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廷:我們會因為理想而遇到挫折,但不能因為挫折放棄理想。

或許生病有安寧治療,但國家哪能安寧治療?

Miao Hsuan Chiang
TEDxNTUE
8 min readJun 30, 2019

--

台大校長遴選爭議,林彥廷和學生在椰林大道要求回歸學生作為校園主體討論。

法律規定滿20歲為國民可以行使投票權,但高中時期積極投入辯論社,討論多元社會議題的林彥廷,18歲就覺得自己比大多數社會人士了解社會議題,但為什麼不能投票?如果說優良的公民是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那他從高中時在學校就開始展現自己的的公民素養與行動。「每個高中都會有一個難吃的合作社」他說,林彥廷和同學成立學生會的契機是一碗咖哩飯,裡面有鐵絲、有硬幣,無奇不有。雖然這已經是眾所皆知的消息,但同學多半忍氣吞聲,直到Facebook的出現讓同學有管道在靠北版發聲,大家才開始認真討論該如何解決,此時才發現學校只有班聯會沒有學生會。因此林彥廷和同學主動查詢法規、找案例,才成立學生會幫助解決學生的問題。考上台大法律系後,他決定參選學生會會長,並以近五年來最高得票率當選台大學生會會長。在這樣的經歷中,他體會到:

「體制內的方法仍然可行,但需要體制外的力量相互呼應。」

體制內指的是修改法條,體制外指的是社會輿論、Facebook串連、靜坐等等。他之所以選擇進入學生會或是法律系,是因為他認為在熱情之後還是要回到修改體制內的程序,才能達到真正的改變。

林彥廷倡議18歲公民權形象照(有選票才有聲音)。

從辯場到法律系

經歷高中辯論社的鍛鍊,林彥廷學會吸收資料的能力、了解公共政策的討論方式與荒謬,以及認識死刑、器官移植、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議題,但進到法律系後運用法學觀點,讓他能用迥然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認識這些議題。舉例來說,高中時的他會認為通姦罪是維護社會道德、風氣的工具,但這個工具使用與否有許多判斷標準,像是嚴謹、中等、寬鬆的比例原則。

擁有法學觀念後,林彥廷開始思考電視中的恐龍、奶嘴法官是否真的判決不當?他說:「法官和律師並非僅是背誦法條就可以考上,所以我們真的有比學長姐厲害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多數法官判案時一定有其道理所在。」因此他不再看到新聞就批評、不再主觀認為某件事情會沒道理的出現。不過,他也提到法律是一個權威的行業,醫師、老師都是,我們會慢慢相信權威,但仍然要保持挑戰權威。認識各法律學說和背後不同的價值判准後,林彥廷有了態度上的轉變──「社會上的聲音不一定都要和自己的一樣的態度」,因為社會有不同的價值判准才會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音才能有多元價值的社會。

「我們會慢慢相信權威,但仍要保持挑戰權威。」

運作台大學生會:如何讓學生更願意參與投入?

學生會在大學生活中若有似無的存在,如何讓學生看到、感受到進而去參與學生會的事務?內部管理與外部經營是同等的重要,林彥廷侃侃而談他運作組織的方式。200人的學生會,10個部門、2個副會長和1個會長,講求效率主義的他,利用科層制度讓副會長各管理五個部門,每週一次的行政會議就會由各部門報告事項,讓資訊可以流通。在他任內新設立的兩個部門:外務部和永續部,利用台大電影節例行性的活動,讓兩個新部門去挑選相關的影片,讓學生可以感受到新部門的運作。又或者是舉辦活動時使用環保餐盤,使活動部和永續部能夠跨部門合作。另外創新設置秘書部雙主修制,讓執行行政工作的秘書部部員也可以進入其他任務的部門,不僅秘書部可以成為資訊融會貫通的部門外,會長直接管理秘書部也能更了解個部門狀況。

談完了內部管理,林彥廷接著說:「要先讓大家看到這件事情和我有關,他們才想說我要去做還是不要去做。」就好比今天買醬油,一般人不會特別想買哪一個牌子的醬油,但如果電視上有打過廣告讓你覺得「哦~好像很好吃欸~」就會想去買,如果沒有感覺很好吃就不會去買,這就是看得到、感受得到、願意參與,不論是商業、學校或議題都是同樣的模式。為什麼會講到議題呢?他特別提到過去很多人做議題都會感覺到「你們都不關心,你們終究會被壞人統治」的心態,卻沒想到大眾之所以不關心是因為自身沒做好傳播的工作。每個人的興趣喜好不同,有些人愛打電動、有些人愛看體育、有些人愛看時政,不能責怪他人不看自己的內容。可以先把內容做得好看、宣傳設計成功,事情才會成功。

政治黑暗中如何前進

歷經中國好歌聲事件、台大校長遴選風波、卸任後因為推動返鄉列車與支持同性婚姻公投被媒體抹黑攻擊,一兩年的時間內好像一窺政治角力與媒體操作的內幕,林彥廷說起台大校長遴選風波後的過程,台大遴選風波時流出配票單的資料,上頭寫有「請林彥廷吃早餐」,他也確實接到一通邀約見面的電話,但他回絕了。因此他認為這份資料的可信度高。他說:「我是唯一的學生代表,我敢說我超然獨立、積極認真,結果前幾次開會都是在演戲嗎?」不禁浮出:難道大人的世界都是已經被決定好的,無法由我們改變嗎?

而身為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的理事長,因為推動支持同婚公投的返鄉列車募資與某政黨利益不符,因此被新聞抹黑「林彥廷經費使用不明」,甚至稱林彥廷為民進黨新潮流派系重點培養的學生,令他最不服的是整篇報導僅來自於台大黑特版上的貼文,記者未經查證便刊登新聞。對此,林彥廷表示對台灣媒體道德淪喪、公器私用感到非常失望。雖然感到失望,卻不能感到絕望是他的信念。他說:「家人如果得重病難道要放棄治療嗎?或許生病有安寧治療,但國家哪能安寧治療?」使命感以及學生會政策累積起的動能促使他不斷前進。他微笑的分享起任內一件微小卻令他非常自豪的改革,就是將一班搭上註定會遲到的校車,調整時間讓學生可以搭乘、準時上課。他們做了交通路網以及乘客的調查,呈報給學校,儘管這本是學校應該要做的事。雖然僅是一件小事,卻讓許多學生感受到學生會帶來的好處,林彥廷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

「微小的改變卻可以帶來那麼多方便。」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主辦台灣撐香港反送中活動,林彥廷上台發言。

關於學習、公共議題的態度

面對社會議題可以用輕鬆、較沒包袱的角度看待,現在的我們沒有太多的經濟、人際壓力,可以像八爪章魚,多方觸碰新事物是最有用的。如果今天是瘋狂關注環保,同時間卻可能會忽略經濟的議題。舉一個蠻常見的論辯,若不要核電又不要空汙,那電力到底要怎麼來?電力的來源爲何?影響產業多深?就要多面向的了解,經濟的面相、產業的面相、能源的面相等等。一天有24小時,每天有八小時可以睡覺,可以吸收新知,所以要把握現在這個階段。

面對新聞事件,剛開始先用無我的角度吸收,再用批判的角度思考,像是看到中時的報導為什麼要這樣寫?批判性沒問題,但是在破壞性的思考之後,應該要再提出建設性的思考。這樣對於我們的成長才有幫助,當我們說這個政策不好,雖然我們沒有責任去提出一個更好政策,但仍可以試圖去提出解方。

「破壞性的思考後,應要再提出建設性的回應,這才能幫助我們成長。」

最後學習上的建議,就是唸高中千萬不要只讀課內的書,應該多嘗試課外活動,這會影響你去認識更多的人或是開闊自己眼界。大學生則是要多涉獵自己專業以外的事情,因為高中沒有專業但大學有專業,而你可以把它們合併在一起。例如:法律系跟資工或資管的關聯。歐盟最近推出更新保護隱私權的法規,若只懂法律怎麼知道電腦裡哪些東西是屬於個人的隱私,或許網路瀏覽器一般文組還能理解,說到cookie、api更專業的領域時就要靠跨領域知識的吸收,才能形成專業和專業嫁接的橋樑,這才是我們大學生應該要去做的。

林彥廷講話時,咬字清楚、邏輯明確,且對於訪問題目內的一字一句都很仔細的回應,短短一個小時內的談話中充分展現他過去種種所歷練出的能力。在訪談後留下的餘韻,是一股積極正向且堅定的味道 — — 台灣的未來在我們的手裡,我們有能力改變,不管再堅困都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的家,我們一輩子的家鄉。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TEDx NTUE 國北教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或者「多按幾下 Claps」支持我們!(cc.

--

--

Miao Hsuan Chiang
TEDxNTUE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109級。從小受台灣教育長大,直到進入教育系才發現教育的本質是「這麼一回事」。大一寒暑假參加偏鄉服務梯隊;大二開始在補習班教社會科,對象從國小到高中、入小校觀課;升大三暑假飛到紐西蘭小學進行為期三周的見習,帶著滿滿的探究式學習經驗歸國。熱愛台灣,期待用教育讓台灣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