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可思議的壯遊

Jamie Chang
TEDxTaipei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pr 3, 2019

台灣超級馬拉松運動家陳彥博在幾週前完成了加拿大七百公里極地橫越賽,歷經11天意志與體力的考驗,成為第一個挑戰成功的亞洲人。近日,他在臉書上分享賽後調養身心的過程,不僅身軀瘦了許多,賽後整整七個晚上更是被同樣的噩夢驚醒,以為自己還在育空的雪地裡,孤立無援,面對未知與漫漫長路…。

陳彥博說,參加極限運動讓他發現存在世界的價值;而不管在哪個領域,所有像陳彥博一樣挑戰極限、甚至為此冒著生命危險的人們,勢必都要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這麼辛苦、危險、不適,到底為什麼還要去做?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英國極地運動家 Ben Saunders 這樣回答這個問題:「靈感和成長只會從逆境與挑戰中萌生,唯有踏出舒適圈、邁入未知的領域才能獲得!」

挑戰,只因它的召喚

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的名言:「因為山就在那裡」源自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他也曾思索著一樣的問題,說到:「源源不絕的資訊會不會偷走我們想像的能力,或者取代我們實踐夢想的行動力?畢竟,如果已經有人完成了某個地區的探險,而我們都能以虛擬方式參與,那人們何必離家探險?」

馬洛禮在 1924 年攻頂喜瑪拉雅山時失去蹤影,如今我們僅知道,當年的6月8日中午,他的同伴抬頭望向山峰,在山頂不遠處的岩壁上瞥見一個移動中小黑點,而這個身影隨即被陰雲遮蔽,人們直到 1999 年才在山谷發現他的遺體;至今,仍沒有證據能確知他是否是比愛德蒙.希拉瑞(Edmund Percival Hillary)也就是記錄中最早攻頂之人,還早三十年登上埃佛勒斯峰頂。

照片中後排左二的馬洛禮看上去灑脫不羈,而他相信人內心有些東西會回應著山峰發出的召喚,那些非常艱困、尚未有人達成過的挑戰更能激發人們探索極致的欲望。Ben Saunders 不確定人心是否真存在這樣極端不理性的欲望,但至少在他的生命經驗裡,這樣的嚮往是確實存在的。

在2012年這場演講,以及2005年《踏著雪橇去北極》這兩場演講中,Saunders 訴說他26歲時獨自跨越北極,歷時72天的孤獨和恐懼,以及在達成那瞬間狂喜不已的歷程。

途中,他感受著方圓萬里之內只有自己一人的寂寞,也看著冰層隨著季節變化日漸崩裂,茫茫雪地中沒有任何指標和路線,唯一能證明他抵達北極點的證據,僅是一張模糊的GPS照片,螢幕上顯示著「位置:北緯90度」。

「北緯九十度整,好奇特的感受!現在這整個地球在我的腳下旋轉…一整個星球在我腳下!」

他站在北極點上,拍了照、錄了影,接著先用體溫暖了衛星電話的電池後,分別撥給母親、女友、和贊助商的執行長,但這三通電話卻都接到語音信箱。這種狂喜卻無從分享、極度喜悅與極度寂寞交融的瞬間,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若非親身體驗,恐怕我們永遠也無法想像。

橫跨北極的過去與未來

除了過程的艱辛與寂寞,Saunders 的極地冒險也經歷過失敗。2001年,年僅23歲的他嘗試了第一次遠征。他與一位經驗豐富的探險家滑雪至北極,但探險才剛開始,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發生了:他們被北極熊攻擊、遇上極度惡劣的反常天氣、食物不夠導致身體虛弱..。最後,他們的腳步趕不上冰層融化的速度,只得讓直升機前來搭救。

Saunders 花了三年的時間才從這次的失敗困頓、沮喪、以及負債中重新振作;這次,為了達成他的夢想,他與世界上最頂尖的營養學家合作,制訂了全新的營養策略,為的就是「獨自」完成這趟被形容為「比攀登艾佛勒斯峰還危險 10 倍」的穿越北極探險,而他也的確做到了!

那麼,接下來呢?Saunders 的下一個目標是:三人步行來回南極點!(規劃路程為左圖紅線)

約距今一百年前,右圖中的探險隊曾歷經困境到達南極點,卻發現挪威隊伍早已到達;回程時這一行五人不幸罹難,而此後從未有人成功完成來回南極點的挑戰。今年十月,Saunders 的南極探險便會啓程,而我們也能在Saunders的網站上虛擬參與這場探險,坐在電腦前思索「探險」的意義;但在聽過 Saunders 的分享後,你是否隱隱覺得,除了思考,你是否也想用雙腳實踐些什麼?

現代人的生活比前人更安全、舒適、富足,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呼喚著我們去探險。想知道山有多高、河有多長、星星有多少,我們只需要幾秒便能在網路上找到量化後的精確答案,再用腦中的文字知識建構出對實體世界的想像;被資訊和現代生活馴化的我們,有時候就這樣誤以為世界上所有能被探索之處都已有過人們的足跡了。

然而,如同 Saunders 所說的:「親身體驗、參與、並竭盡所能,而非只是旁觀和思索,才是找尋人生意義的途徑。」若你已經隱隱感覺到平穩日常的邊界與侷限,就跨出腳步、走到陌生的地方、或挑戰你的體能極限,在探險旅途中與「離家探險的意義」相遇吧!

撰稿:劉耘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tedxtaipe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