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

文/鄧家芳

Genii Ko
TALK-青年雜誌
6 min readMay 15, 2017

--

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

曾經在學校的自己,或是正在學校的自己,開心嗎、自由嗎?

快樂嗎?

在台灣,差不多有20年的時間,不管現在我們是在哪一個階段,或是已經度過了那個階段,如果可以回頭,我們希望可以怎麼樣學習、怎麼樣受教育?

能不能,在受教育之前,或是在讓自己的孩子受教育之前,自己先想想,什麼是「學習」?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學習是本能嗎?是的話,那又為何受教育?

可以肯定的事,我們都需要一個「榜樣」,都需要一位「老師」、是在某方面的經驗比自己還要豐富的一個人。

現代社會的資訊爆炸,讓人總是無法單純的專注學習某樣事物,到處都是知識、到處都是訊息,廣告看板、標語、各樣次文化、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每個老師不一樣的價值⋯⋯我們總是被動地強塞、被動地接收,什麼時候,輪到我們主動?

但到底,我們想要的、所渴望的是什麼?

【零分】

高中時,曾經有幾次小考,我和同學比賽,比的不是誰考的分數高,比的是誰能考到「零分」。

「零分」怎麼考?小考是選擇題,想考出零分,必須要將每一題的選項都仔細看過、也必須要將題目的要求完全反向思考:題目要對的,我們就要答錯的;題目要錯的,我們就要找對的。

第一次這麼做,選擇題50題,一題2分,我們一個人考了8分,一個人考了4分,我們高興的不得了,代表我們都是90分以上,而當時班上沒有人超過90分。

甚至我們學到的、考後檢討的,說不定都比其他同學還要透徹、還要仔細。

之後我們繼續這麼「玩」。直到有一次,我被班導師叫到講台前質問:「為什麼你只考兩分?」

我回答他:「噢,因為我和另一個同學在比誰能考零分。所以老師,我其實是98分欸!」

「為什麼要這樣玩?好好考不行嗎?」被問到這我有點傻住。我雖然在玩,但我想我們比班上任何人都還要認真考試啊?這樣你不喜歡啊?

好吧,既然你不喜歡,但我還是想問:「老師那,我們的分數可以寫98分嗎?」那一次,我和同學都考了2分,也就是98分。

「當然不行。」被狠狠地拒絕。

【可以休學嗎?】

我沒有第一志願,只有唯一的志願,很幸運的,我也進了這所學校、這個科系。但是,說不上的不協調、說不上的怪異,日漸增長。

在臉書上,看過一部很厲害的插畫縮時攝影,也就想到自己一直以來學習的迴圈:當我學習到一定程度,便會開始想「然後呢」、「我可以用這樣的技能去做什麼事情是有價值的」?想不透時,整個人空蕩蕩的。

比絕望還糟的是,自己一個人一直進步,然後就沒有了,空蕩蕩。

我想逃離的是什麼?是學校,還是別人對我的計劃和期待?或是別人往我身上貼的標籤、各式各樣的眼光?

我上學校網站查了大學部的休學流程,並到教務處拿了休學家長同意書。

當下,真的覺得自己要休學了。

奇怪又有趣的是,我開始有了一種眼界被打開的感覺,我開始,能夠更專注的去學習那些我真正想學習的事物。

不是說原本不行,而是「學習」本身變得更單純了,但同時也是變得更加困難,因為沒有夥伴和老師。

我開始不會被社會所給我的角色給限制住,例如學生,尤其是「大一生」的角色,同儕對我的影響開始減弱,我開始真正發現,我原本就跟他們不一樣,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不一樣。

我的眼光開始變得「清亮」、變得「清楚」,開始看見真正的問題、開始看見每件事情的全貌,而不會被不必要的細節給纏住,就像毛線纏在身上一樣。現在最大的差別在於,我身上那些纏繞打結的毛線,全部被剪斷了。

【擁抱空洞感】

至於漸漸出現在我裡面的那種空洞感,我認為是好的。因為過去這種空洞感,是被學校所給的東西給填補起來的,並不是我自己完全「主動」去尋求人事物去把它填補起來。

這種空洞感,一部分是學習的渴望,另一部分是對神的渴望。而當我開始認識它之後,我就可以開始有目標地去尋求如何得到真正的滿足,而且不是「別人給我」,而是我「自己去找」。

我無法放任我心中這份渴望不管,也許是根源於,當其他孩子在幼稚園時,我是在家裡自學的關係。

我開始發現,其實「學習」這件事情,就是在「認識世界」,不管是從任何面向,都是在認識神所創造的各種事物,從最初、到毀壞、以及救贖。

羊兒們,總在尋找救贖。

而對神的渴望如何滿足?讀經、QT、禱告、教會。

都是老話了,但這些事情,感覺開始真正融入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要在虛假的、別人為我安排的計畫中硬塞進去的「功課」。

【其實我們可以很自由】

常常,在台灣對大學的功能總是「學店」,進去之後,知道自己要買什麼,我繳了學費,投資了這些錢,好拿到大學文憑,出社會後對其他人證明:我有這個本事。

但大學回歸本質,也就只是個「學習的場域」,是「學校」,為什麼我們仍然在學校裡?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我們才在這裡。我們還需要一點時間,去探索自己要什麼。

未來仍模模糊糊,就學吧;

未來好像清楚了一點,還是學吧!

也許我們暫時脫離不了那些制度,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要「在乎」什麼。

在學校裡,不斷有「人」會給我們評價,「無心向學」、「認真向上」、「好學生」、「壞學生」、「及格」、「不及格」、「零分」、「一百分」、「學霸」⋯⋯但其實我們都能夠知道,真正的自己、在神眼中的自己,絕對絕對、遠遠超越那些標籤。

好好利用身邊資源,世界可以很寬廣,也可以很狹隘。

我們所看見的、聽見的、聞見的,腳所踏的地、手所觸的事物、心所感受的,使我們每個人自成一格,又使我們團聚成家。

因為神的愛,讓我們能夠包容彼此的獨特。

最後,我們就能夠毫無忌憚地爆發學習後所帶出的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