沒有產品設計師,會發生什麼事?

  1. 產品經理要自己跳下來做設計,但未受過設計訓練,也可能多數時候,只提供線框圖,工程師自己補視覺設計。
  2. 或是提供使用者故事給工程師而已,不提供設計,工程師自己想辦法。
  3. 產品經理僅提供互動設計的線框圖,然後找個視覺設計或平面設計師提供視覺設計。

這三個結果很少有好的產出。蘋果公司對設計很注重是公認的,另外谷歌和臉書以工程技術出眾聞名,但他們其實都會投資在設計的比重也不少。

特別是商用軟體,通常設計都很可怕,因為購買者往往不是使用者。我們需要設計,不僅僅只是把我們的產品變得漂亮,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對的產品。

產品經理要如何和設計師合作呢?

  1. 無論你需要做什麼,設計師都應該在旁邊。
  2. 你開始在初期構思產品時,設計師就應該加入。
  3. 盡可能讓你的設計師和使用者及顧客接觸,你們要一起認識你們的使用者和顧客。
  4. 抵擋自己提供設計的衝動,讓設計師盡可能有足夠空間可以靠自己解決設計挑戰。
  5. 鼓勵你的設計師一開始多多嘗試不同的版本,一開始不要就進入設計細節,而是多探索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同概念。

The Engineers

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合作融洽、工作關係密切是非常重要的。身為產品經理,自己要先做好功課,才能給團隊帶了產品管理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工程師通常都非常聰明,你別想呼弄他們。

建議產品經理應該有些程式語言能力或是電腦科學的知識,這樣比較能理解工程師複雜的工作。學這個不是要告訴工程師要怎麼寫程式,而是你會比較容易和工程師合作,比較能理解他們,也能知道科技的可能性和侷限性。

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的每日例行出現的討論,不外乎兩種:

  1. 對自己正在發想的產品,徵求工程師的意見和想法
  2. 工程師對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想釐清一些問題。

產品經理有程式技能很好,但不要越俎代庖,應該讓工程師可以自己發揮,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想出最佳解決辦法。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事,產品經理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確保工程師自己能有熱誠主動積極,而不是被動聽命行事。

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s

產品行銷經理不像產品團隊裡面的成員,整天會待在一起,但並不表示他們就不重要。產品行銷在產品發想、交付和最終進入市場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一個成功的產品,不僅要能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符合商業需求。所以我們要確定這個產品是不是真的有市場,我們要與確認其他競爭者作出區隔,有效能地獲得新顧客,讓他們持續使用產品,並找到通路,有能力把產品教到顧客手中。

產品行銷經理會幫助產品團隊擬定產品定位、訊息傳達,還有如何進入市場的計畫,他們和銷售通路很常來往,知道他們的能力、限制和現在競爭者的問題。

所以產品經理和行銷經理應該要有良好的工作關係,因為產品團隊需要有足夠的廣資訊大概知道市場的樣貌,比較好做產品。同樣的,行銷經理也需要大概知道產品早期可能的樣子,才能擬定進入市場的策略。

The Supporting Roles

其他支援角色包含使用者研究人員、資料分析師、自動測試工程師。

使用者研究員

研究人員除了可以幫助我們釐清需要解決的問題外,還會幫忙評估我們的解決方案好不好。研究人員執行質化研究居多,可以幫助團隊分析出幾種使用者、或是要做哪種研究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幫助團隊理解使用者或顧客的行為。

資料分析師

而資料分析師偏重研究數據資料,幫助團隊搜集正確的資料、管理資料隱私限制、分析資料、計畫實際數據測試,並且能解讀這些資料。

自動測試工程師

現在工程師會寫自動化測試程式,讓程式自己跑測試,已經大量取代過去傳統手動測試的方式。測試工程師確保軟體和我們原先預設的結果一樣,在交到顧客手上前有足夠穩定可信賴的品質。

當公司成長時,除了需要聘用新的員工以外,領導階層的管理方式、有很多產品團隊時,如何掌握宏觀的產品視野、如何讓團隊自主、怎樣讓員工有責任心等問題,也是在該階段重要的議題。接下來這本書的作者開始談公司成長後,領導層要做的事。

The Role of Leadership

當公司成長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即是我們如何知道產品的全貌,因為有很多不同的產品團隊開發產品,或是這些產品如何互相關聯,我們要怎樣把這些點接起來,有個比較宏觀的視野。

產品管理主管

確保整個系統在宏觀的角度上和公司的產品願景、策略、功能、商業規則、商業邏輯等吻合,我們需要產品管理主管或是比較資深的產品經理來幫忙。

這個角色需要定期幫忙檢視每個產品經理和產品團隊的工作,然後指出哪邊有問題,並幫忙解決中間的衝突點。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工程師和自動測試人員,都可能尋求他的協助。

產品設計主管

這個角色負責整體的使用者體驗,確保整個系統的一致性與可用性。產品設計內會有許多互動和緊密相依性,需要很多關於商業、使用者、顧個旅程等知識。必須要有至少一個人,可以檢視這些使用者會接觸到的地方。

技術部門主管

這個角色則是對系統建造要有宏觀的視野,必須檢視軟體架構和系統設計,不管這個系統是內部自己設計的,還是買來的。同時對於技術債,也要有清楚的應對策略。

以上講的比較是成長型公司時會有的領導層,如果公司成長到企業規模,這些人就會是中階主管。書中另外提到產品相關部門的高階主管該做的事和挑戰,我這邊就簡單帶過,有興趣的可以找書來看。

產品副總

需要有四種能力,負責以下四點。

  1. 團隊發展:培育產品經理,打造強健的產品經理團隊。打造產品和幫助人發展是很不同的能力,所以即使是對產品很在行的經理,也不一定就有能力培育新人。通常公司找人的時候,希望該職務有帶人的實務經驗為佳。
  2. 產品願景和策略:這個部分其實需要跟 CEO 和 Co-Funder 互相配合,作者列舉出不同情境與挑戰。如果 CEO 對產品和願景非常強勢有主見,然後 VP Product 也是,就很容易有衝突,VP Product 不會久待。如果 CEO 和 VP Product 對產品願景都不擅長,那做出來的產品可能就會缺乏創新。作者認為適合公司的 VP Product,能力應該要和 CEO 互補。
  3. 執行:不管願景有多美,如果沒人去執行,一樣只是空想,所以 VP Product 應該要知道怎麼完成任務,把東西做出來,讓團隊執行快速且有效率。有辦法規劃產品計畫、產品探索、產品發展流程,也知道依據公司規模,調整團隊工作方式,以達效率。
  4. 產品文化:必須讓產品團隊知道持續性且快速的測試和學習是極為重要的。也知道唯有順暢的團隊合作,才能帶來好產品,所以都會蠻尊重設計師和工程師。

技術長

技術長主要有六項職責:

  1. 組織:和強健的管理團隊一同建立極佳的公司組織,幫忙員工可以發展他們的能力。會透過員工的個人發展規劃、留職率、對經理的評估和公司整體的產品和技術部門的評估,去評估組織績效。
  2. 領導:在科技面,提供公司策略方向和領導,並和其他執行公司建立夥伴、客戶關係。
  3. 交付 (Delivery):確保組織可以快速、可靠、重複地遞交具品質的產品到市場上。這個部分最大的障礙,就是技術債。
  4. 架構 (Architecture):確保軟體架構可以傳遞功能、可以擴增、可靠地、有安全性並具效能。
  5. 探索:確保工程師在產品探索階段,會主動貢獻自己的能力,不應該只專注在寫程式上面,確保工程師也可以參與創新。
  6. 佈道:技術長作為工程團隊的代言人,須向工程師、公司夥伴和公司顧客展現領導力。

交付經理

這個職位在大公司裡比較會出現。這個角色主要分擔產品經理的部分業務,讓產品經理不用一直花時間在專案管理上,而沒有時間做他們真正的產品職責:確保產品值得開發。所以交付經理的職責比較像是在盯進度,確定在一些時間點,可以把東西交出來,也確保各跨團隊間的合作順暢,移除一些障礙。

Principles of Structuring Product Teams

當產品部門大了之後,遇到一個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將你的產品拆解成不同部分,讓不同的產品團隊負責,同時讓他們感到被授權、有責任感,知道自己對整個願景的貢獻。

作者認爲沒有任何一個團隊劃分方式可以通吃所有情況,都還是要看公司狀況,加以調整,以下是幾種常見劃分原則,可以依情況做比例調整:

  1. 配合投資策略劃分:看公司想要把資源投注在哪些功能或產品上,團隊結構可以依照公司的投資策略做調整。
  2. 將互相影響的程度降至最低:讓個團隊工作進度較為快速,也比較多自主權。
  3. 強調負責與自主管理:記得讓團隊覺得有使命感,願自動自發、有熱誠做事,而非只是單方面聽命行事,必須授權團隊,讓他們對產品負責的地方有責任感。
  4. 用最少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Maximize Leverage):當組織壯大時,我們常會發現共用服務 (Shared Services) 是大家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為了速度和可靠性,不希望每個團隊重工。但是另一方面,這會增加團隊間的依賴,並削弱自主性。
  5. 考慮產品願景和策略:產品願景決定組織想要走的方向,而產品策略則是我們要怎麼走到那裡,會訂出幾個里程碑。在規劃團隊時,可以想想團隊要怎麼幫助產品願景和策略。
  6. 團隊規模:一個產品團隊最少要有一個產品經理和兩個工程師,如果產品和使用者有關,則還需要一個產品設計師。但最多工程師不要超過 10–12 個,因為一個產品經理很難掌握那麼多人。
  7. 配合軟體架構劃分:實務上,很多公司就是依軟體架構,去建構產品團隊。很多可能先從產品院際開始,最後使用結構性方式去實現那個願景,然後再依這個架構去設計團隊。有些更大的公司,會組成一些共用服務(核心服務或平台)團隊可以提供共用服務給起他團隊。
  8. 配合使用者或顧客劃分:有些公司提供平台給兩端供需市場(例如:買家和賣家,租客和屋主),可以從這邊劃分。需求方可能還可以再細分成不同行為的消費者。
  9. 配合事業單位劃分:比較大的公司,可能常常有不同事業線,但往往都在同一個基礎上,不同的事業單位可能顧客都是一樣的。如果每個事業線的科技都是獨立不同的,會把他們都視為獨立的公司,產品團隊可能就會完全獨立的,但這情況較為少見。
  10. 組織結構會不斷變動:為了讓產品組織未來越好,目標會不停變動,組織的需求會一直隨著時間改變,所以每隔幾個月或每年就應該要檢視一下團隊結構。

心得

這幾章比較有感覺的地方有兩點:一個是產品經理如何跟設計師合作,另一個則是怎麼帶動團隊文化。

如何和設計師合作,提到了產品經理應該要抵擋自己提供設計的衝動,讓我想到很多時候,無論是業主,或是公司合作同事(如產品經理),有時候他們就會跳下來,或是在螢幕後方,指使設計師該怎麼做設計,這不僅不尊重設計專業,也會讓設計師一把火在內心燃燒。而有些人,則是自己跳下來設計,用簡單的方式表達理念,然後要設計師完成。設計師僅變成執行者的角色,也容易讓設計師失去工作熱誠。

我想不管是哪種職業,大家或許或多或少都希望獲得工作的成就感。就像書裡面提的,怎麼讓團隊擁有「熱誠」是不容易的事。比較聰明一點的領導人或是專案經理,會用提點的方式,讓設計師往自己想要的方向邁進,又不過度干預。讓工作夥伴覺得這個東西是自己想出來的,則是最高境界,而自己退到後面微笑著,達成目標。這讓我想到在以前學校的女同學曾提過:如果我有喜歡的男生,我不會去追他,而是用一些小心機,讓他心動,自己主動過來追我,大概是同樣等級的策略吧 (?)。

成就感會驅動工作熱誠,而且一定的團隊自主,絕對是大加分。過去的自己,曾經有過帶領公司後進的經驗。現在想起,覺得自己過去的不成熟而感到有些懊悔。剖析自己的個性,對自己的高標準往往也會不小心套用在別人身上,再來就是看到成果和自己所想的方向不同時,會立馬覺得不滿意,卻忘記停下來換個角度思考。我想過去的自己,可能也剝奪了別人的工作熱誠(內心覺得罪惡)。不過我後來也發現自己的缺失,開始發現,即使和自己原先設想不同,但有時候這些想法,並不完全是壞的。要做的,應該是請對方想一下,這個方案有什麼利害得失,讓他們自己先思考分析過。

這也是書中有提到過的,有時候雖然有做產品的能力,但並不代表你有帶人的能力。這兩者能力差異其實很大。

書中另外也提及設計師一開始多嘗試不同的版本,不要一開始就設計細節,而是多探索不同的概念。回想自己工作的方式,通常都自己會提出三四種不同的方案,然後列出個方案的優劣點,然後再針對自己比較喜歡的方案,要怎麼再減少他的缺點,然後去不斷演化設計,辛苦卻是有趣的過程。

另外設計師常會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老闆的記憶力都不怎麼好。老闆上週說設計要採用這個,下週可能就推翻自己的結論,或是前一天說這個,隔天又有相法的想法。然後讓自己覺得有些無所適從,設計熱誠也會下降,這是我踩過的坑。

後來想想,其實老闆蠻會反面思考和試探的。他會提出他喜歡的原因,然後再提出另一種思考試著去反駁自己,或者是過一陣子,讓思緒消化完之後,發現有盲點。我覺得自己也是容易有盲點的人,提出一個設計之後,可能過了兩三天,才自己發現這個設計有缺失的地方,當初沒想到。我想說這可能是人之常情。第二點,身為設計師,你有沒有站出來為自己的設計辯護?還是只是聽上面的人怎麼說。設計師應該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表達立場,但這不代表設計就一定要採用你的想法,因為本來設計就是權衡各方的意見,身為設計師,你也自然該有你的意見,從設計的立場發聲。如果有研究員的研究佐證,那就可以為使用者發聲。

好像稍微離題了一點。

本書的這部分,還是以產品經理的立場,希望產品經理能做好他的工作,確保產品值得開發,然後還有一些溝通軟實力,讓設計師和工程師等團隊成員,可以合作順利,並在產品探索過程,提供不同面向的想法。本書也提出了在團隊過程中會發生的問題,值得討論。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請給予鼓勵
拍手👏10下代表你喜歡這篇文章
拍手👏20下代表這篇文章對你非常有幫助
拍手👏50下代表這篇文章實在太棒了!!!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留言給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