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n Lai — UX Designer, Ogilvy Experience Design|科技愛好者

Yen Lai — UX Designer, Ogilvy Experience Design|Tech Lovers

曾仲平|Charles Tseng
TechTech Official Blog
14 min readApr 24, 2022

--

https://cdn-images-1.medium.com/max/800/1*vmTBl3jZtA88_s-iWhN2pw.jpeg

Yen Lai
UX Designer, Ogilvy Experience Design
https://www.techtech.cc/users/yenlai

可以和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我是 Yen,畢業於成大政治系,政大數位內容與科技碩士學位學程肄業,之前曾在立法院參與過婚姻平權法案的推動,同時也在蘋果日報、TedEx Taipei、科技島讀實習或工作過。目前則是在奧美 Ogilvy 擔任 UX 設計師,透過設計思考與設計研究帶給顧客以往未想像過的服務。

之所以會從政治系轉而到數位內容就讀,是因為我對於內容媒體很感興趣。而踏入 UX 這個領域,則是因為在觀察許多優秀訂閱媒體(例如 The Information)以及在科技島讀實習之後,我才漸漸領略到產品思維、服務與體驗的整體重要性。研究所選擇跟著陳宜秀老師學習,真正踏入 UX 這個領域。

不過我之前從未想過會在 Ogilvy 展開 UX 生涯,但我認為我自己很幸運,能遇到有豐富經驗且願意帶人的主管,以及很有凝聚力的團隊。雖然我們是公司新成立的小型團隊,但使用者研究、UI 介面設計、創新概念發想等卻是我們的日常工作。Fun Design 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主管正在跟我們一起建立團隊文化,跳脫以往大家對廣告代理商的想像。

你會用哪三個形容詞描述你自己?

  • 耐心傾聽的
  • 極簡的
  • ISFP-T

我應該還算蠻耐心傾聽的,因為在過往的經驗中,蠻多人會願意找我講事情的。這在使用者訪談很有用,因為受訪者可以很自在地跟我分享想法。

極簡的是指我在挑選使用的工具時,都會安排它們各自的角色和定位,會追求盡量不要重複,或盡量以最簡單的方式來達成想要的目標。

最後一個 ISFP-T,則是有點小作弊用 MBTI 16 型人格來描述自己,雖然工作上和同事們相處還算輕鬆愉快,但其實某種程度我算是比較內向的。

你平時工作日的一天會是長什麼樣子?

Credit: Yen
  • 07:30–08:30:起床+喝咖啡
  • 08:30–09:30:閱讀 Telegram 頻道訂閱的資訊
  • 09:30–10:30:通勤,閱讀 NetNewsWire 中的 RSS、Pocket Casts 聽新聞
  • 10:30–16:30:工作,紙、筆、Figma 或 Miro 進行設計或歸納想法,當要進行個人發想時,會使用 Flow 番茄鐘給自己一點時間壓力
  • 16:30–19:30:工作或是團隊的 chill 時間
  • 19:30–20:30:通勤,閱讀 SubstackMatter 中的電子報
  • 20:30–21:30:運動,跟著 Nike Training Club 或 YouTube 中的健身運動
  • 22:00–24:00:睡前,用 Pocket Casts 搭配 Google Pixel Buds A-Series 聽 Podcast、滑 Twitter 跟 Instagram

你平時工作日的配置會是長什麼樣子?

Credit: Yen

現在走的是佛系工具極簡主義,對我來說每個產品應該都要有必要性且彼此不重複功能,以「、」分隔代表不論工作或非工作都會使用,以「/」分隔代表左邊是工作用,右邊是非工作用。

幫助人類達成相同目標的產品可以有很多,但每個人合適的產品不同,所以我會透過試用感興趣的新產品一段時間,看是否能符合個人使用習慣,否則重工的 App 最後只能被我殺死,以維持 iPhone 8 的最低容量。

使用的硬體(例如:螢幕、鍵盤、滑鼠、耳機、桌子、椅子等)

  • 電腦:MacBook Pro 13
  • 手機:iPhone 8
  • 螢幕:BenQ GW2381 23 吋(螢幕比例 16:10) / Dell 24 吋
  • 耳機:Apple AirPods Pro / Google Pixel Buds A-Series
  • 其他:iPad Air 2、廢紙、筆記本、筆

使用的軟體(例如:電腦、平板、手機、瀏覽器等)

手機的首頁配置,放置閱讀、做筆記為主的 App(左)/ 第二頁放輔助功能,或者運動休息會用到的 App(右)
  • 瀏覽器:FireFox / Safari
  • 設計:Figma、Miro
  • 寫程式:Visual Studio Code
  • 溝通:Microsoft Teams / Discord
  • 獲取資訊: NetNewsWire, Substack, Matter, Telegram, Twitter
  • 快速紀錄:Draft
  • 掌控工作時間:Flow
  • 聽音樂:Spotify、TIDAL
  • 運動:Nike Training Club、YouTube
  • 學習:YouTube、Pocket Casts

常聽的音樂(例如:白噪音、Lofi 等)

Midnight Radio #1 by Midnight Trains 歐洲新創鐵路公司,提倡搭火車取代高碳排放的飛機進行長途旅遊,所以為長途旅者打造了在火車上的高端飯店,希望達到舒適旅行與環保間的平衡,可能也因此 Midnight Trains 的選曲自帶高冷感,適合週末夜晚看書時聆聽,如果有能見到星空的陽台就更棒了。

雜貨俱樂部 Anti-Algorithm Club by 民生電氣發源自台南的音樂推廣組織或品牌,很難用一種方式定義民生電氣,但從他們的自介:「堅信音樂是民生必需品,致力於推廣好音樂與派對」,就能感受到對音樂的熱愛與選歌精神,說不定我們跟民生電氣曾在某場音樂祭中相遇卻不自知。每次總會被歌單中新鮮獨特的歌曲所吸引,值得花時間躺在床上認真聆聽。

Zoned 25 curated by Designer Kavita Chepovetsky by Spotify Design 由 Spotify Design 策劃操刀的音樂清單,透過音樂瞭解公司內每位設計師的風格與喜好,是我工作時最常聽的音樂清單,在用 Figma 設計時邊聽邊幻想自己在 Spotify,哈哈。

你平時都如何使用你配置中的科技產品?

遠端協作

在與國外團隊協作或 WFH 的期間,我們團隊會使用 Miro 討論發想概念和整理研究結果。我們會先在裡面亂丟想法,最後再拉個雛形和框架。等框架底定之後,會再轉移到 Figma 或 Keynote 完成後續內容。

獲取資訊

Matter 中能見到追蹤的人,喜歡哪些文章、標記哪些段落(左)/ 追蹤的網站、電子報,會統一更新在 Matter 的 Inbox 中,介面有點像在收信件(中) / 我的 Twitter Lists,用清單分類追蹤帳號(右)

我自己有許多獲取資訊的 App,每個都代表著不同的資訊來源。以早上通勤來說,因為想要快速地知道新聞,所以我會透過 Telegram 閱讀科技、商業和國際新聞的 news briefing,幫助我迅速掌握最新的訊息。而除了 Telegram 外,我也會閱讀 NetNewsWire 的 RSS,或是用 Pocket Casts 聽一些簡短約 15 分鐘就能結束的 Podcast。

下班通勤時,因為想要得到更多的 insight,所以我會閱讀 Substack 與 Matter。之所以選擇 Substack 的原因,是因為介面比較簡潔並強調閱讀功能。而 Matter 則是還在試用的產品,雖然有許多產業 KOL 畫重點、分享閱讀想法的類社交功能很有趣,但在操作上有點複雜。

晚上睡前我會用 Pocket Casts 搭配 Google Pixel Buds A-Series 聽 Podcast,並滑 Twitter 跟 Instagram。Twitter 我是使用 List 將追蹤帳號依照我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分類好,在上面有許多我很景仰的設計師與公司創辦人,追蹤他們可了解最新的國外趨勢。當在上述管道見到值得做筆記、收藏的內容,我就會轉發到 Telegram 的 Saving Message,週末或空閒時間再仔細閱讀並歸檔到 Notion(作為設計相關資料庫)跟 Safari 書籤中。

系統學習

YouTube 學習大本營,除了自行配置運動訓練菜單,也當作免費的線上課程使用

除了書之外,YouTube 跟 Netflix 佔據我休息時的大部分時間。我很仰賴 YouTube 去了解新領域,像是哈佛的 CS50 系列或者 Google 內部分享 Making Friends with Machine Learning、YC 的 Startup School、Figma 官方的設計系列分享,在 YouTube 中有很多老師願意且能夠有組織、清晰、讓人易懂地分享知識,族繁不及備載,從他們身上建構我的個人知識體系。

時間管理

我有時工作會用到 Flow 這個番茄鐘工具,主要是用來給自己一點時間壓力。而我會選用 Flow 的原因是因為它很單純,只有一個按鈕開始和結束,不像其他的工具用起來有點複雜,而我也不太在意要記錄多少個番茄。

運動課程

新版 Nike Training Club 的 Program 完善很多內容,提供循序漸進的強度分級制,還能在相同的運動強度等級內,自由選擇想進行的項目

新版 Nike Training Club 的 Program 完善很多內容,提供循序漸進的強度分級制,還能在相同的運動強度等級內,自由選擇想進行的項目

我不一定每天都會運動,但我算是很有運動習慣的人。所以我很喜歡 Nike Training Club 的 Program 功能,除了不用想每次運動時要做什麼外,保持變動的運動菜單也能讓運動的效果變得更好。

你平時會如何獲取有關科技產品的資訊?

比起了解科技產品本身,我更喜歡看的是商業策略、市場趨勢分析這類型的內容,再從這些內容去發現新奇的科技產品。不過 Product Hunt 算是有些特例,因為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由獨立開發者開發,解決很多很小但很重要的非主流科技產品。

電子報

中文

  • Platform Thinking+:張寧,目前是知乎的戰略發展副總裁,關注科技商業模式,內容扎實程度不亞於《科技島讀》。
  • 未來手帖:作者有點神秘,我只知道是位老師,會發布國外的科技設計與社會的發展趨勢,有許多源自日文的內容,開拓我只能看懂英文的視野。
  • 曼報:曼尼的電子報內容時常有變化,有時一封一篇長文分析,有時一封許多短篇評析,他對市場的觀察見解就像《科技島讀》一樣,為我帶來許多啟發。
  •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因為星箭廣播 Podcast 而訂閱,每週一封統整近期中文與英文中有趣的科技產品文章。
  • HappyWeb3:作者 Cjin 是我聽星箭廣播 Podcast 得知的,常來分享創投主題的來賓,去年底跟先生成立 tonic.fund 專注投資 Wb3 相關公司,所以 HapptyWeb3 會是與創投相關的內容,我覺得是在台灣很稀有的主題。

英文

  • TheFutureParty:想了解 YouTube、Twitter、Instagram 等不同管道的最新話題,從這裡就能知道,帶我突破個人演算法同溫層。
  • Product Hunt Daily:每天看簡短的新科技產品介紹就很輕鬆,在睡前花 10 分鐘可看完。
  • Bankless:推廣無銀行、去中心化金融的電子報,透過 Bankless 了解許多新的金融服務,更大的收穫是因此參與 DAO 的運作。
  • Built for Mars:作者會幫許多大公司進行 UX audit,檢視公司產品哪裡可以做得更好,比起常閱讀的商業分析與趨勢相關內容,Built for Mars 帶給我的是更專注於產品本身的服務流程與體驗,雖然電子報是不定期發送,久久收到一次,但每次都是紮實案例分析。

Podcast

  • 星箭廣播:跟寫出 Star Rocket 科技創業週報是相同團隊,是我每週最期待的 Podcast,超級適合喜歡創業故事的人,為何如此製作精良、選題有趣的 Podcast 前十名沒有它呢?
  • Techmeme Ride Home:通勤時當新聞聽,通常聽完差不多就知道今天重要的科技新聞有哪些

YouTube

  • MKBHD:喜歡他的拍攝風格,大多是為了看實體產品的樣貌,補足平時文字閱讀或聽的缺陷,也很愛他之前跟 YouTube Originals 合作的 Retro Tech 系列,看看老派科技的樣子。
  • Sam Chui:看別人到處搭商務艙、頭等艙,看看航空公司都怎麼服務這些高端人士,很多陸地上的服務搬到空中真的超乎想像。

獲取什麼科技產品的資訊你會覺得很有收穫?

我很欣賞有好產品品味的人,不過目前我無法明確定義何謂「好的產品品味」,很可能是產品或服務的願景、模式甚至是使用體驗讓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覺。就像一個人學語言會有語感,套用在產品就是一種產品感吧。

所以我獲取資訊的來源都會找有這方面傾向的「人」,從這些人的視角去看趨勢、市場分析、商業模式,甚至是當時做決策的思考脈絡等,讓我對既有產品或服務有更多想像,對我來說就是有收穫。

你平時會分享科技產品的資訊嗎?

會,不過我比較不會主動去分享,我都是直接將平時看到的東西,當作書籤收藏一樣分享在 Twitter。而這個做法當初只是覺得方便,再加上這樣對個人的網路社群形象也有加分,沒想到之前有個追蹤我的人是 LTUX 的發起人,因為覺得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資訊很有趣,就有被邀請參加活動,對我來說很新鮮,沒想到有這樣的緣分。

你覺得怎麼樣才是一個好的科技產品?

我很信仰 Dieter Rams 說的 Less is Better,好的科技產品平常不會是多餘的存在,平常也不會大聲喧嘩干擾你,但懂得在你需要的時候現身,讓你能舒適、愉悅、有效率地完成目標。

目前或近期有哪些科技產品,符合你上述的定義嗎?

Nike Training Club、Flow

你會怎麼介紹 TechTech 給其他人?

TechTech 是中文版 Product Hunt,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科技產品,也認識有相同產品品味的同好。

有沒有什麼話想和其他讀者說?

我們多用實際行動鼓勵願意分享的人吧,例如快來報名成為 Tech Lover 與仲平聊天,分享給其它也同樣熱愛科技產品的朋友們。

有沒有什麼想宣傳推廣的事情?

我們團隊在尋找 Senior UX Designer,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考我在 Twitter 分享的徵才與工作資訊。歡迎來聊聊,害羞的話也可以直接透過 Linkedin 投遞履歷,或者寄信件給我們家老大(主管):chiayucy.hsu@ogilvy.com

你也是科技愛好者嗎?歡迎預約參與訪談!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並選取一個方便參與訪談的時段。期待能透過這次訪談更認識你,同時也讓你更認識我們,幫助我們打造更好的產品與服務!https://app.simplymeet.me/techtech/interview-appointment

如有任何問題或建議,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TechTech 是一個科技愛好者探索知識和分享知識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探索其他人使用的工具與方法,也可以透過分享你自己的工具與方法,來獲得社群的支持與回饋。

TechTech is a place for tech lovers to explore and share knowledge. You can explore the tools and methods from others, and share your own to get community support and feedba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