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博雅教育?

Claire Lee
TEDxTaipei
Published in
4 min readFeb 2, 2018

原來歷史和我們想像的不同

呂世浩老師在2014年會中用生動的方式,帶領聽眾們一同進入看似枯燥無趣的歷史書籍,翻轉了許多人對歷史學的想像。許多人原本深受傳統刻板的填鴨式教育之苦,認為歷史科只是死背年份和事件。經過老師的分享,大家紛紛驚呼:原來歷史不是一個個陳舊的故事,而是蘊藏大量智慧的寶庫。

原來,古人並不是這樣學習歷史的,當他們研讀歷史事件時,他們並非單純背誦事件發生的年月和細節,而是將自己融入其中,設身處地思考:如果處在同樣的環境,自己有哪些選擇、能否做出更好的決定?透過這樣的訓練,當現實中遇到類似的情況,便有足夠的例子參考,做出最恰當的決定。

事實上不只是歷史科,許多基礎學科如語文、哲學,原本都是相當實用的科目。傳統儒家須學完六藝以了解社會的運作以及成年人所需掌握的技能。西方先哲則用修辭學磨練溝通的技巧、用哲學促進學生思考的完整。這樣的教育稱作博雅教育。

然而這些教育模式現在已不再被重視。為什麼古今教育方式會有如此轉變?呂老師認為這和工業革命後的變革有關,工業革命前的教育注重的是作為人需要的解決問題能力。工業革命後,技術的革新和工匠技藝成為主流,我們的教育開始傾向培養一個工匠而非一個成人。

Liz Coleman: A call to reinvent liberal arts education

不被重視的通識教育

這樣的問題不只出現在亞洲,國外學者也有提出類似的看法,美國Bennington College的校長Elizabeth Coleman認為,西方引以為傲的博雅教育傳統正在喪失,我們越是只專注在一個領域,反而越和社會、和自身心靈脫節。

由於學制,大學生們在被迫先選一個有興趣的學科後,便持續努力成為該領域的專才,然而,學習的時間越來越久,卻也越來越狹隘,技能以外的價值也越來越不被重視。大學教育原本的目的,是希望增加知識應用的廣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度。但現在,一般學生再也不去思考「我們對這個社會能有什麼影響?」、「我們和社會的關係是什麼?」。

當我們停止從思考各種跨領域的問題之中去學習,而由純粹機械式的工匠思維去看世界,帶來的將會是價值觀的失落,人們過往依賴的道德觀和價值準則被拋諸腦後,當我們回頭觀察自己的內在時,只剩下單調的理性。理性或許可以解釋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卻無法解答你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無法解答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無法解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該是如何。

這樣的失落感對現代社會有極大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會同時造成社會的疏離。公德心、公民素養因而產生危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建博雅教育的原因。

博雅教育和社會健全息息相關

Coleman認為,**當我們開始重新意識到博雅教育的重要時,會促使更多人去思考人與世界的關係,不論是環境的威脅、財富分配的不均、能源的利用、或是政治的改革,都是息息相關的議題,而非零散的多個問題。*

如果要復原文科教育的真實面貌,要從根本的思考開始,讓學生充分運用智力和想像力,去瞭解他們作為群體和個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將政治、社會、醫療、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作為指標來設計課程,並且儘量讓學科之間能夠互相融合,讓學生可以從更高的角度去觀察問題。

與傳統學習方式不同,這樣的教育強調行動,而行動能促使人思考。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時,他們將會發現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學科能力,而這是單靠興趣取向不一定能找到的。這時傳統文科和其他一般學科便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修辭學告訴你如何將語言發揮最大力量、設計教你如何組織萬物,歷史則教你從古人遇到的問題中找答案。

不論在東方或西方,只注重專門學科而忽視全人教育的缺點都已為人所注意到。當我們能夠停止單單埋頭於追求技術或能力,而將我們現有的知識與人類面臨的問題作結合,我們會更瞭解自己能夠做到什麼,進而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撰稿:Ivan Weng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tedxtaipe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