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獨立個資保護機關這件事
直接進入重點,這一次某論壇上有人兜售號稱是來自戶政司戶役政檔案這件事,戶政司、數位部等都已經公開表示不可能,但提出的說明一如往常「無關痛癢」。這些資料在不少朋友的抽樣核實之下,資料本身(宜蘭20萬筆樣本檔)的真實性非常高。如果如原兜售者所稱,數據集內有兩千三百五十幾萬筆,只要新台幣十幾萬就可買斷整批資料,那麼相信台灣政府機關有能力保護這件事,基本上在21世紀的今天可以先告一個段落了。
相關的案例過去在南美、東歐等幾個國家發生過,這些國家通常都有國民單一證號(例如身分證字號)的傳統,因此只要一次的大規模洩漏出去,那麼國民終身都會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
我們很自然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短期的彌補之道,但各政府機關說實在也只能呼籲再請大家放心沒事兒。但在台灣,身分證字號的交換如此浮濫且輕易可以取得,這樣的呼籲純屬溫情喊話。尤其是疫情期間加速個人隱私資料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傳輸交換,很多人手機的通訊軟體或是相簿之內,都有為數不等的個人資料…