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涯最強的 LinkedIn 發佈

Terence Lam
Mclarentee
Published in
3 min readDec 30, 2019
https://www.linkedin.com/in/terencesflam/

幾天前我的一個 LinkedIn 發佈,產生逾十萬個瀏覽及逾千個表情:

You join Morgan Stanley or HSBC today. You resign two years later. You may go to Goldman Sachs or JP Morgan with a new title and a new salary. But all these institutions remain the same, with or without you.

If you join an early-stage startup today. After two years, you have changed a lot. You have also changed that startup a lot. With your impact, the startup will no longer be the same. Join an early-stage startup.

Become the unicorn maker.

本來我心中的版本,是更政治化更陰謀論的,與我另一篇呼籲香港人擁抱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的文章相呼應:

香港從上到下,都是「重 AI、輕區塊鏈」,莘莘學子被洗腦灌輸 AI 產業的前景,不知道自己日後其實都成為協助政權及大企業監控及操縱市民的工具。

近月花了很多時間在香港招聘,說實話,效果不太理想。幾家大型投行或商業銀行已收納很多技術類畢業生,近月的社會運動,似乎對科技人才市場完全沒有負面影響。

本來在香港招人就很難,香港近年的失業率是歷史上其中一段最低的歲月,我甚至認為這是「結構性低失業」,初創要面對大型企業爭奪人才,勝算極低。

區塊鏈初創招人才就更難,在香港的就是難上加難。區塊鏈技術入場門檻高,而且抽象,不像如 AI 類,你隨手就可以做個 chatbot 出來給用戶用;若要區塊鏈變得具體,結果又變為投機取巧,香港有一班害群之馬搞死了市場,加上政府每天洗腦加密貨幣的風險問題,這是區塊鏈在香港的先天不足。

我目前仍是盡力在香港多招到一個就是一個,因為我們體驗到加入區塊鏈世界後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亦認為這是目前香港青年所需要的,這並不是其他大企業或中心化壟斷型初創所能帶來的影響,現實甚至是剛好相反:我們是有很強加密貨幣世界的那種江湖俠義精神的初創,而沒有受正規風投界引導的那種零和遊戲、勝者全取、唯我獨尊的思維所影響,我們走的是一條違反一般香港初創發展常理的路。

我們在歐洲有團隊,而在韓國及日本及美國等地,都有不少人來信應徵,這與我們在香港的情況相映成趣。究竟我是否仍應該堅持在香港招聘,還是加強在海外的發展呢?隨著我們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我可以思考的時間已越來越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