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拆解】30歲先想轉行?小心誤墮「職場斷崖」
編按:本文由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趙曉璃撰寫
寫在前面的話:
要說一個人在職場中最怕的是什麼?
薪資漲不上去?
同事難以相處?
領導嚴格挑剔?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可以歸結於一點,那就是,別人在職場中步步為營、不斷成長,而你卻停滯不前,一直在原地打轉。
如果你發現,工作多年之後,不論薪資還是職場關係都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你不妨反思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在真實諮詢案例的基礎上做了必要的文學加工和處理,希望各位多去關注問題背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或許能有別樣的啟發和幫助。
奮鬥八年一無所長:怎樣挽救停滯不前的自己?
案例:我快30了,卻依然不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
曉晨(化名)找我諮詢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趙老師,聽說你是做培訓的,我們是同行呢。」
我瀏覽了她的信息收集表,果然,她目前在一家培訓機構當輔導老師,主要給初高中生輔導生物課。
按照她的說法,目前她的工作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尷尬困境,在去和留之間舉棋不定,徘徊不前。
我問曉晨,有沒有考慮過什麼職業呢?
曉晨嘆了口氣:「我發現自己一無所長,眼看就要30歲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曉晨說,她這次來找我,是希望我能夠幫她尋找一份適合她的行業。
我認為這事沒這麼簡單。
在我接觸的來詢者中,有很多人遇到困難時喜歡打著「選擇」的旗號,希望我能給到他們一份適合的選擇。
但經驗告訴我,這裡面有很多人口口聲聲號稱的「選擇」,其實只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幌子。
剖析:迷茫的背後,到底潛藏著怎樣的玄機?
曉晨是化工專業背景,但和很多人一樣,她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畢業後經家人介紹,來到藥廠工作,一幹就是七年多,如今轉行培訓,感覺糟糕極了。
聽了曉晨的描述之後,我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對她的職業現狀進行專業測評。
測評結果發現,目前曉晨還沒有出現任何職業倦怠的徵兆,另外她入行的時間非常短,我需要明確的是,到底是什麼讓她感到如此疲憊不堪?
我注意到當事人在陳述的時候,用了大量的語氣詞還有很多口頭禪,譬如「煩死了」、「好討厭」等等,這些都表明,來詢者並沒有進入良好的諮詢狀態,她對目前這份職業積累了大量的情緒。
情緒從何而來?
「從你的職業經歷來看,之前你在一家藥廠工作了七年多,為何在三個月之前轉行做培訓呢?當時促使你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麼?」我問。
尋找初心,有助於我們抽絲剝繭,找到真正的問題。
「你有所不知,」曉晨侃侃而談:「當時那份工作環境糟糕的要命,到處都是化學藥品,一到廠裡到處都是粉塵,我本來就有過敏性鼻炎,到那裡就忍不住打噴嚏,後來覺得實在受不了了,這樣下去鼻炎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考慮再三,這才出來做培訓的。」
「如今培訓這份工作的環境是不是比以前藥廠要好很多?」我問曉晨。
「是的,確實好很多,並且這家培訓機構有一點特別好的地方,就是他們都不用黑白和粉筆,而是用玻璃板加黑色記號筆寫板書,這樣就不大有粉塵,我的鼻子總算好受多了。當然還有個因素就是,好的輔導老師一個月收入也是相當不錯的,比技術員好多了。」曉晨說。
由此可見,促使曉晨轉行的動機是工作環境。
轉行之後,這個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然而收入方面,由於目前她並沒有完全勝任,所以課時量不多,課時並沒有拿到預期的那麼多。
而曉晨目前嚷嚷著不想做了,八成是在這份工作中遇到了困難與挫折。
原因:不關注自身提升,很容易「停滯不前」
曉晨在我的引導下,終於說出了自己極不願意面對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曉晨從一名製藥廠的員工轉行為一名初高中生物培訓老師,這次職業的跨度並不像自己之前想像的那麼簡單。
曉晨最開始的設想就是,做一名培訓師,至少會單純而容易的多。
可事實卻完全相反。
在製藥廠上班那會兒,曉晨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藥品的檢測,不需要和他人發生怎樣的互動。
而轉行做培訓師之後她才發現,這份工作不是光自己備好課上好課就可以的,還要面對學生的各種突發性的提問,還要顧及學生對你的評價,最要命的是,如果學生不認可你,可能還會有退費的風險。
對於任何一家商業機構的老師而言,如果發生一次退費,幾乎可以量定為「重大過失」。
曉晨在開始上課那會兒,就遭遇過一位學生因不滿意她的課要求退費的尷尬處境。
我問曉晨:「你平時都是怎麼備課的?」
曉晨說:「我就是做題呀,可不論我怎麼做題,都發現自己無法得高分,這也是讓我倍受打擊的一個原因。」
「似乎問題出在做題上。如果我們做些努力能夠改變目前的窘境,你覺得最主要的應該是什麼努力呢?」我問。
「我也不知道呀。」曉晨顯得無比焦慮。
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顯然,曉晨並不曾把自己放在一位教學者的位置上,她依然按照之前多年養成的學生思維在做事,義無反顧地跳入題海中拼命做題,卻從來不曾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考慮。
例如,這道題的命題目的是什麼?解題思路又是怎樣的?又有哪些易混淆的知識點?等等。
也就是說,她依然停留在「為了做題而做題」的思維階段,卻不曾養成「如何更有效地做出一道題」的思維習慣。
在這一次轉行之前,曉晨並不曾對培訓行業做個全面的了解,也沒有觀摩過名師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她只是衝著培訓業相對優越的工作環境以及一份看起來不錯的收入,便斷然選擇了轉行,在此之前,她沒有關注這份職業需要的素質與能力,也沒有為這次轉行做充足的能力儲備,導致自己屢屢受挫,甚至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這就是傳說中的「職業斷崖」。
職業斷崖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當事人在做職業選擇的時候,只是貪圖物質、權利、榮譽、舒適度等各方面的誘惑,只顧著飄然趕路,卻不曾低頭看路,更不曾關注過自己的內在提升。
於是走著走著,就發現自己來到了一處斷崖上,並且是自己邁不過去的一道斷崖。
策略:停滯不前,需要雙管齊下
經過層層分析,曉晨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然而該如何改變目前的困境呢?
一是戒貪,二是蓄能,兩者須齊頭並進,雙管齊下。
所謂戒貪,就是當事人必須認識到,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是根本無法達到當初的預期的,比如當初曉晨以為的不菲的收入,在教學能力沒有提高上來之前,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的。
針對這種情況,曉晨需要將這部分期望值降低,她需要學會接納目前收入的不足,並製定一步步切實可行的計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道。
有慾望當然很正常,適當的慾望還是個人成就的重要動機與推力。
如果慾望遠遠超過當下的能力與資源,就是「貪婪」。
讓人痛苦的不是慾望本身,而是貪婪。
所謂蓄能,對目前的曉晨而言,先不要一味考慮賺錢,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與提升。
比起一個人不得法的埋頭苦幹,接近周圍優秀的同事,觀摩優秀老師的上課,及時向身邊人請教不啻為一個有效的方法。
與此同時,還可以向外尋找資源,比如通過網絡搜索名師教學視頻,細細揣摩,並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再不斷地收集反饋予以改進,經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就有希望邁過這道斷崖,去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總結:跳出舒適區的重要一課,在於直面問題
我記得陳華亭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當問題來了的時候,你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因為問題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如果解決了它,你將迎來一個更好的自己;而如果你就此退縮,你將會被擋在門外,永遠看不見絢爛的美景。」
逃避問題是人類的本能,至少在逃避的那一刻我們是倍感舒服的,它迎合了我們與生俱來的惰性,卻是我們成長的頭號大敵。
而類似於曉晨這樣的糾結,並不只是個例。
現實中,有多少人不滿意目前的現狀,一方面在頭腦中構築一個完美的世界,另一方面卻遲遲不肯邁出第一步,永遠都在等待好機會的垂青,卻永遠等不來更好的機會。
於是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糾結搖擺,到最後只剩下無奈與無力。
當迷茫與痛苦到來的時候,或許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證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唯此才能抵消頭腦對於不確定的未來產生的焦慮情緒。
雖然未來遙不可及,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不論多遠的未來,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當下構築而成。
-職場小貼士-
在跳槽或轉行之前,不妨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你可曾深入了解相關的行業信息?
可曾做過一些積極的實踐?
可知道新的崗位需要怎樣的能力?
你又做了哪些相應的準備?
如果這四個問題中,你無法清楚回答,那麼小心,即便換了職業,也未必能如你所願般獲得成長。
每一個行業或職業,都會有它光鮮的一面,也有它不為人知的辛苦與磨礪,每一次選擇時,不要光貪圖表面上的風光與誘惑,還要清楚自己是否具備對應的能力,以及,該如何立足當下去發力,如此,才能推動自己不斷前行。
「1969年這一年,總是讓我想起進退兩難的泥沼 — 每邁一步都幾乎把整隻鞋陷掉那般滯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這片泥沼中氣喘吁籲地挪動腳步,前方一無所見,後面渺無來者,只有昏暗的泥沼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