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眾人微光──人生百味:我們不改變人,而是改變街頭風景成為明亮友善的地方!

無為
TALK-青年雜誌
7 min readSep 29, 2019

文/楊小豌

「人生百味是一個從街頭出發,關注街友與街賣者的團體。我們不改變人,而是改變街頭的風景,使街頭成為明亮友善的地方,人們願意放慢腳步,注意與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透過輕鬆簡單的互動,建立起連結,形成更緊密的社會保護網。」──擷取自人生百味粉專

【路加福音9:57–58】他們走路的時候,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被社會邊緣化成為「弱勢」,躺臥之處沒有枕頭只有冰冷

2018年10月9日子時,在大台北三個行政區街頭上舉辦的「團結之夜」,走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當太多因素讓人們失去選擇、被社會邊緣化而墜落成為「弱勢」,躺臥之處沒有枕頭只有冰冷,日常落腳的所在不被制度承認為「戶籍地址」,因而甚至連取得低收入戶的資格都沒有。這些或許是我們平時看不見的事實,卻不代表他們不存在,我們是否願意走出舒適圈、跟隨耶穌的腳蹤去實際貼近底層的生活?有這麼一群人行動之餘,更號召群眾一同走入街頭──這個不只是平常我們「經過」的地方、更是許多人努力生活的住所。

「團結之夜」至今第二屆,是由幾個因貧窮議題串連成的「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舉辦的活動,也是系列倡議行動「貧窮人的台北」裡的內容之一。計畫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呢?──倘若回顧歷史,我們便可發現,作為首都的繁華台北,不單是有錢人、成功的人的城市,也屬於當初共同作伙打拚之貧窮人、挫折的人。在颳著東北風的十月夜晚,兩百位來自不同家鄉、年齡與專業的市民,以2~4人為一組,走進深夜的公園、超商、速食店、廟宇與網咖,尋找並拜訪有需要的人,實際握起那個你我都擁有的「停止視而不見」的權利和能力。

而「你有停止視而不見的權利」這句話,正是窮學盟背後重要發起團隊之一「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人朱剛勇,以日常在實踐的一句座右銘。

「我們從來都沒想過要去做什麼偉大的事情,而是希望做一件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從生活周遭開啟的改變。」三一八學運時街上的某次觀察帶來的衝擊,驅使她反思如何能將社會上「被浪費的資源」有效地傳遞給「被遺忘的人」,也思考著「為何一群想讓社會變好的學運參與者,卻不願意幫助街友?」

從第一次的「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到後來的「石頭湯計畫」與「街賣改造計畫」,人生百味這個三人組成的團隊一路在各種嘗試的實踐中,匯聚眾人力量、發出漸明的光。

人生有百味:沒有一種特定族群該屬於「弱勢」

走在上學、上班的途中,公園、火車站的周邊,我們可能都看過餐風露宿的無家者,可能都曾遇過前來販售商品、或甚在川流車陣中穿梭的街賣者,和他們眼神交錯的那一刻,我們的感受是什麼?又或者我們根本不敢與他們對視,總是瞥開目光匆匆走過?是什麼讓我們感覺「他們」似乎如此不同?我們對他們有什麼樣的認識、貼上了什麼標籤?這些與真實的距離又相差多少?

「食物有百味,人生亦有百味」,用平視的眼光看待流浪、落魄、與貧困,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阿德認為,貧窮好比感冒,人人皆有機會,且可能有一些衍伸而出的症狀,沒有一種特定族群該屬於「弱勢」,人生本就充滿不同風貌、不同味道,我們可能遭遇的狀態本就有各種可能。這是一段尋求「共融」道路的起點。

阿德也分享過,汙名化的重點原因來自於我們定義了什麼樣的人不值得被幫助、進而被排除在社會之外,而暴力、謊言、成癮與奢侈便是使個人最易被排除的四大原因,貧窮卻讓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失去選擇的自由」──這即是貧窮的模樣。因此人生百味藉由許多嘗試,想讓大家看見一個人失去選擇之後的困境,以及當一個人得到選擇的時候可能擁有的改變。

是否曾聽過有人這麼批評,「這些人就是成天遊手好閒、不努力工作,難怪會變遊民!」? 然而調查統計,高達八成的街友都有工作,非自願成為街友的佔了九成,那些無知而傷人的論斷與刻板聯想,便是今日正名運動之所以更顯重要的原因。我們是否曾思考過,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被迫選擇流落街頭?當人生瞬間跌落谷底,誰敢保證自己一定能再站起來?而在街頭生存時又會面臨哪些挑戰?當我們和這些無家者身處相同的情境,我們也能擁有同樣的勇氣與力量去求生嗎?

我們既希望他們生活變好,又希望他們符合我們想像中的不好

設想一個情境,當我們看見昨天剛在街上跟她購買過口香糖的婆婆,今天卻在麥當勞吃著大麥克,我們心裡的想法是什麼?下次還會願意再向她買嗎?

這是人生百味在人們身上觀察出的矛盾心理──「我們既希望他們生活變好,又希望他們符合我們想像中的不好」,欲探索這樣的衝突感,我們該問自己的則是──什麼是我們想像中的弱勢?

是物質缺乏?能力低落?等待幫助?人生百味透過實際走上街頭接觸許多真實的故事後,給出了「缺少選擇權」的答案,我不禁恍然大悟。當我參訪機構時看見內部質感舒適的生活空間,當我在偏鄉課輔時看見學生們各有擅長的樂器,當我看見街賣者販售商品之餘抽著一根又一根的菸,或是領有低收入戶證明的同學購買高價位的手機品牌,那些心中升起的衝突感,因為這個答案而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原來大多數弱勢面臨的最大挑戰,正是一種「別無選擇」的無奈與無力,無論他們以什麼姿態生存於城市之中,藏於日常中的各種求之不得,卻都可能使他們不同程度地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當我重建對弱勢的理解、重整面對弱勢的態度,「弱勢」這個名詞反而在我生活中極少浮現於腦海,那些往往出於「未知」的恐懼也逐漸消散。當我打開心胸聆聽各種故事,我看見的是街頭生存的智慧、是逆境堅持的韌性,是獨自撐過重重難關的強烈意志力、是直面生命各種低潮的真誠與勇氣。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不過都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人類,都會有需要協助的時刻、被需要的渴望,都有比較可愛的、比較可惡的一面,但終究我們都同樣值得被愛。

身處於街頭街角的人們,許多時候需要的並不非得是我們的手心向下,而更是一個基本的尊重,當人們迫於現狀選擇了當下的生存方式,我們是否能以同理取代評價、以笑容取代冷漠呢?心理學家曾指出,真正的同理心並非情緒層次的所謂感同身受,而是一種自我設限的選擇,是自身的價值與抉擇決定了同理心的範圍。筆者亦同樣在許多對話中發覺,我因察覺自己的不理解,而擁有了同理的力量。當我們有願意去理解與傾聽的心,便也能同時擴大了同理的能力,甚至真實成為帶給他人力量的祝福。

去做就對了!沒有付不出的代價,只有看不見的價值

在前所未有或曾受挫過的經驗面前,總有許多大石攔阻我們跨出關鍵的第一步,然而如同歷史上許多使徒為我們做榜樣的──「沒有付不出的代價,只有看不見的價值」,當我們相信某件事必須做、應該做,當我們真心全力想完成生命中的一件非做不可,那份決心只有可能讓我們忙到忘卻顧慮,甚至沒時間思考理由。如同彼得要在水面上行走之前,也必須先有踏出船身的一步,倘若我們不曾突破過去的自我設限,不曾下定決心走上那條跟隨耶穌、即便無枕無床的路,又如何能經歷那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的美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