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自拔地愛上自己:從古希臘到21世紀,自戀的故事從未停止
自戀的神話
關於「水仙花」的希臘神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少年納西瑟斯(Narcissus)的俊美外貌使眾人深深著迷,但是他卻對眾人的迷戀無動於衷。
然而,有一日,在狩獵中的納西瑟斯無意間瞥見自己的湖中倒影,更無法自拔地愛上了它,最終因無法離它遠去而死在湖畔。而在納斯瑟斯死後,一朵花在他死去的地方綻放,那朵花因此得名「納西瑟斯」,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水仙花。
事實上,這個神話不僅和美麗的水仙花有關,也和「自戀」(narcissism)息息相關。畢竟,從這個神話中,我們可以發現自戀的核心意旨:被高估,且有時有害的自我陶醉。
而「自戀」的情形也不僅限於希臘神話中,更頻頻出現於21世紀的社會裡。以下,TED-ED便對「自戀」一事做簡單的介紹,讓大家對這個從古希臘流傳至今的情形有進一步的瞭解。
誇大的自我形象
首先,「自戀」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一種誇大和膨脹的自我形象」。自戀者在某種程度上,都認為他們長得比較好看、比較聰明,比別人更為重要,而且值得特殊的待遇。在這些自戀者之中,又可以分為兩種人格特質:「浮誇型自戀」和「脆弱型自戀」。而在這兩者之中,以浮誇型自戀較為常見。
浮誇型與脆弱型
浮誇型自戀的特點是外向、具有主導性,並且渴望關注,以及隨之而來的地位和權力;脆弱型的自戀者則較為文靜矜持。他們對於權利非常敏感,但是往往容易被威脅和輕視。
而無論是在哪一種案例中,我們都可發現,自戀的陰暗面只有經過很長一間後才會顯現出來。尤其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被挑戰的時候,他們可能變得憤憤不平,或是具有攻擊性。
而除了上述兩者之外,事實上,還存在著另一種極端的自戀形式:「自戀型人格障礙」。根據影片所述,人口中有1%到2%的人會有這種障礙,而且多為男性。
受這種症狀所苦的人,大多會表現出自視甚高、難有同情心、特權意識,和需要被崇拜和關注等特質;而使得這些特質成為障礙的原因,則是因為他們主導了別人的生活,並且造成嚴重的麻煩。
導致自戀的原因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自戀呢?根據影片所述,基因與環境都可能是導致自戀的因素。相關研究顯示,「自戀」可能是因為某種基因成分起了作用,然而,我們目前還無法知道是哪些基因的影響;而就外在環境的部分,則相對明確了不少。
影片中舉例說道,如果父母把孩子捧得很高,可能助長他們變成浮誇型自戀者;冷酷、控制慾強的父母,則可能養出脆弱型的自戀小孩。此外,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似乎也較常見到「自戀」的情形。
好消息是,「自戀」的問題是可以獲得改善的!從心理療法,或者是增強同情心的訓練中,自戀者可以練習客觀審視自身行為,並且學習關心他人。只不過這些練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畢竟,從不討喜的角度進行自我反省,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撰稿:郭慧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tedxtaip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