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民力訓練(一)
首先是委員會的組成,但單看組成的討論實在是沒有效率,因為委員會有其成立的目的,成立目的若是如媒體所公開,那麼 透過新聞稿來分析 ,實務上要看清楚的挑戰非常高。若是部分 agenda 沒有公開,那麼在盛大的委員會討論起來,只會備多力分。若讀者不是所謂被統計納入40萬人的「可恃民力」,由於事不涉己,也不用花太多時間關心。
民力訓練和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有關係嗎?
主軸一的「民力訓練」根據媒體報導,當天委員的發言,不少聚焦在主軸三:關鍵基礎設施的維運和防護。不過,關鍵基礎設施和民力訓練部分,是日在民力訓練委員的組成和發言,可能很缺乏 operationalization 的潛力。我不清楚是這個 “platform” 本來就不是賦予要來討論這件事的,還是都討論好了才放到這個委員會去做公布?
什麼是關鍵基礎設施?例如中油煉油廠、台電核電廠,台水淨水場等,還有一些重要的政府設施和機關。我們用常識就可以判斷,這些設施和一般民眾實在沒什麼關係。
這就發生了一個問題。照理說要專精於民力訓練的委員會在談沒有經驗的關鍵基礎設施防護,這點是主辦單位的錯誤安排。我們也可以說委員各個都有專精,聽聽他們在這方面的意見也沒什麼不好。但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本來就是政府的重中之重,很多防護計畫也不宜完整公開討論。當天從媒體報導看到的狀況有點像是…… 「我並非災難醫療的專家,我很關心基礎的緊急救護,但我去談醫院的經營」(以上為虛構,僅是為討論所擬)。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莞爾,對吧?
也有媒體報導說,委員表示災防和戰爭是不一樣的。我想這個很多人也知道。但在民力訓練作為討論範疇的限制條件下,如果連救災都做不好想不透甚至是零經驗,還要「跳級打怪」,是不是在 creditation 上有點 baseless?
主軸三的關鍵基礎設施維運和防護,地方的警力和民力是「外圍警戒」的第三環。如果這部份有民力訓練,那就是警政署的事,這些事就要找警政署,也就是傳統高齡化的民防編組要有人轉往「警戒班」的方向。那麼新興團體,就會有在地方基於警政的組織可以附著?
民力訓練和運用的上位問題
但這幾萬人的編制,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討論是不足的。更何況,40萬人裡面有很多在這條路徑上蹲很久的公民。警政署和消防署之間的民力訓練要怎麼 harmonize?編制內的救災團體人力不足導致重複出現在紙上編制,這點要怎麼解決?這些都是民力訓練的委員會應該討論的問題。不是直接去討論要訓練什麼。我建議要有任務小組討論:
- 民力訓練教育準則和發展的政府角色
- 民力訓練和運用的現況
- 民力訓練的優先順序 (prioritization of training)
- 民力運用的法律/國際法/國際人道法的限制
- 民力在高度/低度/大規模衝突場景的保護
- 民力的補充和人口紅利大幅降低的挑戰
- 民力訓練的市場化機會和問題
- 民力訓練的國際/資格認證機會和問題
- 民力訓練效力的科學驗證/實證和評估循環
- 永久居留/新住民人口的民力訓練
- 不同機關在衝突場景徵召民力導致重複徵召的協調(如很多人是義消也是防災士,所以是複式徵召?)
- 第五主軸(資通/網絡安全/CERT/ISAC)的民力訓練或是其他協訓事宜
想必上層單位對這些都有涉獵,那就是幸甚至哉。
公開來源/開源情報 (OSINT) 是民力訓練的一環?
部分議題和民力訓練的關係薄弱。此外,有些議題和民力訓練的關係,在每一個國家的作法不盡相同,有些甚至是事情來了完蛋沒有法制基礎出於無奈也要硬幹。有些單位特別強調談烏克蘭的公情/開源情報 (OSINT),但對於實際的情報機構在烏克蘭和北約系統做了多少情報循環的上下游整備和資料鏈設計,很缺乏涉獵的意識。現行部分台灣民間教育單位所開設的課程,比較像是調查性報導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的 ABC,要說是資訊素養的普及教育也是可以的,但其目的離情報供應還是不太相同。
這些短期課程對於資訊本身各種維度的敏感度的培養,作為是一個數位素養普及的教育投資過程,當然是值得鼓勵,但若高度強調「我學了這個就可以在極端環境做什麼」,那顯然就是乖離常理。因此,公開來源情報和訓練要不要納入正規的「民力訓練」,這一點要有不同的平台來辯證和演訓來實證。
這一段可以另外一篇文章來啟動討論。
傳統內政部的民防體系在地方本來就有對警務提供資訊的功能,有些作法並不新穎。過去基於實地現場的作法,在人口組成老化,其效用的檢討是否要放在委員會內?民力訓練的大旗既然是掛在內政部,內政部就有責任思考是否要發展出一套完整的 OSINT 訓練框架,然後公部門有指導的角色嗎?我想這討論發動的鑰匙,或許是落在國土辦還是季政委的手上。
坦白來說,沒有能動腦/動手/動口袋的人一起討論,溫良的「盍各言爾志」容易淪落為虛擲光陰。 「民力訓練」(civilian training) 本來就有一些國際框架可以援引 ,如果要避免「拼貼式」的韌性發展,那些都可以參考。框架的好處就是有助於盟友的互相理解,免得你說A,原來我不知道你說的沒有包含B。這一點在討論中也是比較缺乏的。
待續。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blog.schee.info on September 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