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寫小說」的方式蓋房子!讓建築物和人說出自己的獨特故事

Erica Tian
TEDxTaipei
Published in
3 min readDec 25, 2018

在過去幾十年間,無論是住家型的的社區大樓,或者是辦公用的商辦大樓,都像雨後春筍般一棟棟地建了起來。然而,儘管興建了許多大樓,但是居住正義的問題,仍然和高房價一樣懸而未決。即便你幸運地買了房子,有了安身立命的所在,但是,你買的房子,真的是適合居住的空間嗎?那個建築,真的能符合你的生活需求嗎?

針對這些問題,知名的德國籍建築師舍人(Ole Scheeren)有話要說。

Ole Scheeren: Why great architecture should tell a story

小說決定形式

舍人認為,「好幾個世紀以來,建築物被一條著名的理論魔咒:『功能決定型式』(form follows function)緊緊地束縛住了。這個理論曾經是當代的偉大宣言,但也是極其有害的的緊箍咒。因為這句話雖讓建築物擺脫了裝飾的束縛, 但也同時宣判建築物走向功利嚴謹,且倍受約束的終點。」

也因此,舍人希望可以對於這條偉大,卻也形成約束的理論,進行改寫。「當然,建築物與機能有關,但我想提出我個人的見解。」舍人說道,「如果是『小說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iction)呢?」

所謂的「小說決定形式」,其實是一種設計時,考量使用者活動、情緒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這樣想,建築設計與建築物是一個空間的故事,是居住在那裡的人的故事,也是在裡面工作的人的故事。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我們的建築物創造出來的經歷。」 也就是說,對於舍人而言,他所設計的建築,不只是一個容納人的空間而已。對他而言,建築物應該是一個關係複雜的系統。而這個系統,牽涉到了使用的機能性、經驗性,以及人們在裡頭活動的情緒與社交。

建築創造了疏離感

舉例而言,這棟新加坡的大型住宅開發案,便是一個好例子。

「如果我們看一下新加坡、亞洲,甚至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我們會發現,他們多是以高樓大廈為主。而這種類型的大樓,卻製造了極大的疏離感而非親近感。而我想質疑,我們對住家的想法到底是甚麼?」

「我想,這應該不是只有我們自己的私密性、個性而已,更有社區的共同意識吧?因此,我們要想想,如何創造一個社區交流的環境、一個可以讓你樂於分享的環境。」舍人說道。

在這些構想之下,舍人建議在這棟建築中,設計出幾個開放、而互相連結的大型戶外庭院。「我們稱呼這個項目是『交錯』(社區名為翠城新景),就像我們人類與空間彼此的交錯連結一般。」

「我們設計的每樣細節,考慮到『把空間賦予生命,並還給社區居民』。」舍人說道,「所以,我們展開一種介於總體與個人之間的設計概念。」

而這個例子,也讓我們看到,空間的建構與人類的生活,應該是彼此交織於一體的。就像建築師舍人所說:「我相信,建築設計不僅超越了實體物質、建築環境的範籌,而且真的與我們想如何生活、如何闡述我們的故事及其他人的故事息息相關。」

撰稿:郭慧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tedxtaipe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