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punk 人蔘

Angelina H. Huang
Take Care, Honey Bear
9 min readApr 28, 2020

--

“A low life within the high tech.”

Source: freepik.com

近期開始認真地上起實體程式語言課,過去總自認是自學天才,靠著線上課程慢慢累積總是學得會,實則我卻大大低估了自己的惰性,大概是三天打魚、兩個禮拜曬網的偷懶程度吧。因為程式語言真的是非人語言,思考邏輯與人腦迴異,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思考邏輯,真的是滿操腦袋的,尤其我還有其他人蔘要煩惱,時間就是這樣一點一滴被各種大小事佔據,卻沒有辦法把各方知識系統性的統整起來,直到來自工作的龐大壓力,逼得我不得不慎重地將時間空出來,好好的面對老師,專注地上起程式語言課。

其實我早在四年多前,因為看到「數位遊牧民族」這詞而興起學習程式的念頭,當時便從 Python 著手。我認真覺得 Python 是對初學者而言,相對門檻較低的,雖然 HTML & CSS 更簡單,但許多 programmers 並不把 HTML & CSS 看作是「程式」的一種,那我覺得 Python 的邏輯確實是比較直覺的。

最近學到 JavaScript,不得不說這邏輯真真實實要很鮮明,看著老師一直在 key key key,思路要很清晰才跟得上。今天上著上著,突然出現了 dejavu,看來上帝早就為我安排好這條路,拖了四年多,終究還是要面對並克服自己的惰性。

在數位領域上班,自然是聽得更多相關產業的消息,這一兩年 cyberpunk 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最初只是喜歡 cyberpunk 的藝術風格,說白了就是 neon 系列,後來漸漸對於電影、小說在科技與人性糾纏的刻畫越發興趣,直到自己開始進入數位領域工作,體驗到科技越是先進發達,人性越是墜落疲乏,人的思考速度與心性早已跟不上科技的日新月異。我的生活開始充滿了螢幕(總共有 6 塊:兩支手機、一台筆電、一台智慧電視、一台 iPad、一台 kindle,若再加上公司的電腦,就是 7 台),我的世界都存在那一塊塊玻璃之後,跟愛人的喜怒哀樂似乎也僅存在於伺服器裡,最後發現自己的內在越來越失衡,諷刺的是,我也越來越對這幾塊玻璃上癮。

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逐漸只存於社群網站的動態上,我開始嘗試戒掉沉迷社群網站的習慣,至少讓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被綁架。第一步就是把不離身的手機做調整,把放在常用位置的社群和通訊 app 收到文件夾裡,讓自己不會開機就一眼瞄到而情不自禁開啟,將大把珍貴時間虛度在虛擬世界裡。這個做法需要長時間累積發酵,畢竟習慣養成容易、戒除難,但慢慢地就會「忘記」這些 app。接著,連以往開電腦,第一步先點瀏覽器書籤上社群網站的習慣也戒掉了,時常是在做了幾小時的事情後,才發現社群網站都還沒開過。我也越來越少在社群發文、按讚,讓我的注意力、我的個人數據不再淪為大集團牟取私利的工具。另外,其實也對假的大數據感到厭煩,在數位行銷做久了,也聽多了許多利用機器人假帳號製造假數據的故事,甚至還有利用點擊機器人消耗對手廣告預算的陰招,覺得虛度人蔘在這種事情上非常浪費。但話又說回來了,廣告無非就是想要刺激消費,最近也常在想,這些消費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

以前在構思理財 app 文案時,教著用戶如何善用工具存到錢,那無非就是開源節流,經濟不景氣,開源不容易,就需要節流。其實節流本身不難,難的是處在這樣一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環境中,無時無刻被廣告轟炸洗腦,很難不被牽著鼻子走。在我因為受夠跨國搬家的疲憊與重擔,開始實施斷捨離後,我時常站在櫥窗面前思考,我需要這麼多衣服嗎?我需要這麼多碗盤嗎?我需要這麼多鍋子嗎?(尤其我曾經為鑄鐵鍋瘋狂過,買了好幾個,實在超級無敵重)細細思考過後,發現真的不需要這麼多,很多東西買回家放著,過了一兩個月其實都忘記曾經有這東西的存在,直到搬家時才又撈出來。所以我開始固定每一季丟東西,過了一年沒用到,那我肯定不需要它,感謝它曾經帶給我的喜悅,然後瀟灑道別。唯一需要這麼多的東西只有書,雖然紙本書真的也很重,搬家時我特別討厭,但知識這種東西一輩子都學不完啊!

「科技來自於人性」原本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因為科技本是一種工具,自始至終都應為人所用,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但看到了近幾年的社會發展,覺得早已變成人性被科技牽著走的現象。從自身與愛人遠距離的相處模式體驗到成也科技、敗也科技。科技雖然縮短了身處異國的我們的距離,但也因為科技起了不少爭執,有時候倦了會想,乾脆一開始就離開便斷開,也不會有後面這樣落落長的殘念(現在都是怪科技就對了)。

打了這麼多,其實是對自己的反思,無論覺得對環境有多無奈,自己還是有選擇的,例如選擇關掉手中的社群 app、關掉電視上的 Netfilx,抱抱自己的貓咪,打開一本好書,泡杯茶,享受人蔘也不過短短幾年的歲月靜好,不希望自己臨終前,腦中的跑馬燈都是社群動態…。學習程式語言,也是希望自己能寫出一些對社會有益的東西,記得那年在古巴完全沒有網路之旅中,和朋友用鉛筆構思出一個 app,希望能成為朋友在 NGO 工作時好用的工具,實際為人類做出一些貢獻,所以後來才選定 Python 作為我第一個學習的程式。未來能否實現,就看自己的成長和造化啦!(實在太容易懶惰了)

既然是 Cyberpunk 人蔘,那就來介紹幾部經典 Cyberpunk 電影:

銀翼殺手&銀翼殺手 2049

Blade runner, 1982 & Blade runner 2049, 2017

這兩部的 Neon 色彩非常豐富,尤其是第一部奠定了 Cyperpunk 與 Neon 的關聯性,近乎成為 Cyperpunk 文化的主流色調。就劇情而言,由 Ridley Scott 執導的第一部之步調實在慢的可以,但角色台詞隱藏了深深的 Cyberpunk 哲學,需要細細品嘗回味。第二部則在敘事步調上相較快很多,顏色也鮮豔許多,但也因此少了點第一版的韻味。不過導演也採用了近幾年在好萊塢開始興起的真人動態捕捉與 CG 還原技術,也就是將演員變年輕,實在神乎其技。據說到了「愛爾蘭人」,更加入了 Face Finder 的 AI 技術,搜集主要演員 30 到 55 歲的所有影像片段,並將其分類,讓 AI 演算法能根據鏡頭需要,在資料庫中搜尋並提供相似的圖片重新組成,讓返老還童後的演員表情更加自然,科技進步真的讓人眼見不為憑啊!

這讓我想起臉書推出的 DeepFace 臉部辨識深度學習系統。你知道這個系統都是利用臉書使用者、也就是你我上傳的數千萬張照片進行模型訓練和研究嗎?這個做法有如 Cyberpunk 裡的 high tech,根據 wiki 顯示,目前只有歐盟用戶受到 GDPR 保護而免於自己的臉照被這項技術使用。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經典動漫改編的真人電影,老實說我覺得劇情不如看動漫,但視覺設計上將 Neon 未來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算是幾部 Cyperpunk 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愛x死x機器人 (Love Death + Robots)

Love Death + Robots, 2019

這部在 Netflix 播映的成人動畫超級無敵酷!每一集都是獨立單元,各有各的特色與故事主軸,將 Cyberpunk 中人類與科技的關係探討的非常細膩,非常推薦這部動畫,但必須提醒部分單元的內容相當血腥,也有不少裸露畫面,未成年與心臟脆弱者不宜觀賞。

碳變:義體置換

Altered Carbon: Resleeved, 2020

由 Netflix 製作的碳變影集延伸的動畫電影,Cyberpunk 加反烏托邦的劇情就不多說了,喜歡的人就是會喜歡。這部亮點反而是動畫打鬥畫面的細節處理,超級細膩與流暢的動作轉場,搭配 Netflix 超高清畫質,看得我目不轉睛,只能拍手叫好,現在回去看皮卡丘卡通都有點嫌棄了,胃口被養大了啊!

以 Cyberpunk 精神為主軸的電影其實有非常多,其中不乏知名的電影,例如:第五元素、駭客任務、機器戰警、Ex Machina 等,但因為視覺設計風格不是經典 Neon 系列,就不多介紹了,反正這些經典在網路上也不乏各家影評的整理。小說類更不用說了,亞馬遜書店上琳瑯滿目任君挑選。

最後介紹一本 Cyberpunk 的科普書: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How Computers Misunderstand the World.

Artificial Unintelligence: How Computers Misunderstand the World, 2018

作者本身是一位女性工程師,她也是對於科技是否真能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改變感到存疑,包括 AI 演算法,演算法也是人寫的,是人都會有偏見,那工程師在撰寫演算法時,是否會不自覺將自己的偏見也寫進去了呢?

這本書開頭就相當引人入勝,作者藉由不斷反問自己而帶領讀者反思這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偏見」,重新思考科技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就是 Cyberpunk 啦!不過截至今日我還沒看完整本,期待我自己看完的那一天(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