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人來說,智庫是什麼?可以吃嗎?
最近因為台灣外交部一則人士任命案,讓葛來儀所待的智庫名聲大噪。CSIS 看起來高深莫測,似乎只有高人才能接觸,凡人勿近。但智庫到底是什麼,台灣有沒有智庫,這點是很值得探究。外交官對一般朋友而言,這輩子不容易見到一位,而美國智庫少說也有一千所,就算跑遍美國五十州,智庫大概也和讀者們無關。在這個話題火藥味昌明的時間點,我們倒不如來看看智庫到底在搞什麼,以及智庫的功能是什麼。
我問過幾個台灣朋友對於智庫的看法,他們多半和智庫沒有關聯,這輩子也沒見過在智庫工作的人。他們是這樣說的:
- 智庫?智庫好像是髒字?
- 不就是做民調出來召開記者會的那些嗎?
- 政治人物落選之後待的地方
- 影響決策者的地方
- 庶務二課
答案林林總總,好不精彩。讀者想想,妳是什麼時候才會聽到「智庫」兩字,智庫的印象,也就八九不離十。台灣號稱「智庫」者,大約有六十幾家,這個名單是從 UPenn 的 TTCSP 計畫內所提取。TTCSP 計畫長期為一全球智庫同儕互評互鑑的指數,對於想直接切入主題了解智庫者,是一個很好的資源。
那麼,哪些是在榜上有名,屬於台灣境內的智庫呢?去除掉美國智庫部分,在全球智庫排名裡,台灣號稱經濟部國家隊之一的,就是傳說中的中華經濟研究院:
- 127. 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CIER) (Taiwan) http://www.cier.edu.tw/
在亞洲,撇開日本、中國、印度、韓國、中亞和中東等地,台灣智庫的排名是:
- 7. 台灣民主基金會 (TFD) http://tfd.org.tw/
- 19. 台經院 (TIER) http://www.tier.org.tw/
- 23. 中經院 (CIER) http://www.cier.edu.tw/
- 26. 政大國關 (IIR) https://iir.nccu.edu.tw/
- 82.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NPF) https://npf.org.tw/
- 93.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PF) http://www.pf.org.tw/
國政會 (NPF) 其實是國民黨智庫。民進黨也有一個,叫做新境界 (DPPNFF),但不在全球排名之列,因為其資格不符。
在政府智庫類,則是有一個剛針對院內網路禁止華為設備連線的工研院。
- 50. 工研院 (ITRI) https://www.itri.org.tw/
現在問題來了,這些榜上有名的智庫,哪幾個讀者妳聽過?又,妳聽過號稱智庫的哪些單位,為什麼都不在榜上?例如台灣智庫、新台灣國策智庫,以及政治人物所捐獻成立,以基金會或協會型態存在的「智庫」,例如這些:
其中資策會規模最大,實質影響力也最大,最近新執行長剛上任。這個單位長期自許為是政府的智庫,但在上述的全球智庫同儕評鑑,則是連排上榜的資格都沒有。評鑑本身搜羅了全球6000~7000所智庫,這給讀者作為背景參考。
不過,台灣有一個單位,在特定領域是全球公認的頂尖智庫,在台灣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及以上所有的智庫。
- 世界蔬菜中心 https://avrdc.org/
所以還是有智庫是在研究「能吃的」。
那麼我們回到主題,上述的智庫,有哪些人是你認識的?對於台灣 99.99%的人口,或許一個都不認識。一個美國智庫資深研究員的知名度,反而高於所有全台灣智庫研究員的知名度。到底是哪裡怪怪的,難道你不會有疑問嗎?心裏有這點好奇是好的,因為這也和什麼樣的外交人員特質和訓練培養過程,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完全息息相關。
首先是,智庫主要功能之一是政策的公眾溝通。每個智庫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美國的蘭德 (RAND) 有濃厚的美國軍方背景,德國的 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 則是在新興數位科技和政策領域,素有名聲。
- RAND Corporation https://www.rand.org/
- 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 https://www.stiftung-nv.de/
所謂政策的公眾溝通,不太像是台灣政府習慣談的,是那種我已經畫好資源了,接下來要進行「推廣」和「宣導」的政策溝通。這種排排坐聽政府單位或是號稱智庫人員的宣導經驗,想必各位多少都曾體驗。可是這已經是屬於後段和末端的溝通,和上述兩個智庫的研究員天天在自己領域搞的,是非常不一樣的。
「蘭德」聽起來威武英明,不過,任何對政策發展有興趣的朋友來說,蘭德的研究員並不難約到。更多時候是在很多的公開場合,你可以找到他們,了解他們對一個領域議題的政策想法。這些場合多樣化,次數頻繁,只要有心就能得知。而且研究員本身的研究項目和研究著作,不少可以從公開的網站上取得。蘭德由於規模龐大,因此在特定政策研究領域,有非常豐富的文獻可以參考。
德國的 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 在前年我介紹過,他們有一份報告談人工智慧和外交領域的挑戰。光這個題目就非常吸引人,因為這是前沿領域,沒有人敢說自己都懂。一份比較完整的研究報告,對於議題設定,討論聚焦和研究經驗累積,是有很大的幫助。
對公眾溝通,當然會有不一樣的管道和手段。稍微成熟並且為人所稱道的智庫,其機構的日常活動,通常會表現出上述兩種特質。CSIS 之所以為台灣所津津樂道,第一當然是美國智庫產業興盛,資源龐大,對亞太議題的研究,早已累積數十年功力。二來是,相關議題的政策溝通對象,當然不限於美國境內。妳必須要了解的議題和利益相關者,因為他們主要都在亞洲,所以在這個地區跑得不夠勤是不行的。此外,既然是智庫,智庫會有智庫的樣子。很多溝通和研究,不是其他行銷、純政治和公共事務領域的人所能代勞。當然專業之間還是會合作,但智庫自己本身的議題研究能力和研究員的特質,在成就這個智庫是否能影響某區域地緣政策的環節上,是非常關鍵的。
上面的描述不至於不容易理解。我們想想在台灣,妳這輩子碰過幾次台灣的智庫?智庫在溝通政策的時候,會不會主動找你或找到你?如果你的專業經驗就是新興領域,你會不會碰到對於在這個區域對政策發展有高度興趣的國外智庫?例如來自澳洲、日本、印度、韓國,或是荷蘭?
很多人的答案應該是傷心的一個哭臉吧?
讓我們回到我幾位朋友普遍對於台灣的智庫的印象:
- 智庫?智庫好像是髒字?
- 不就是做民調出來召開記者會的那些嗎?
- 政治人物落選之後待的地方
- 影響決策者的地方
- 庶務二課
再想想看,為什麼台灣的智庫,一個類似「葛來儀」的名字,也幾乎是喊不出來?多年來發展至今,何以至此?為什麼台灣的智庫所出來談的議題,除了極少數之外,多半都很難讓人「嚼食」,甚至是引發廣大探究的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