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人蔘

Angelina H. Huang
Take Care, Honey Bear
9 min readMay 3, 2020

--

“Meaning is produced not only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but also, crucially, by the position of the signifiers in relation to other signifiers.”

Jacques-Marie-Émile Lacan, 1901 年 4 月 13 日- 1981 年 9 月 9 日

我的人蔘時常會經過一段覺得自己很廢的輪迴,甚至覺得自己好歹心理 OT 出身的也太沒用,拿來引導個案的怎麼引導自己就不行呢?那麼,既然有問題就去問 Google 啦!(笑)

不過我在欄位都還沒輸入完全,就發現 Google 先出現了以下關鍵字:

看到這邊就大笑不已,原來很多網友都有覺得自己很廢的困擾啊!雖然客觀覺得自己算是身在福中了,但 mindset 有時還是會卡住過不去。愛人總說我很情緒化,但我覺得我沒有,明明是他太無情,最近跟愛人又吵了一架,事後冷靜回想,我有需要這麼生氣嗎?他其實已經盡力哄我了,但我就是好氣。但生氣好累人啊!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來恢復元氣,其實當時只要一個幽默俏皮話就可以讓自己轉念消氣,自己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就過了,不明白自己在執著些什麼?

再加上來自生活大小事的壓力,那種「覺得自己很廢」的感覺再次隱隱約約浮現出來,讓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我還真的滿「情緒化」的。這時候就需要和

pre-大師(在拉岡面前我們要謙虛,所以 pre)來聊聊了,特別是來聊聊拉岡這位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暨「妄想症批評家」的理論。

首先我先說了覺得自己挺自膩的,明明已身在福中,卻又讓自己容易被負面情緒掌控,思考了一會,認為自己情緒化的源頭可能起因於想要符合大他者的慾望吧!轉而給自己太多不必要的壓力。

郝:「畢竟可能一輩子都在觀察大家都怎麼做,現在沒有人可以觀察,就會陷入持續空轉的狀況,實際面對的就是存有的虛無本身,那是非常抑鬱的事情,而且很有侵蝕性。」

我:「存有的虛無是指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郝:「對啊!就是一場空。從來沒有人可以跟你說意義是什麼, 你人生的意義都是後來的人定義的。意義持續在變動著,拉岡就會說,科學、藝術、宗教,都是抵禦存在虛無的防衛機轉。」

我:「是指人為什麼要『知』?科學、藝術、宗教,都是人們想要『知道』神秘是什麼而衍生出來的知識。」

郝:「就拉岡的論點而言,藝術為『物』的壓抑:就是窮盡所有力氣透過某種素材,並認為這種素材是通往奧秘的途徑,並用這種素材表達那種生命中難以描述的神秘。其實就像是草間彌生一直畫的點點,反覆透過藝術形式想要呈現那種,根本無法被呈現的『空』。

草間彌生與她的點點們

這裡的『物』是指無法被文字語言捕捉的真實,因為我們人類理解這個世界都需要透過我們的感官,所以其實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已經經過了第一道自身感官的限制,看到的是表象而非『物自身』。我們存在的世界是一個被遮蔽的世界,被自身的感知能力限制/遮蔽。

但無論是用繪畫、照相,往往會太執著於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其實永遠無法捕捉這個空。但藝術家會努力用它擅長的方式一直做、一直做,想著要怎麼可以更完整呈現才好。但這就反而把原本的『空』壓抑了。

一直點點,其實是種徒勞,因為畫點點,會覺得有一個努力的方向,但這行動本身就壓抑了可以去接觸到奧秘本身的空無。」

我:「因為太急於填補?」

郝:「太執著於表達。這個無法被表達的東西,反而變成卡在表達的媒介上。」

我:「那藝術是泛指任何人類藝術的形式嗎?若是後現代藝術,那種一片空白的作品,也算是執著於表達嗎?」

郝:「是的,因為你還是想要表達。」

我:「那算是一種空的神聖性嗎?具體化反而侵犯了空的神聖性?」

郝:「不算。就是你想透過一種反藝術的形式來試圖超脫藝術形式帶來的限制,但你還是逃離不了你要透過具體來表達神秘,這就是後現代藝術的徒勞。」

郝:「再來是宗教,宗教是『物』的移置,就是直接把神秘放在對象的位置:認為神像、神蹟就是神秘。其實是把神秘費解的奧秘物品化了變成一個可以追求的東西,然後再瘋狂膜拜它。其實這個形式本身,就是迴避了存在的空無。

因為神秘費解的生命之謎還在,你只是認為某個比你高階、有智慧的存在掌握有這樣的答案,所以你透過膜拜、跟從祂相信這樣會得到答案。但反而你就不追了,因為你擱置了。

而科學就是直接否認有這樣的神秘,一切都可以透過『科學』解釋,所以他稱為『物』的排斥。因此科學否認這樣的神秘性,覺得就是還沒找到科學研究的方法,根本不存在神秘,只存在科技技術限制。」

我:「那麼是否因為人的感官先限制住了察覺『物』的全面性,所以不管用什麼方式都只是以管窺天?」

郝:「是的,你的腦跟感知系統限制了你的存有經驗,但也沒有辦法,因為你若沒有身體,你也無法體驗。」

我:「所以拉岡覺得不如乾脆不要嘗試去『知道』物囉?」

郝:「他認為,就是要跟這樣的匱乏共處,你知道天生有限制就是有限制,不要做無謂的掙扎。所以人生無意義也不是什麼都放棄,反而是人生沒意義,你可以自由去探索啊,反正只有一次,也沒有人限制你一定要幹嘛。不用被框定在已經被寫出來的意義裡頭。」

我:「拉岡還滿外星人的齁!藝術、宗教與科學都算是人類文明很重要的組成,但他卻說這些都不重要,只是一種徒勞的掙扎,讓我想到電影普羅米修斯裡的 engineers ,一種造物主視角。」

郝:「精神分析認為,文明就是奠基在壓抑。換句話說,就是不要執著。你執著的東西都很無謂。無論是藝術、宗教還是科學,你可以有興趣做、有慾望做,不要因為那有意義而做。」

我:「那拉岡和明心見性所探討的不要執著是同一種層面嗎?」

郝:「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但拉岡的論證是奠基在西方哲學基礎上,算是殊途同歸吧!我是覺得拉岡自己研究半天還不是先陷入了,所以我覺得難以避免啦!人就是要先擺脫社會道德大他的約束,你才能逍遙。」

我:「那這樣說,繭居族是被文明壓抑過頭的產物囉?他們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慾望和興趣。」

郝:「就是被大他的要求壓垮慾望了。」

我:「我覺得上面這一番,與我目前在研究資本主義如何塗害人類心靈有點關聯(大笑),資本主義加重了大他者慾望的枷鎖。」

郝:「沒錯,因為過去的超我是禁止慾望追求(維多利亞時代),但現在的超我是逼迫人:去享樂吧!但這會癱瘓人的意志。」

我:「我最近也在注意直播文化,這種人類娛樂型態的改變也讓我很費解,例如:花大錢看直播主吃飯看書。有些書解釋這些觀眾是用錢買快樂,那為什麼看人家吃飯看書會快樂?不知拉岡可以解釋這種特殊現象嗎?」

郝:「鏡像神經元(鏡像理論)啊!哈哈。這就是慾望的透視,拉岡很重要的理論。

你觀看一個直播主吃東西會爽,絕對比自己吃爽,因為跟慾望的透視場景有關。人的享樂不是身在其中最爽,而是在第三者的位置最爽。

爽什麼呢?因為人慾望著他人的慾望。所以你希望獲得的其實是那個可以讓別人爽的自己,不是那個自己可以爽的自己。

你把自己的慾望投射出去(到直播主那邊),藉由外在的方式(例如:donate)去滿足那個被投射的客體(直播主),這樣迂迴的方式滿足自己。所以說看 A 片絕對比演 A 片爽就是這樣,這都是慾望的透視場景。就連炫富曬小孩一樣道理,所以你買名車、去 villa 最爽的不是去度假本身,而是可以想像他人的眼光、他人的話語,慾望在此處獲得滿足。」

我:「所以臉書和 IG 完全打中人性!」

郝:「是的,科技發展通常都是跟隨慾望發展的,所以拉岡認為,與其說是人類理性推動社會,不如說是慾望推動了社會。」

我:「那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是否也可以說是慾望的金字塔?或是說他那所謂自我實現的需求,其實也出自於慾望?」

郝:「拉岡提出的是慾望的辯證法,但跟馬斯洛關注的不一樣。嚴格說,是對於「自我」ego 的預設不一樣。在馬斯洛那邊,有一個本質的自我需要被實現。這是拉岡反對的,因為自我其實是他人慾望的棲居之處。你的自我、你以為的私密的癖好、你的目標,都不是你的,是被你揀過來佔據成為自己的。」

我:「所以基本上拉岡不認同馬斯洛的學說?」

郝:「是的,他不認同的人可多了,榮格、阿德勒,他也不認同。」

與郝聊完這一番,不知是郝白話翻譯拉岡功力更上一層樓,還是我悟性又提高了一段?哈哈。開始明白了一些些拉岡的理論,特別是藝術那段,我覺得以後我看藝展的眼光多少會不一樣(不知是好是壞?)。至於其他部分,需要細細體會並在人蔘做決定時放在拉岡池裡攪一攪,究竟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什麼。確實,有時光只依靠榮格,有些議題仍會卡關,來點厭世的拉岡似乎更貼近「明心見性」一點?(笑)

註:直播文化盛行背後的心理、社會因素,我們其實有後續討論,但涉及範圍廣大,就看之後有無時間講得清與看完郝的推薦書單了。

郝:「要了解這個議題其實很複雜,要從腦科學、自我認同建構、社會脈絡、資本主義銷售慾望的方式、整體經濟流動下去做分析。」

我(遠目)

建議書單與閱讀順序:拇指姑娘、液體現代性、狂歡嘉年華、參與式文化與體驗經濟的媒介新景觀、斜眼觀看

最後感恩讚嘆

花時間跟我聊這些,受益良多!:)

Lacanian Gaze ;) 拉岡小鮮肉時期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