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觀後感

Tanya Chen
Tanya Chen
Published in
4 min readMar 7, 2020

2020.03.07 新竹市

每個人都有不喜歡看的影劇類型,例如我最常被不解的就是喜歡看、甚至願意進電影院看的鬼片、恐怖片。而如果要說不喜歡,大概這部電影的類型就是其中之一。不是說電影不好喔,是我個人需要消化和沈澱很久。因此,也難得電影後面是只有我掉淚,K還轉頭問我:「妳在哭嗎?」

每次都想說要消化完看完的影劇跟書再好好寫,但這種想法真是太天真,當下強烈的感受很容易在繁忙的生活中就佚失了。評論、寓意、沒注意到的細節等等就交給厲害的人吧,來寫寫自己比較記得和深刻的想法。

——防個雷——

《1917》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闡述,但有時候簡單卻又藏著許多值得思考的細節。

英國兩位士兵Blake和Schofield必須要傳送一封攸關多位士兵生命的信件到第二營。故事前段隨著兩位士兵展開路途而進行,雖然中間有些荒誕的轉折,不過說真的其實人生也有一些部分是荒誕組成,讓人心情差卻又不禁苦笑到底是怎麼回事。

電影劇照

我一直思索該拿什麼詞彙來描述《1917》,才突然想到最近有個喜歡運用的詞彙叫「過程」。在幕後花絮的影片,導演Sam Mendes提到從一開始他就覺得電影要以順拍的方式,讓觀眾和主角一起有這趟經歷。用了「過程」這個詞彙,故事中間主角的每一個步伐、每一個停頓和每一次奔跑對我來說更為立體,因為這些動作的節奏,就像人生事件的過程進入腦袋成為回憶一樣,有些事件的回憶以快速的方式帶過,但有些回憶(且經常是痛苦的)卻緩慢得讓你能看見所有細節。

而我最喜歡也最害怕的片段是當Schofield來到Écoust-Saint-Mein城鎮後昏迷,接著醒來已經入夜。這段場景打造得甚為魔幻卻又充滿危機,在小鎮廢墟中各種陰影和光線交錯,任何動靜都不知道是什麼,也都可能是準備射殺自己的人影。不過,也是在這段Schofield遇到了婦女與女嬰後,已經歷經許多傷痛的他又更加有了變化,變得似乎更為堅定於眼前的任務。

電影劇照

在Schofield好不容易找到第二營,卻來不及阻止第一波進攻的片段,看著一個一個跑向死亡的士兵,則是讓我馬上流了眼淚(不過也是因為我哭點奇怪啦)。想著即使好不容易閃躲過攻擊,但身旁一個個都是倒下的生命讓人幾乎不用死就身在地獄。就算Schofield憑著信念完成任務而得到一句讚賞,就算他有了改變並希望能夠回家,大概心中很深很深的一塊也被撕裂到難以痊癒。

電影劇照

最後突然回想到Schofield路途中間遇到的部隊,Smith上尉提醒他在傳送到停止進攻的命令給長官時一定要有證人,因為有些時候其實根本是上位者好戰。在這個小小的點又不免想到那些跑向死亡的士兵在泥濘與荒野中掙扎卻最終無法回家的淒涼。

電影劇照

對於戰爭的歷史並不到非常熟悉,有種遙遠的距離,但實際上又經常在生活中可以見到留存下來的蛛絲馬跡。就像過去曾經去過位於波蘭南部的Auschwitz集中營,即使踏在戰爭年代的遺跡,許多事情也只能依賴想像。這些無法感同身受的年代、無從得知的痛苦與哀傷,只希望是留存在記憶和歷史之中,而不是成為現在進行式或未來式。

看完這部電影會讓人非常疲憊,因為除了我們陪同主角度過這段經歷以外,每當明知道接下來會有事情發生卻遲遲不發生,反而令人害怕不已,就算前面做了心理準備,也會措手不及的看著事情發生並且被嚇著。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不錯,例如場景和音樂就是讓我很在意的地方。當然它也不是一部處處皆完美的電影,但是回頭來想,只要會讓人想要好好回想、好好沈澱心情,就是好電影吧。

電影劇照

P.S.推薦幕後花絮!佩服製作團隊的認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KqlCkmbIAw

--

--

Tanya Chen
Tanya Chen

大學時與導師談到書寫,我充滿了疑惑,而她點點頭,看著我說:「書寫是一輩子的事。」我想,那我有一輩子可以練習,試著提起勇氣把心中所想用文字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