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台灣品牌的賽事

T.H. Schee
TH Schee
Published in
Sep 4, 2024

體育部(暫稱)在籌備階段一直有 以台灣名義舉辦賽事的聲音 出現。這題當然不像想像中的好解,所以我們花點時間進一步討論。

主流論述所謂的「台灣名義」可以切為兩塊來看,一個是「台灣」,另外一個是「品牌」。體育署過去當然也不是沒有以舉辦 以台灣品牌賽事為主的研討活動 ,但直接就看著「台灣」兩字鑽下去討論,能看到細膩建立「名義」「品牌」的框架就少了很多。

傳統單項運動賽事,如果有進亞奧運競技項目的,現況是什麼大家當然都很清楚。一個單項運動項目有競技賽事這件事,並不是如想像中的簡單。一個單項運動能舉辦賽事,不是自嗨而已。賽事就會有賽會,賽會要能全球運作,就會有單項運動總會和地區的協會。這後面是一大串跨域治理的問題。所以為什麼很多傳統單項運動的總會會放在瑞士洛桑,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的。

最近拳擊運動有 AIBA/IBA(國際拳擊總會)和 WB 世界拳擊聯盟的 爭議 ,政治人物對於這方面的理解應該有所增長才是。

那麼,如果是新興的賽事項目呢?就以 洛杉磯奧運的「障礙跑 (Obtacle Course Racing)」為例,這子項納入在現代五項 ( Modern Pentathlon)。「障礙跑」是什麼鬼?是跨欄嗎?在台灣最為人所知的障礙跑賽事,反而是特定的品牌賽事(斯巴達),但這個商業的品牌賽事不是台灣政府和單項運動協會可以「掌握」的,因此本項目和「台灣品牌」賽事目前的操作空間,相對而言來說很低。

另外有人可能回想起以前有國軍「 五百障礙」,但那並不是民間有協會長期發展的單項,所以在賽事規範,賽事舉辦等,基本上台灣政府可以說經驗是零。頂多有「 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 」在「斯巴達」之外為人所知,但整體而言就是一個很小的地區賽事。

若以上為例,台灣若要發展「障礙跑」,聽起來似乎條件很夠。台灣有障礙賽的傳統(來自義務役),有大量的路跑人口,也有很多小規模的「體能競賽」,也有看似有軍事意味。這些都是充分供給賽事舉辦的養分。但其他國家有相對應的治理 (governance) 和賽事/賽會運動人口結構嗎?如果沒有,那我們辦一個在台灣的比賽卻一直強調「台灣」,參加的選手基數就會少了很多。哪些國家有這種運動人口,那就是我們要積極接觸的國家。

這件事要想清楚。這件事也不是說搞不起來,但單純有比較狹義的政治考量一定搞不起來。我這裡的政治包含了上述說的治理。

再一個例子是 OCEANMAN 海泳 的系列賽事。台灣四面環海當然先天很適合,但是 OCEANMAN 也是品牌賽事。在賽事授權部分,國家和體育部的角色就非常侷限。如果賽事主辦官方內部又採取「奧運模式」,那麼所謂「台灣品牌」的投資反而在資源挹注後,在形象有無法「回收」的風險。

深具品牌操作性的賽事,Red Bull 也是能手。例如:懸崖跳水、 K2/K3 系列登高賽,還是特技飛行世錦賽 (Red Bull Air Race World Championship)。它品牌大到能辦理不是僅僅在一地的世界錦標賽。這些競技項目作為運動或是觀賞娛樂賽事,都有很強烈的「極限」因子。「極限」這件事情對於能量飲料的銷售當然非常有幫助,但對於台灣名義和品牌而言,想這樣操作就會遇到很多格格不入的問題。因為,我們總是會碰觸到一個根本問題:

「所謂台灣品牌賽事,是要給全世界的運動愛好者什麼價值和形象?」

科技的「發展樹」可以操作成「民主供應鏈」,但運動是不行的。這個問題沒有問清楚之前,台灣品牌建立也會徒勞無功,一直在前端強調「名義」反而會忘卻很多該做的事。能成為各國「選手」都想要參加的賽事,自己的社會和自然環境適合發展什麼單項運動?賽事治理如何處理?這些都是刻正亟需關注,不能避免的動腦挑戰。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port10.org on September 4,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