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菜鳥的生存之道」設計工作坊

人物誌、使用者旅程地圖、腦力激盪

緣起

上週末在自宅辦了一個設計工作坊,會有辦一個工作坊的想法,是因為當初我到倫敦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懂,也相當狼狽。想要幫助其他台灣的設計師,在英國的生活更加順利。於是在 Facebook 上建立的台灣 UI/UX 設計師在英國的社團,同時一開始也先辦了一些簡單的聚會,讓彼此可以互相取暖、交流資訊。

在此同時,我也想著社團裡應該要有什麼活動,可以幫助在英國的台灣設計師,自己提出了一些活動想法,但後來想想,與其自己絞盡腦汁,不如集思廣益。於是想出了一石三鳥之計,舉辦一個工作坊:

  1. 對服務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有興趣但沒作品的人,有機會累積作品。而相較有經驗的設計師,則可以增加籌辦工作坊、團隊指導、執行的經驗。
  2. 工作坊成果可以幫助其他設計師。作品產出希望能實際投入這個社團應用,然後看看成效,做設計驗證。
  3. 工作坊可以是一個認識新朋友、互相交流經驗、紓解心情的機會。

其實就是有種天助自助的概念,與其被動獲得幫助,需要協助的人,也可以付出一些心力,大家一起努力。

後來和另外一個講師 HsinChieh Yeh 討論後,決定野心先不要那麼大,先定位成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體驗課程,如果有很好的產出當然很好,沒有也沒關係。同時思考如何定義這個活動是否成功?最後討論結果,活動過程不能很乾、冷場,活動能順暢走完,就算成功。

活動內容與進行方式

我一開始訂定主題比較廣:針對剛到英國的設計師,他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例如開戶、找房、找工作,是否能提出一套服務、解決方案,能幫助他們做生活上的銜接。主要也是因為,不確定哪個會是設計師當務之急,想透過這個工作坊,我們可以更聚焦,確認需求。

最後在社團內,除了兩位講師外,額外募集到了八位設計師,一起參與這個活動,其中三位是在學或應屆畢業學生,而四位是透過 Tier 5(Youth Mobility Scheme)到英國求職的設計師,一位則是過去也用 Tier 5 待了兩年,用依親簽剛回英國求職的設計師。參加者約一半,是平面設計師或工業設計師背景。

當天活動內容分為使用者經驗設計簡介、人物誌(Persona)、使用者旅程地圖(User Journey Map)、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原本最後想要進行故事版(Story Board)作為設計工作坊的總結,但因為時間控管不佳,最後沒能進行,實為可惜。

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簡介的課程上,主要針對對 UI/UX 等相關設計有興趣,但非該領域的設計師,有個簡單的認識,內容包含名詞釋義,以及在使用者經驗大傘底下的其他設計。也鼓勵參與者發言,可以用自己的話語,把一些術語,用簡白的語句解釋清楚。例如該怎樣要跟家裡的長輩說明自己究竟在從事什麼工作,或是在學什麼。

和另一個講師討論後,人物誌的部分,我們決定自己先建立了一個暫時性的人物誌(Provisional personas),雖然人物誌應該要由研究中歸納而出,但我們可以先從個人經驗和借鏡其他朋友的狀況下手,建立起一個人物誌,然後透過這次的工作坊,去做修正和驗證,邀請當天參與活動的人,針對內容,如果和自己經驗不符,可以提出來討論,這個形式有點像是參與式設計。

初始的人物誌。產品使用動機,題目一開始設得很大,而且有些多餘的資訊,但最後在工作坊中,有在進行收斂。

在討論過程中,大家一致認同覺得想要先著重在找工作上面,我想因為來參與活動的人,住的地方已有了著落,已經過顛沛流離的日子,而開戶早也已經完成。目前他們沒有工作、度著暫無收入的日子,又或者一邊打工,一邊努力找設計工作。因此,找工作是他們目前最為急迫的需求。

而在使用者旅程地圖的部分,則是帶開兩組進行討論。我也是先訂出大的步驟,然後再請其他人進行修正。同時請大家回想各個階段面對的流程,會遇到的人事物,有什麼困難,採取了什麼行動,在心情上有什麼變化。最後兩組再進行發表、分享經驗。

下午場的腦力激盪,一開始先簡單總結一下早上的使用者旅程地圖。我們最後選擇準備作品集、履歷這個階段作為腦力激盪的題目,因為從使用者旅程地圖中,我們看到情緒的低點。同時在我這組的組員,也是就卡在準備這個階段,一直沒有往前走到下一階段的經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求職者的壓力其實不小:「時間有限、錢有限」、「覺得迷惘,不知道付出是否有收穫」、「不敢出去玩,有罪惡感」、「應付家人親友的關心」…這些聲音不停地在各個階段,反覆出現。另外練英文和建立自信心也是一直努力的方向。

工作坊過後,整理的使用者旅程地圖

我們從使用者旅程地圖中,可以清楚看到「準備階段」的問題點和機會點。我們透過腦力激盪,以「如果可以…」(What if…)這樣的句型,針對問題去做概念發想。例如有人提到,她都會去 LinkedIn 上面看其他設計師的簡歷,有時候會有對方的作品集或是網站,她就會點進去看,慢慢去收集。這個收集的過程,其實是繁瑣的。我們就可以發想,如果有一個爬蟲系統,我只要在系統上打上職稱關鍵字,它可以幫我抓 LinkedIn 上面設計師作品集的網站,條列出來,並有網站截圖。

我們給大家約十五分鐘的時間發想,並在 A4 紙上寫出或畫出概念,然後讓每個人發表,在發表的過程中,如果有其他延伸想法,也鼓勵大家踴躍發言。以下是我印象中的一些點子:

  1. 設計師交友 App:給設計師使用的交友軟體,可以找 mentor 或其他求職互助夥伴。我這邊也想到一個延伸概念:或許有別其他交友軟體都是看對方照片,我們這個 App 不顯示對方照片,我們只能先看對方作品,如果剛好都喜歡對方的作品,就 Match,用作品交友的概念。
  2. 履歷優化建議系統:在系統裡面,你可以先建立自己的 Profile,上傳自己的作品和履歷等。它有搜尋公司的功能,你搜尋完自己想要面試的公司後,會告訴妳上的機率有多少,哪些東西可以修改,哪些技能需要加強。這邊我就想到一個延伸概念,或許你上傳履歷之後,系統是告訴你投哪家公司錄取的機率最大,依序排下來。另外也有人提出,其實公司方也很希望找到對的人才,或許可以出一個求才方用的系統,說不定也可以是一個媒合系統。
  3. 不同設計領域的作品集公版:可以先選擇設計師產業,然後推薦公版。因為現在有太多不同類型的設計師,介面設計師和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或是互動設計師,利用作品集去說的故事,著重點可能不同。
  4. 推薦作品集風格公版:可以先選擇自己喜歡的版型,然後再推薦給使用者,使用者只要把自己的作品丟進去,立馬就會有一個 80 分的作品集,使用者之後可以再細調一些地方,讓它更趨完美。
  5. Mentor 聊天機器人:把作品上傳之後,機器人告訴你哪裡需要改進,並針對你的作品,有模擬面試。
  6. VR 面試官:有另外一個跟 Mentor 聊天機器人相近的概念,設計師可以帶上 VR 眼鏡,就會有人讓你有機會練習面試,猶如身歷其境。這邊我又想到一個點子,或許可以跟設計大師、知名企業設計師或網紅設計師合作,推出 Norman 在你家。
  7. 老鼠互助會:大家可以加入一個互助會(學長學弟制),比較資深的前輩可以幫助學員,如果學員成功就業,可以從他們薪水中抽成。學員之後也可以繼續幫助其他求職者,形成良性循環,人才出得去,大家一起發大財。
  8. 自我追蹤管理系統:與其讓別人幫助,不如先檢視自己的問題,有個追蹤系統可以提供數據檢視自己製作作品集的效率或頻率,有個提醒鬧鐘提升動力。而我提出了一個延伸想法,因為鬧鐘其實不是個有用的激勵工具,大家會懶得做作品集,是因為覺得工程太過浩大,我們說不定可以把它切成小階段任務制,如果每天有照進度進行,會有獎勵,如免費 mentor,天助自助的概念。而這個小階段任務可以視覺化,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是有在前進的。
  9. 自我管理系統:有點像是把自己當成專案在管理的概念,可以幫助自己規劃,系統上可以清楚呈現有什麼事情需要改進、花了多少時間在什麼東西上、預設一些如果失敗之後,要做的事、預期到達的時間等。
  10. 尋找革命夥伴:找工作有各階段,通過一個階段才可以解鎖下階段,只能和自己同階段的人,互相交流資訊或是相互幫忙。Hsin Chieh 補充道,其實很多人會認為其他同階段的求職者,會是競爭對手,不想合作。但她想起之前求職的時候,也和朋友面試過同家公司,但自己沒上的時候,就會跟對方分享資訊,告訴對方面試的問題。
  11. 技能交換:每個設計師會有不同的技能,可能有些設計師邏輯概念 UX 能力強,有些可能視覺美感強,有些人可能專精做研究,有些可能會快速原型製作,擁有不同的技能可以相互教學。

從前面幾個概念裡,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共同特徵,這些概念試著在回答一些相同的問題:

  1. 如何產出容易獲得面試機會的作品集及履歷:作品集模板、履歷優化建議系統
  2. 如何把人連結起來,相互幫助:老鼠互助會、技能交換、交友 App、尋找革命夥伴
  3. 如何在面試時能完美介紹作品:Mentor 聊天機器人、VR 面試官
  4. 如何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交友 App、技能交換
  5. 如何計畫進度與自我督促:自我追蹤管理系統

而就我個人而言,很多概念其實可以串接起來,很多概念很不錯,可以繼續發展下去。不少概念探究到了問題的本質,同時也想好了「誘因」,讓這個系統是可能被驅動的。

下一步

針對腦力激盪的概念,我歸納出來的五個求職者在「準備」階段的需求,對於下一階段,可以有兩個做法,第一,繼續針對這五個需求做發想。第二,直接從現有的概念作發展,畢竟很多只是一個想法,還沒有較為深入的細節及流程規劃。如果要舉辦新活動給新的參加者,我會選擇方案一。但就目前我打算採取方案二,可能是已經有一些不錯的想法已經在腦袋醞釀,好想把它孵化出來。

心得

這次活動,還算順利結束,其實比想像中順利,可能是參與者都是設計師背景,對於一些活動相較之下,較為熟練。

作為一個活動帶領者,我也反省一下自己,在使用者旅程地圖分組討論時,我的帶領還是缺少引導和提示,導致中間還是有點乾。或許可以多點詢問,幫助對方回想,例如:你那時候做了什麼?用了什麼工具?感受如何?為什麼想要這樣做?也或許應該先從產生想法為重,大階段的流程切分,或許可以後面一點的時候再進行。

我也簡單針對活動做了小問卷,多半收到正面的回饋。在活動課程方面,使用者旅程地圖大家認為非常有幫助,其次是人物誌。在活動的安排上,事前通知獲得了較高的票數。而破冰、結尾略顯草率,而食物的安排上也有待加強。

另外在時程的掌控上也欠佳(也可能時程安排上,抓得太緊),導致活動延遲了近兩小時,以致後面沒有機會進行故事版,把概念發展得更完整,這是我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

第一次辦這樣的活動,可能有很多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真心感謝 Yu Chi ChuLi Chun KanKai-Shing HwangChia-Chi LiaoPeiyun LinWei-Cheng Huang、Chiu-Hsuan Huang、Hsiang Ju Huang 熱情參與!也非常感謝 Hsin Chieh Yeh 願意擔任講師,在活動前,我們能一同討論,理出活動的主軸。如果大家不嫌棄的話,希望我們還會有下一次的活動!

如果你(妳)喜歡這篇文章,請給予鼓勵拍手👏10下代表你喜歡這篇文章
拍手👏20下代表這篇文章對你非常有幫助
拍手👏50下代表這篇文章實在太棒了!!!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留言給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