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寒冬,裁員潮下的設計師求職歷程

調整心態,準備自己,一個月半面試馬拉松,尋找英國產品設計師工作的經歷和心得

從2022年中至今,科技產業裁員的消息,一直在耳邊環繞。美國科技大國,在2023年截至五月初已有135,000人被資遣,其中不乏以往我們認為穩定的知名科技大型公司,像是Google, Meta, Amazon…等,由此可以看出全球科技產業目前的動盪,而在今年年初,我也被這波動盪不安影響了…

備註:以下分享是基於找尋在英國可以遠距的資深產品設計師工作機會的經驗

去年戰戰兢兢撐過了,但今年這波科技裁員潮,我卻還是趕上了…

先簡單跟大家說明下背景故事,我在這之前是在英國的某Neo-bank(純網銀)公司任職,其實也才加入剛滿三個月,並且通過了試用期,沒想到隔一週的某天上班日,一早正要準備開工,打開Slack時,發現已被登出,接著看自己的權限只剩Google Suite & Zoom,就覺得事態不妙,果不其然在幾分鐘後,就收到了人資部門的來信,說道 “Potential Redundancy of your Role”。

圖片來源:Giphy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情實在是雲霄飛車,原本上週才因為通過試用期,而稍稍慶祝了一下,結果沒過幾天,就被切斷所有公司軟體權限。當天我用了僅存的Zoom與其他同事們聊了將近兩小時,了解到公司這次其實是不預期、沒有徵兆的 “開刀”,大概是公司20%的人力,並且居多都是在英國(公司同時有愛沙尼亞的分部),基本上人資面談給的理由就是很官方的 “因為你負責的產品因應公司策略,決定降低優先級,不再繼續放資源了”。

但公司還算是合法合規,給予了我們兩個方案.看是要自願立馬離職的話,就會拿到比較豐沃的解散金(可能會多達3–4個月薪資),或是想繼續與公司調停,看看內部是否有合適的職位空缺機會的話,這樣就可以留下繼續聘用,但若沒有找到,還是會被資遣,並且只能得到法規的離職薪資補償(大多是一個月薪資)。

而我選擇了前者,因為得知公司內部目前沒有任何設計師空缺,加上我本身不需要公司贊助工作簽證。(若有簽證需求的同事,通常會選擇後者,因為Skilled Worker Visa在解除工作合約後的60天內,若沒有找到下一間可以贊助工作簽的公司,就得離開英國🥲)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要簽署自願離職同意書,我有了生平的第一位律師(Solicitor),因為在英國法定這種條約需要有公正的第三方參與,合約才算數,也因為這次的經歷,讓我在英國的生活體驗又再度升級,不知該笑還該哭(泣)。

恢復自由之身 — 心態調整,小小喘氣,擬定策略

2023年絕對不是對求職者友善的一年,從上文提到被資遣的數據就可以得知,雖然不同地區市場可能都有些許差異,但大概可以窺探一二,現在市場上有多少人力被解放出來,與你一起在共同競爭日漸稀少的職缺。

心態調整,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停下來

收到公司email,得知“雀屏中選”之後,很難不去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儘管公司很官方的說這是大環境因素,跟個人表現沒有關聯。

這時候,我認為很需要找到對的人,幫忙你“突破盲腸”,不要讓自己一直鑽牛角尖的自我檢討。

思考哪裡還能夠表現得更好的這種自省行為,很值得鼓勵,但我認為這時候,最理想的方法,就是給自己一段空白的獨處時間

我很恰巧的在得知消息的隔一天,準備前往東京旅行,雖然這趟旅行意外地增添了“散心”的成分,但也讓我按下了“暫停”鍵,在異地環境,想想到底在這個產業自己的定位,和未來想發展的領域為何。

圖片來源:Giphy

思索接下來的方向

結束旅行後,知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摸索,畢竟拖一天,機會可能就少一點,競爭就又增多一點,所以需要有個精準的求職策略。

聚焦在有興趣發展和對自己有利的產業

在這個階段,更需要聚焦在自己能夠勝任的領域,讓自己精力放在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地方。

我自己過去的經歷大多都是在eCommerce和Travel commerce 產業,但一直都想往fintech領域鑽研,終於踏進了,只可惜首次的Fintech經驗,只歷經短短三個月就被迫結束。

於是我接下來擬定的目標,依舊是Fintech為先,再者就是自己經驗算豐富的Travel commerce。

鎖定成長型規模的公司

有感大型科技公司縮編和具體面試時間相對冗長,於是我鎖定在成長型(Scale up)的公司,比初期新創(Start up)穩定,也相對比較有發揮空間。

在英國的話,像是Revolut或是Wise都屬於這類型比較為人所知的公司。我這邊蠻推薦一個平台- Otto,是針對成長型或是新創公司的職缺刊登平台,我個人認為比Linkedin上更好瀏覽查找公司資訊,像是幾輪融資或是成長曲度…等。

Otto是針對成長型或是新創公司的職缺刊登平台

放大搜索地區,發現更多機會

雖然我是聚焦在英國當地的機會,但想到目前也有很多公司,其實有提供遠距的機會,於是我在搜尋範圍上,有擴大到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像是知識型閱讀app Blinkist,雖然位在德國,但可以聘用在英國有合法居留權的人。

列出有興趣的職缺,準備申請材料

大致上花了2–3天,列出有興趣的職缺,研究公司背景和需求,有別於之前帶著全職找工作,這次火力全開,列出了23間理想的公司,一次提出申請。

養成定期備份,記錄更新作品集的好習慣

在這之前,要跟大家分享備份自己設計檔案的重要性。像是我這次的經驗,被公司切斷權限之後,所做的一切,都無法拿出來。好加在我在這之前就有定期在做重點備份,所以當公司email告知 “雀屏中選” 時,我還稍微能不疾不徐的審查我還有哪些檔案沒有拿出來。

雖然很多公司會在工作條約中,規定經手的設計檔案版權歸公司,但若是在不公開(譬如密碼保護),或是設計已經發表,並且不公開敏感資訊的前提下,我的經驗都是可以放在作品集內(但若有簽署NDA Non-disclosure agreement保密協定的案子,我自己沒有經驗,可查找網路相關訊息)。

申請作品集網站和履歷的準備

這部分跟以往準備的方式差不多,但因為是海量投遞申請,考量到投資報酬率,我盡量在作品集網站中將自己可以執行end to end 過程的能力,簡潔有力的展示出來(從研究發現問題,提出解方和驗證,到執行設計開發的流程),大致準備2–3個專案。

履歷部分,我把自己的履歷格式樣板化,能夠因應公司性質和職缺需求不同,替換關鍵字即可,不需要每次都從來,又可以維持高度相關性。

送出申請,焦慮等待

這個階段其實蠻心累,除了作品集和履歷之外,許多公司需要填寫為何有興趣這個機會,甚至會要簡敘你的產品設計過程以及帶來了什麼成果。一方面需要客製每間公司不同的需求,也要讓自己的回應不淪為制式樣版,但當寫了十幾份時,真的會懷疑人生。(現在回想當時若有用ChatGPT 幫忙潤飾,應該會幫我這非英語母語人士大幅節省時間…千金難買早知道)

接下來就是等待,我認為這算是這過程中最難熬的,這一等,等了大概兩周,完全沒有任何公司回覆,當下心蠻涼的,腦中各種小劇場,要是就這樣一直音訊全無,該如何是好,只能反覆檢閱修改簡歷和作品集,甚至我在睡前都還會滑職缺網站,帶著焦慮入睡…(還好還睡得著)。

圖片來源:Giphy

開始面試

公司陸續回覆,開始一個月半的面試馬拉松

焦慮兩週後,終於開始收到招募人員的來信。接下來的一個月半,我面談了9間公司,基本上跟過往面試經歷流程差不多,大致都分成三階段(比較縝密的公司,階段 2 & 3可能分別會有2–3場的面試)

(1) Screening call

招募人員詢問工作經歷,和為何會想要申請等的動機問題。

(2) Design technical interview

多數是與設計師或是設計主管,進行作品簡報或是設計白板挑戰。

針對作品簡報(portfolio presentation),想稍微分享我這次的經驗,因為收到某些公司很明確的說,他們知道過程很重要,但請不要花太多時間給他們看double diamond設計過程或是一堆便條紙🤣。
所以通常這個階段的簡報我會針對公司需求,而有所調整。有些公司重視產出,我會把設計過程的部分盡量精簡,或是調整順序:(1)簡述專案背景 & 自己角色 (2) 要解決的問題 (3) 設計方案 & 成效 (4) 設計過程 (5) 學習到了什麼。至於作品選擇上,多數公司會請你分享1–2件專案,這部分我會依據產業性質和公司產品複雜度而調整,像是Fintech,我就會把前公司neo-bank相關作品列入,或是是做B2B企業軟體,我會將之前經手過較為複雜的SaaS專案包含進來。

設計作業(take-home task)的部分,這次我面試中的公司,還是有兩間需要做作業,我一直傾向不做take-home task,畢竟有些道德上的問題。但這次遇到的題目與面試公司產業差異非常大(譬如其中一間fintech就給了設計智慧咖啡機的題目),於是想說除了一直interview講話,讓自己有機會練練手也不錯,但弊端就是花費時間成本更高,所以這就看個人選擇了。

(3) Culture / Collaboration

聚焦在Behavioural interview,合作(Collaboration)的部分,多數是與非設計的產品團隊成員,像是產品經理或是工程師主管,文化(Culture) 的部分,我這次的經驗,因爲是scale up公司,多數是相關的leadership層級,像是Design Director或是CTO 這類。

這幾個部分的面試和材料準備技巧,網路上已有各方大神的分享,我這邊就不再贅述了。

經過密集數十次的面試,發現面試問題基本上差異不大

在這一個月半的時間,平均一週我大概排了4–5場面試,總共歷經了將近三十幾場面試,雖然公司產業不同,但我慢慢發現其實問的問題,都大同小異,有個脈絡可循,這邊依據類別,列下我記得的問題,希望對目前正在找尋或觀望其它工作機會的同學當做參考。

動機 Motivation

  1. Why us?
  2. What makes you want to apply for this role?
  3. What do you like about the company and why do you want to join?
  4. Why did you leave your previous company?
    這題通常我會分享“是因為負責的項目切成“維護”,所以想要找尋其他可以展現更多影響力的機會”,盡量避免提到“lay off”(雖然面試官應該也心知肚明🤣)。
    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我前面這間公司待的時間較短,怕他們會自行腦補是否是因為表現不佳試用期沒過(也可能是我想太多…),後來跟前公司一樣受到波擊的同事聊,他們面試也是盡量避重就輕,只提 “Business priority changes…”等原因。
  5. 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best fit for this role?

設計經驗 Design experience

  1. What is your design process?
  2. Can you walk me through how you introduced a new process?
  3. How do you identify user problems?
  4. How do you prioritise and multitask?
  5. Can you describe how you worked with a design system?
  6. How did you create the product pattern library?
  7. What are your thoughts on universal design and accessibility?
  8. How do you learn from other designers?
  9. How has your experience led you to product design?

利益相關人溝通管理 Stakeholder management

  1. How do you manage different opinions?
  2. How do you handle chaos in your work environment?
  3. Can you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disagreed with someone?
  4. Can you 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raised a difficult opinion?
  5. Have you experienced any conflicts in your work and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m?
  6. How do you collaborate with other roles in your work?

職涯成長 Career growth

  1. What are your goals for the next 5 years?
  2. Is there anything specific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once you join?
  3. What do you hope to gain from this opportunity?
  4. What would be a deal breaker for you in a company?
  5. How do you see yourself contributing to the team?

得到錄取機會,如何選擇

感謝上蒼,經歷了一個月半,馬不停蹄的面試和準備,面談了九間公司後,獲得三間公司的錄取,分別是先買後付的瑞典金融服務Klarna, 旅館住宿管理SaaS軟體的Mews和位在英國新創private stock market平台服務的Titanbay

當然這中間也是有收到拒絕或是公司突然人事凍結等這類的訊息,怎麼應對這些情緒,和從中學習,我有寫在另外一篇Medium文章(去年也是我滿滿面試的一年😂),若有興趣也可以參考。

圖片來源:Giphy

因為有了前次被資遣的經驗,在考慮下一家公司時,我考慮的面向比之前再縝密一些,以下是我的排序決策優先級:

  • 穩定度:參考公司的成長幅度以及目前融資狀,可以從Crunchbase這類針對私人或是上市公司商業數據資訊的網站上研究。
  • 薪資待遇: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鐘,上一天的班,拿一天的薪水,所以要拿就要拿多一點的… 畢竟不知道明天公司會不會直接把你珍重再見…(囧,PTSD症候群)
  • 自身成長空間:第一我是先觀察公司的設計團隊規模,若是有DesignOps(Design Operations 設計營運)編制會是我的優先考量,從此可了解到公司不是只有一直發展服務和功能,而是有針對個人成長發展做考量來編制團隊。另外就是是否有提供進修學習的預算。
  • 產業和產品主題: 因為投遞的公司,都是我有興趣和想發展的方向,基本上與自己想發展的方向不會差距太大。
  • 未來可以贊助簽證的機會: 排序在最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自己有簽證,不過只到一定的年限,雖然也並不是未來非得在英國生活不可,但若是公司屆時有辦法贊助,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最終決定

最終我決定加入Mews,這家公司主要針對歐洲市場,提供旅館住宿管理系統的SaaS服務。

Mews 主要針對歐洲市場,提供旅館住宿管理系統的SaaS服務。

薪資福利上來說,它是我得到的機會中最理想的,再者我已有相關的產業經驗,在上手度來說,比較有優勢。公司文化的部分,雖然不是我的考量主要重點,但他們標榜開放和多元,重視員工學習發展,這幾個點很吸引我,在Glassdoor 的員工評價也很高分(4.7 / 252 reviews)。雖然很猶豫Klarna的機會,畢竟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產業,團隊聊下來感覺也很契合,但今年景氣,有感Fintech產業很波盪,尤其Klarna在2022年兩次裁員的紀錄讓我有點卻步,於是在有能夠做選擇的狀態下,婉拒了它。

前些時間,剛參加完Mews位在布拉格總部的三天入職訓練,感覺做了對的選擇,在這個什麼都可以遠距的時代,公司還願意花錢花資源在一群新人身上,幫我們支付機票、住宿和伙食,就是要讓我們有歸屬感,有個好的開始。

我自己遠距了三年多,這次的三天全天候的真人體驗,雖然累,但親身體驗到公司 “Caring”的文化,非常感激,之後有機會會再把自己的體驗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前些時間,剛參加完Mews位在布拉格總部的入職訓練,經過三年多的遠距工作,體驗到了久違的辦公室(而且還可以帶寵物💯)。不過之後回到英國還是以遠距為主,但應該會為了擼狗,去倫敦辦公室上班(誤)。

從這次資遣經驗得到的體悟

從這次的資遣經驗,雖然中間忙得不可開交,中間一度面試到有點過度疲勞,但這個經驗讓我自己有機會暫停下來,思考這幾年在產品設計領域的職涯和現在大環境的紛亂,以下是我一些體悟到的心得。

沒有一個工作是永遠

“Your position is not permanent.” 這是從目前在Spotify的擔任staff product designer - Phillip Lee 借鑒而來,他之前是被Twitter的資遣影響,他在這篇LinkedIn的po文提到的幾個點,都讓我很有共鳴。像是這一點,現在這個年代,沒有一個工作是永久的,現今的就業市場非常流動和易變,接受這個現實並且時時刻刻了解自己現在的位置和能力,適時應變和補足。

與其追求工作保障,不如專注在如何增強自己工作能力的厚度和強度

呼應上面的點,當你的工作職位不再是永久,與其擔心惶恐自己會不會在下一秒就失去工作,應該著眼當下的機會,不管是負責的專案或是團隊的工作流程,讓自己盡心地去體會和實踐你覺得適合的方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也增強戰鬥力,讓自己成為擁有實力,去哪都游刃有餘的人才。

眼觀八方,準備隨時迎接不預期的挑戰

專注手上的機會,用心感受每個體驗,但也要隨時準備好,觀察公司目前營運狀況,是否有任何風險徵兆,定期更新作品集和簡歷,放眼周遭機會。

最後,希望大家在這動盪的時代,都有主動選擇的權利,不會遇到不預期的“驚訝”,穩穩當當的在現在的工作崗位發揮,但若你跟我一樣,遇到突如其來的“不預期”解職,絕對不要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而是把這個經驗當作養分和戰力,激勵你找尋到下一個“真愛”-理想且適合你的工作機會。

題外話,若有正在找尋英國或歐洲地區產品設計師機會的同學,在時間能夠配合的狀態下,我很樂意幫忙模擬面試,畢竟我一路從去年到現在,歷經了不少面試場次😂 (去年分享文),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經驗,協助到一同在海外打拼的人,歡迎email聯繫我 hsuanjoyu@gmail.com

--

--

Jo.hsuan
台灣設計師在英國 | Taiwanese UI/UX Designers in UK

數位產品設計@英國 / 喜歡健行 • 塗鴉 • 安靜發呆 /工作日常是與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辯論 & 設計 & 研究 / hsuanjoy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