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與共贏 (二之一)

Terence Lam
Mclarentee
Published in
2 min readDec 29, 2018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故意不挑傳統的握手相片,來這張吸引眼球的,事實上,共創共贏的概念,遠較握個手來得複雜。我創業超過九年,希望分享一下至今的合作經驗及體會,還有一些建議。

雖然不齒李嘉誠的營商之道,但不代表他的說話沒道理,因為言行是可以不一致。他有幾句語錄,我認為頗值得討論。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假如拿 10% 的股份是公正的,拿 11% 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 9% 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很多人未明白其中的深意,容我發揮一下。如果按實際的商業計算,得出你應該拿 10% 股份,那麽其實多 1% 或少 1%,都不能說不合理,如果你選擇多拿 1%,這就代表你機關算盡,賺盡一分一毫; 如果你選擇少拿 1%,那就真的能做到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令更多人願意與你合作,財源滾滾來。

現實是,很多人缺乏對自己的議價能力及合理回報的認知,例如可能你只值得拿 10%,對方已讓利,給你 12%,但你覺得自己值得拿 20%,這代表對方覺得自己已向你讓利 2%,但你反而認為對方賺了你 8%,一來一回的分別極大,大到一個地步足以令每方都認為另一方的提案是一種侮辱,直接就反枱了。

我們作為初創,因為未有巿場估值,甚至還未有機構投資者進場,所以缺乏一個較專業及公允的估值基準,那麽你分多少股份或認股權出去,對方很多時候都只會覺得是廢紙。尤其在香港,因為至今亦沒有多少個初創退出的成功例子,員工普遍不會視認股權為報酬的一部份,這產生一個惡性循環,員工既無創始人心態,初創又不夠財力招攬人才。

我認為,無謂浪費精力在錯誤的巿場,無論是用戶巿場還是人才巿場。以我身處的區塊鏈為例,遙距工作已是常態,因為本來這領域的人才就不多,若太受地域束縛,就難以發展起來。在初創早期階段,你需要的不是存疑的人,你要的是信徒,因為轉化存疑的人的成本太高。若對方本來的信念就不夠,任你如何讓利,對方都只會覺得你在佔便宜,所以香港初創不妨嘗試打破地域界限,由第一天開始就走全球化策略,吸引追隨者,或許是一道奇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