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從分眾的變化,細探讀者需求的典範轉移

要找到新舊媒體下一個可能的未來,就必須思考讀者與內容之間的需求關係,在這些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事實上,連「分眾」的分法(如何分、誰來分)都完全轉變了,可以藉此觀察讀者需求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本系列專文的第一部分,在分析媒體之所以還沒找到可行的新商業模式時,當時我下的結論是這樣的:

媒體之所以找不到商業模式,真正問題是出在難以和讀者維持長久且強固的「強連結」關係。

這個問題不論新舊媒體都一樣:舊媒體的時代,讀者沒有選擇,舊媒體躺著就能賺錢,所以缺乏了解讀者、擁抱讀者的動機,也沒有足夠精準的工具。新媒體相較之下,雖然多了很多深入了解讀者的工具和方法,但和讀者之間卻卡著強大的中間人——Facebook 和 Google,無法直接接觸讀者,更不用提擁有讀者了。

沒有讀者,一切免談;那麼要怎麼樣擁抱讀者、建立和讀者之間的強連結呢?

這就是本系列文章最重要的目標: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所在,找到解方,幫媒體找回讀者。

我們必須回到讀者身上,重新思考讀者為什麼需要內容、為什麼媒體無法滿足讀者需求,才能發現舊方法存在的問題,同時找到新方向。

讀者為什麼想看某些內容?

如果你是媒體從業人員,正在為著這個行業和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也為了尋找答案而來看我的文章,此時不妨暫時先拋開身為業者的身分和負擔,把自己回歸成為普通讀者,思考一下這個再基本不過的問題:

「我,為什麼想看某些內容?」

答案應該連想都不用想:「因為我對某些領域有興趣」。

是的。興趣,就是讀者之所以想要看某些內容,最原初也最重要的動機。

看到這裡,你大概會覺得我在說廢話:這麼簡單的道理,還用說嗎?

確實,在舊媒體的時代,我們就有很多經營讀者興趣的做法:每本雜誌都有不同的主題和訴求、報紙依分眾興趣分成各種不同的版面,就連電視也從不同時段的分眾節目,進展到各種專業的電視台,更不用說許多專精在特殊領域的網路新媒體,等等等。

但我們還得追問下去:這樣就叫做「經營讀者興趣」嗎?光是經營媒體、製作我們自以為讀者會想看的內容,真的就能滿足讀者對興趣的需求嗎?

如果讀者的需求已經獲得滿足的話,媒體就不會失去讀者,找不到可獲利的新商業模式了。一定是什麼事情出錯了,必須修正。

哪裡出了錯?不妨從「分眾」這件事來切入,幫助我們思考問題的表面和本質原因。

「分眾」的問題:怎麼分、誰來分?

--

--

施典志 Tenz Shih
Tenz的媒體、網路、科技觀察思考誌

資深編輯、譯者、社群經營者、講師、自由部落客。曾任PC home雜誌副總編輯、T客邦創辦人、博客來總經理特助、Yahoo奇摩社群經理、Rocket.cafe火箭科技評論編輯總監、ETtoday 資深副總編輯、方格子平台營運總監,現為專業 L10N 編輯/譯者。各種合作請來信 tenz122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