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review

TD
TD’s note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an 10, 2021
source: 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532010687432-fdc6e0da459c?ixid=MXwxMjA3fDB8MHxwaG90by1wYWdlfHx8fGVufDB8fHw%3D&ixlib=rb-1.2.1&auto=format&fit=crop&w=2250&q=80

我想 2020 年對全世界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紛亂的一年。COVID-19 (a.k.a 武漢肺炎) 突如其來的降臨,一舉打亂了大家對生活、工作,甚至是人生計畫。但這倒也提醒了自己,意外總會是發生,沒有什麼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

COVID-19 當然也影響到我原本的計畫,但我不會說這是個特別糟糕的一年,反而 2020 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改變、挑戰和反思,還有多那麼一點點點點的平靜。當外面越亂的時候,越要往自己的心裡面去看。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這空間是我們選擇回應的力量所在。我們選擇回應的能力也意謂著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 Viktor E. Frankl

人生大事

2019 年 7 月 7 日在嘉義覺醒音樂祭求婚後,決定要在 2020 辦婚禮。於是 2019 年後半年就開始找婚禮場地,以及準備其他大大小小的事項。

CQ 和我很有共識,不打算找婚攝來拍婚紗,因此特別計畫在 1 月初回台灣的時候,在大稻埕、溪頭還有台中市區「自拍」,另外在 2 月底的時候和在新加坡的朋友們一起去 “photo walk”,拍了一系列的照片。

原本很期待能在 40 樓的高空酒吧舉辦簡單的婚禮,不過後來 circuit breaker (CB) 開始,解除之日遙遙無期,念頭一轉,就決定在自己家裡舉辦 “online” solemnization。所有朋友都在線上,連證婚人也都在線上,後來想想其實也蠻有趣的,非常特別。

結婚之後,生活沒有太多的改變,倒是會思考和討論更多關於未來的規劃。

能夠和另一半自在的相處、溝通,並且做真實的自己,我想應該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工作方面

2 月初離開了待了六年多的 ALPHA Camp (AC),然後在 11 月加入 Ascenda 擔任 software engineer。關於轉職的心得,部分紀錄在 這篇文章 當中。

Left AC

其實在 2018–19 年左右就有轉職的念頭,不過為了好好的交接(和離開),一直到今年初才正式離職。離開的原因,最主要是我想要在新加坡長期發展,另一方面,也想要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挑戰。

在過去六年,AC 培育了幾百位成功轉職、或開創另一番事業的學生,而身爲 AC 一份子的我,心中一直有個渴望,想要親身體驗自家產品與成效,以及實際走入求職市場,看看過去的學生都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

從 2017 年開始,自己就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學習 Ruby on Rails 與 JavaScript,2019 後半年正式的參與課程的進度學習 Node.js。

離開 AC 這件事情本身還有另外一個挑戰:是否能將自己所一手打造的系統,順利的交接出去,讓整個系統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還能夠正常運作。雖然我手上的工作也不是多複雜或是多難,但是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剛好有個機會逼自己思考這件事情。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會覺得「事情交給我就會完成」,現在則可能會想「如何讓事情沒有我也會被順利完成」。

回過頭來,我覺得能夠在離開學校之後加入 AC 真的是非常幸運,能夠參與一個團隊幾乎從零開始一路成長的過程,接觸到優秀的前輩、熱血的夥伴、擁有各種不同故事的學生,以及我在一般的公司可能不會有的視野。

引用我自己 這篇文章 當中提到的:

在不管是工作階段還是學習階段,AC 都讓我成為了現在的我。這是人生當中一段非常豐富的旅程。

很感謝可愛的同事們還特別跟 CQ 計畫好,在最後給我一個難忘的驚喜

Joined Ascenda

關於成為 software engineer 兩個月的回顧,我想我另外寫一篇文章好了。

About remote work

在 AC 的最後 1–2 年,基本上就處在遠端工作的模式。剛開始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遠端工作,只是覺得需要額外的努力去提高工作與溝通的效率,以及接受跟所有同事不在同一個辦公空間時,所產生的「低密度資訊」的狀態。

「低密度」是一個相對的的形容詞。有人可能會覺得,所有事情都公開透明在 slack 或是 email 當中討論,不會有不對稱的問題,那怎麼可能會有低密度的問題呢?

舉例來說,若要展開一個 meeting,基本上大家都可以收到會前相關資訊,以及會後的紀錄,包含 remote 工作者。不過對於處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的工作者來說,可以接收到更多「資訊」,譬如進入會議室之前的閒聊/交流、會議當中每位參與者臉上的表情、眼神、肢體動作,以及離開會議之後、到下一次工作會議前的所有閒聊/交流,而這些都是 remote 工作者無法獲得的。

雖然這些「不會影響」工作的進行,但是那感覺就是在相對稀薄的大氣中工作。如果大部分的人都是 remote,或者有少數在地同事一起工作,我想就比較不會有這種感覺。

總之,本來以為加入新公司之後可以暫時擺脫 remote 的狀態,結果因為 COVID-19 的關係,團隊開始輪流 work from home。不過我想這應該就是這個世代的常態了。

現在回想,其實六年多前剛加入 AC 的前幾個月,其實就是 remote 的狀態(超前部署?)

Q&A

以下借用友人提供的問題來做個回顧:

Q: 我和 2020 年的我,最大的不同是?

A: 結婚、換工作

Q: 2020 年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

A:

  • 學會不要追逐表面上的成就,需要更專注在真正的問題與價值上
  • 學會分辨並避開噪音,並更能夠沈住氣去完成的計畫

Q: 2020 年我做的最棒的決定是?

A:

  • 本來想說「結婚」跟「換工作」,但其實這兩個都在 2019 年就決定了。
  • 開始學前端開發:在開始求職之後,發現前端的機會相對較多,因此開始計劃並執行前端的學習,最後成功應徵到新工作(職缺開前端,但實際工作內容是前後端都有)
  • 找學習夥伴:自學的過程是孤獨的,因此主動找了 SML 請他當我的學習夥伴,一起討論學習計畫,以及之後定期的 check in。這對我來說幫助很大。
  • 在 COVID 爆發、大家開始搶口罩前,一月份就先在台灣買好口罩飛回新加坡。我覺得這個決定還不錯,紀錄一下。
  • 看了一些不錯的書。

Q: 2020 年我為他人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A: 幫助他人度過低潮、成功拿到理想中的工作,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做的料理

Q: 2020 年我鼓起最大的勇氣做的事情是?

A: 其實沒有什麼印象。如果硬要說的話,大概就是拒絕了 3–4 個工作機會,堅持完成自己的目標吧。

煮過的料理

一段時間沒工作,加上因為 circuit breaker 被關在家裡,於是就有很多機會開始下廚。想念什麼味道,就自己想辦法生出來。

做料理是一個充滿探索和創造的過程,同時我也相信「料理可以帶給人們幸福」

簡單記錄一下過去一年做過的料理:

台式/中式

九層塔炒蛤蜊、九層塔炒蛋,鹽酥雞、炸杏鮑菇、炸地瓜球,三杯雞、鹽水雞、蔥油雞、薑母鴨、麻油雞、滷味、白菜滷、醉雞、番茄炒蛋、馬鈴薯燉肉、醃蘿蔔。酸辣湯、蛤蜊湯、蔥雞湯、剝皮辣椒雞湯、玉米濃湯(台灣便當店版)

日式

Yakisoba、溏心蛋(味付け玉子)、沖繩炒苦瓜 (Okinawa goya champuru ゴーヤチャンプル)、關東煮(oden)、日式咖哩、親子丼、日式蛋花湯

西式/其他

Gordon Ramsay’s scrambled eggs、南瓜濃湯、羅宋湯、洋蔥湯、熱紅酒、泰式蒸魚、煎雞腿排

甜點

提拉米蘇、檸檬塔

CQ 票選前三名:滷味、沖繩炒苦瓜、提拉米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