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驚奇的藝術

Jamie Chang
TEDxTaipei
Published in
7 min readMar 12, 2019

奧斯卡熱潮持續延燒,而由李安所執導,在台灣拍攝,並拿下四座小金人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成為近日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其中,不僅片中無數美不勝收的大海場景令人回味,更由於負責製作本片視覺特效的 Rhythm & Hues Studios 公司遭遇財務危機,並在頒獎典禮當天於場外抗議,讓許多人注意到電影特效產業的重要性、發展現況與困境。

為此,TEDxTaipei 特別介紹兩則電影特效的演講,由資深特效人 Robert Legato 與 Ed Ulbrich 揭開《阿波羅13》、《鐵達尼號》、《雨果的冒險》、和《班傑明的奇幻旅程》背後令人驚嘆的特效技術,喜愛這幾部電影的讀者千萬別錯過了!

用視覺欺騙大腦,呈現心中的「真實」

電影的本質,就是用快速播放圖片所造成視覺殘留來欺騙我們的腦;而電影中的特效拉高這種「幻術」的層次:呈現出超越物質世界、但更貼近人們想像與情感的畫面,因為只要我們騙過腦,大腦就會如熱戀中的情侶般盲目,不顧一切人工假造的畫面,只為感受電影中所呈現的美好氛圍!

《阿波羅13》、《鐵達尼號》、《雨果的冒險》的視覺特效總監 Robert Legato 曾做過兩個有趣的實驗。首先,為了知道人們被哪些畫面吸引,他在拍攝《阿波羅13》前邀請一群人觀賞真正的太空梭升空畫面,並在影片結束後立即請大家說出印象最深的片段。他發現,人們會改變影片內容,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他因此明瞭,電影特效要做的並非截取或複製事物真實的畫面,而是捕捉人們腦中的想像!下圖中,我們看見滅火器和錫罐做成的太空梭模型,而取景角度則是匯聚了不同人的記憶再加上自由創作,就成了《阿波羅13》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升空場景了!

然而,不只是觀眾,就連真正參與過升空計劃的太空人也不會有「符合真實」的記憶!Robert Legato 做的第二個小實驗,就是將拍攝完成的影片給NASA諮詢師檢查其中細節。不出所料的,這位曾是阿波羅15計劃的太空人的批評影片充滿錯誤、完全不合常理,但有趣的是,當導演播放了他自己出任務的實際錄影資料,他卻說:這也是錯的!也就是說,人們的記憶從來就不等同現實世界的真實!

當然,電影特效也會遇上需要完全仿真的時候。《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曾親自搭乘潛艇到海中拍攝沈船,帶回不可思議的美麗畫面,但,整部電影光靠他所拍下的畫面並不夠;他請來 Legato 填補畫面間的空白,代表 Legato 現在必須創造出與真實沈船水準相當的畫面!於是,他們在車庫製做了縮小的鐵達尼號和潛水艇,在煙霧中拍攝所需的畫面。

演講中所播放的影片片段穿插了導演拍攝的真實沈船(下圖左列)以及特效人員創造出的景象(下圖右列),Legato 也分享了兩者之間最顯而易見的差別:由於導演在深海拍攝時,不可能拍攝到自己乘坐的潛水艇,因此只要有兩艘潛水艇同時出現於畫面中的場景,就是特效團隊的傑作!

《雨果的冒險》則是 Robert Legato 另一部精彩作品,其中,電影裡車站警衛的被火車拖行的畫面是怎麼拍的呢?讓演員被火車拖行過於危險,且攝影棚內的火車也是固定的、不可能移動。因此,他們利用俄國導演 Sergel Eisenstein 在 1910 年發明的拍攝方式,讓攝影機與人物所站地板一起移動(下圖右),如此一來,背後靜止的火車拍出來就像是移動的狀態了(下圖左)。

此外,「一鏡到底」的鏡頭也是假造出的幻象。為了讓觀眾與這個以火車站為家的男孩一起穿梭在車站深處的重重密道,團隊用了五個場景、請兩位不同的男孩,在不同時間拍攝了五次!下圖左邊是第一個場景的結束鏡頭,右邊則是第二個場景的開始之處;將左右兩段影像融合後,就會是中間的「一鏡到底」畫面了!

放棄現有工具,尋找更傑出的科技!

另一部電影特效工業界傳奇的電影,就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特效師 Ed Ulbrich 在演講 揭露班傑明巴頓「做臉」過程中分享了這部被稱作「聖杯傳奇」的電影的製作過程:主角班傑明的頭部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完全由電腦合成!在導演大衛芬奇的堅持下,Ed Ulbrich 與團隊決心要用同一位演員飾演主角、不靠任何化妝技術來拍攝返老還童的班傑明!

首先,劇組決定將班傑明的頭與身體分開,讓不同年齡的不同演員演出班傑明各個人生階段的身軀,而演員演出時,頭戴藍色的頭套(下圖左上角),方便日後特效團隊將頭部替換成布萊德彼特的頭。接著,他們在布萊德彼特臉上塗滿感應磷粉(下圖右上角),利用「輪廓提取技術(Contour)」和「臉部表情辨識系統(FACS)」,搜集他臉部的 70 種基本表情動作,組合出他的無限多表情!

但這還不夠。為了呈現不同年齡的臉部表情,劇組請來化妝特效大師 Rick Baker 和超現實雕刻家 Kazu Tsuji 製作了三個班傑明的雕塑模型(下圖左下角),分別是 80、70、60歲的樣子,再將剛剛建立的「布萊德彼特的表情目錄」資料數據重新定向到模型上(下圖右下角)。經歷了好幾種技術的疊合,我們終於獲得了班傑明在不同年齡的所有表情!

其中,「輪廓提取技術(Contour)」十分值得一提。當時已有「動態捕捉技術」,也就是讓演員身著緊身衣,利用四周的紅外線感應來捕捉緊身衣上的反光標記點,再由動畫師將數據輸入到電腦 3D 人物上。但因為此技術所呈現的臉部表情如下圖右側所示,十分粗糙,他們便放棄了這個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轉往其他領域找尋新科技,而磷粉感應的輪廓提取技術整合最新的軟體程式碼,終於讓劇組獲得點與點之間的細緻變化,呈現出骨頭與皮膚在不同年齡的變動,皺紋、酒窩、細紋等等,毫不遺漏!(下圖左側)

除此之外,特效團隊更須創造出燈光系統,好讓頭部與身體接上時能融入各個場景的光線,更設計了眼睛系統,並依據布萊德的齒模雕塑出不同年紀的牙齒。

最後,一個稱作「情緒捕捉技術」的過程,將先前所製造出的表情細緻的添加上電腦做不出的豐富情感。整個過程花了特效製片公司 155 人共兩年的時間,其中的奧妙難以在短短十八分鐘內分享完!光是幾秒鐘的片段,就是數十個繁複的拍攝及製作過程堆疊而成,而觀眾幾乎不會察覺到這些都只是虛擬出的影像!

從製作層面來看,特效無疑就是電影的靈魂。電影特效團隊利用最先進的科技工具,融合最精緻的藝術媒材,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模擬現實世界的運作,甚至構築出遠超過現實、卻更能感動人心的想像國度;一個短短幾秒鐘的鏡頭包含了無數專業技術人員和藝術家的細心雕琢,而瑣碎繁複的工作內容更需要無比的耐心與堅持!

現今,電影特效工業並未受到與其價值相應的重視,不僅特效公司面臨財務危機、大眾的目光也時常只聚焦於知名演員和導演。藉著分享更多精彩的電影幕後製作過程,我們除了向每一位成就出觀眾聲聲讚嘆與感動的技術人員至上敬意,更希望能為觀眾帶來欣賞電影時的不同視野!下次走進戲院,除了欣賞劇中故事與演員演技,不妨也在觀影後試著認識電影中的特效肌理吧!

撰稿:劉耘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tedxtaipe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